有個特別管用的讀書方法,正是靠它,讓我從一個打工妹轉型成職業作家。
讀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但並不是輸入量達到了,輸出就一定暢通且有質素。
因為中間還有一個很關鍵的環節,那就是思考。
閱讀、思考、寫作三者不分家。想要提高哪個,都要先「討好」其它兩個。缺了哪一個,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有很多人平時讀了挺多內容,但看的時候,腦子是「不轉」的,是「懵」的。這種花再多的錢,看再多的書,其實也沒啥用。
記住:有效的閱讀,絕對不是單純的拼閱讀量或是閱讀速度。
如何讓自己看一本頂十本,寫作水平蹭蹭往上漲?
今天,我就盤上腿兒,跟大家好好嘮一嘮!
我在上學的時候,也會去買書來看。讀的挺快,一邊讀,還一邊煞有介事的勾勾畫畫,有時候還會將自認為重要的內容,摘抄到本子上。
從小我媽就告訴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以為自己在閱讀時,勾了重點,寫了筆記,就代表掌握了。
可實際上,讀完之後,知識還是原作者的,我甚至回憶不起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麽,某個概念到底是什麽意思,更不用說使用和寫作了。
當時,我只能夠用一句話來安慰自己:「讀了至少比不讀強!」
但說實話,我本人是一點也看不出來,自己讀了那麽多書,比別人強在哪裏了。
除了落了個「xxx挺愛看書的」名聲。
可越是給別人留下這樣的印象,自己心裏越心虛。
參加了工作之後,有一次我在辦公室上網「摸魚」,無意間翻到了一個關於「閱讀」的詞條。
它是這樣解釋閱讀的: 「閱讀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資訊的過程。它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
當時我張著大嘴,將其看了好幾遍,我終於知道為啥自己看了這麽多年書,也沒啥收獲了。
我的閱讀方式,永遠是在 被動接收 。
跟著作者的思路,從頭到尾的看完。
看到挺有道理的句子,就畫下來,重復念幾遍,或是抄寫到本子上。
這樣去讀書,充其量就是將書本過了一遍,我只是知道了作者寫的每句話是什麽意思,僅此而已。
但由這一句句話組合成的文章,由這一篇篇文章組合成的整個章節,由這一個個章節組合成的整本書呢?
我完全都是全程懵懵的被動接收著,卻從來沒有主動的思考過:
作者在這本書所講解的核心主題是什麽,分成多少個章節來講解,每個章節講解的要點之間有什麽關系?
每篇文章的論點是什麽,論據是什麽,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我所讀的這些對我有什麽用,我能將其用在什麽地方,解決什麽問題?
……
正確的閱讀,不僅僅只是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更是要以讀作為引子,去帶動自己主動的思考、理解、探究、聯系和套用,而我僅僅只是做到了最淺顯的那一層。
甚至說有時候在閱讀的時候,明明每個字都認識,但一組合在一起,我就大腦蒙圈了。
過去的我,只是寄希望於抄筆記,多讀幾遍等方式,強迫自己去生記硬背。
但當知識脫離了思考和實踐,只是單純的記憶,又有多少意義呢?
更何況我也沒記住啥呀!
當時我的心情真是又high又喪,直接導致我晚上幹掉三碗米飯,平復心情。
衡量你閱讀收獲感的方式,絕對不是看你書架上擺了多少本書,平時出行帶不帶kindle,或是日記本上抄了多少筆記。
要想保證你的閱讀效果,讓自己的深度思考、寫作能力得到提高,你就必須要「揭竿起義」,從原來被動、迷茫的跟隨式閱讀,轉變為和作者「平起平坐」的討論式閱讀。
具體如何做呢?
經過老阿姨time剛剛好多年的「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之後,我終於將有效閱讀的技巧給總結出來了!
一,閱讀前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到位!
讀書,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無聲探討」,但在討論之前,你最起碼要知道本次討論的話題是什麽,對方闡述的論點、分論點是什麽。
讀書的時候,從沒認真看過介紹、序言和目錄的小夥伴,舉起手來,讓我看看都有誰!
舉個例子。
我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叫做【棉花糖實驗:自控力養成聖經】。單從書名上看,基本上就能判斷出這本書要講啥。
大致就是透過這個棉花糖實驗,引出了關於自控力的相關研究,然後講解人該如何提升自控力方面的方法技巧。
再看看這本書的介紹、目錄和序言等等。千萬記住,目錄和序言一定要結合在一起看。
單看目錄,你很可能一頭霧水, 但作者寫的序言,一般都會詳細概括每個部份要講解的內容是什麽,這樣你就能快速了解到這本書是講了一個什麽主題,作者分成哪幾個部份來講解的,每個章節下的要點組合是什麽,各個章節之間的關系是什麽。
看完之後,我知道了以下資訊:
1.棉花糖實驗是什麽,它揭示了延遲即刻滿足能力的重要性。
2.人腦有兩個系統,一冷一熱,兩者相互作用,正是它們在影響著人在誘惑面前的自控力表現。
3.作者從三個部份來論述延遲滿足這個主題,分別為:
(1)講解了棉花糖實驗,還講解了由實驗得出了一些策略,能起到抵制誘惑,延遲滿足,提升自控力的效果。
(2)自控力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
(3)學校、父母應該如何做來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簡單的說,就是由棉花糖實驗,引出了對「自控力是什麽」、「自控力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如何培養自控力」的分析和講解。
對看的書有個大致了解之後,可以在紙上寫下你的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
比如,對於這個本書所講解的選題,你有什麽疑問嗎?有什麽需要解決的問題呢?有什麽期待呢?
當時,我在看這本書之前,寫下了兩個問題:
延遲滿足,是一直不讓自己滿足嗎?讓自己一直處於「欲求不滿」的狀態中,促使自己努力?可這樣做,會大大影響自己的幸福感,這個尺度如何把控呢?
當我面對誘惑時,我滿腦子都是得到它,以及得到它之後的美妙感受,即便我知道忍一忍,我可以得到更多,但就是做不到,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做什麽來讓自己不對「誘惑」舉手投降呢?
閱讀的時候,帶著問題。讀完之後回顧一下,自己的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
把這一步做完之後,才能正式開始讀。
二,每讀完一節,就當回老師,給空氣上上課
高效讀書的關鍵,在於想方設法的調動起自己的思考積極性,讓大腦一直在轉動。
做到這一點,非常的簡單,就是把自己想象成老師,每讀完一節內容,就現學現賣,合上書,強迫自己面對著空氣,給「學生」講解一遍。
不要背!
講解的時候,不要依靠自己的記憶力,而是全憑自己的理解力,用自己的話,把剛才讀到的要點,口頭重新講解一遍。
期間還可以不斷的問自己為什麽。強迫自己去解釋。
這個過程,是在檢驗你剛才的閱讀效果,也是在強迫你去思考、解釋與表達。
看著有些神經質,但非常有用!
比如,我在看完【棉花糖實驗】的第一節後,就合上書,閉上眼,開始當老師了,給面前的空氣上一課,讓它們開開眼,告訴它們什麽是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就是實驗人員去了個幼稚園,設計了一個遊戲,來觀察小朋友們在面對誘惑時,是選擇服從,去拿較小的獎勵,還是甘願等待,拿更多的獎勵。
大致的規則就是實驗人員先準備一些小朋友很喜歡的零食,作為誘惑擺在桌子上。讓小朋友依次單獨進入房間。他們告訴小朋友,自己要有事先出去一下,如果他能夠一直等待自己回來,而且不碰零食,那麽他可以獲得雙倍的零食獎勵。但如果他不想等待,則可以按下桌子上的按鈴,這樣他就只能獲得一份零食。
在這期間,離開椅子,觸碰或是吃掉零食,都是不可以獲得雙倍獎勵的。
大致講完了,這還不夠。因為我的「空氣學生」還會提問。
「 大美女 老師,讓孩子單獨在房間裏面呆著,萬一有膽小的怎麽辦?他們會害怕,所以想要按鈴,讓實驗人員快回來。這樣他們並不是因為自控力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膽小或是缺乏信任感。」
這個問題提得好。
在書中,作者也講到了,當初他們設計這個實驗時,會讓實驗人員先和小朋友玩一段時間,讓小朋友對他們熟悉起來。
還有就是,在進入了房間之後,實驗人員會告訴小朋友,想讓他們回來就按鈴,然後故意離開,聽到小朋友按鈴了,就馬上回來。重復幾次之後,小朋友就對他們建立起了信任感。
就像我演示的這樣,講解之後,可以多來幾個提問,如:
xxx是什麽意思?
為什麽會這樣這樣這樣呢?
為了如何如何,應該怎麽做?等等。
學會在閱讀中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勇敢的把你內心中不懂或是質疑的通通說出來。
自己考自己,回答不上來,就開啟書,看看書中講了沒有。
書中沒有的話,就從網上找答案。
當你做到這一點時,你就不再是作者的「小跟班」了,也不是坐在那裏,被動的聽著作者跟你叨叨叨了。而是主動的思考著,討論著。
三,閱讀之後,要正兒八經的使用你學習到的知識,不用肯定忘!
唯有使用輸出,才能讓你的閱讀轉換成深度思考,真正從中汲取營養。
使用的方法就兩種:
一種是文字上的輸出
一種是行動上的輸出
文字的輸出就是寫作。
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可以從中選擇關鍵要點,使用學習到的知識來寫成文章。
我不太建議寫讀書筆記。
我建議以問題為導向,來確定該篇文章的選題,最後成文。這樣,一本書籍可以寫成多篇幹貨文。
這樣做,可以強迫自己從生活中找痛點,找案例,將理論聯系時間,成長會非常快!
舉個例子。
在看完【棉花糖實驗】之後,我們可以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相關的情況在困擾著人們呢?
比如,你家熊孩子每天放學回家,總是第一時間開啟電視,先看會兒動畫片。任憑你在身後嘶吼。直到你把雞毛撣子拿出來之後,才戀戀不舍的關了電視,去寫作業了。
這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吧。
能否用【棉花糖實驗】中所講解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並解決一下呢?
熊孩子每天回到家,都面臨著兩個選擇。一個是先看電視,另一個是先認真寫作業。
先看電視,就是即可滿足選項,就好比棉花糖實驗中,擺在桌子上的那堆零食,伸手一夠,就能拿到塞到嘴裏。
先認真寫作業,就是需要延遲滿足的選項,忍受著娛樂產品的誘惑,先把作業完成後,再去看電視,這樣看的更開心,更「安全」,更理直氣壯,那時可以短暫呈現一段「母慈子孝」的場面。
而且把學習放到第一位,日後考好了,還會有更多的獎勵。這就好比棉花糖實驗中,能夠強迫自己不看眼前零食,一直等待實驗人員歸來,得到雙倍獎勵的行為。
那麽,作為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在面對誘惑時,學會延遲滿足呢?
在書中講解了很多方法,比如「分心」、「將誘惑物抽象化」、「冷靜聚焦」等等,你可以套用在這個案例當中。
這麽一分析,是不是就構思出一篇文章了?
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幹貨文,可以使用SCQA格式,相當好用!
情景(Situation):家裏面熊孩子放學就看電視,從不主動學習的場景描述
沖突(Complication):大道理講了個遍,軟硬兼施,孩子就是做不到優先學習
問題(Question):家長還如何正確引導,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
答案:(Answer):先分析孩子的這種行為,找出癥結,給出原理和方法
提綱都有了,寫成一篇文章還難嗎?
行動上的輸出也很重要,當將冰冷的知識代入到具體的生活中時,才能有更深的感觸,才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原有的知識進行最佳化和調整。
最近,我父親身體一直不好,一年半內做了兩個大手術,5月中旬還有一個手術。
下班之後,我就在醫院陪床,照顧病人很痛苦,但我卻比之前胖了10斤(心情不好就靠吃來安慰自己)。
一直堅持在健身房鍛煉,這下好,一朝回到解放前。
我發現我不僅變胖了,我還比之前更愛玩手機了。每天閑暇時,就會有一個自動生成的習慣,掏出手機,看影片,這也太浪費時間了。
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方法,就是在面對誘惑時,可以將註意力聚焦在抽象性、認知性、資訊性方面的特征,這樣它對你的誘惑等級就會驟降。
我用了幾天之後發現還真是這樣的。
之前,我不讓自己玩手機,督促自己去讀書寫作時,心裏面別提多癢癢了,忍不住的想躺在椅子上,拿著手機刷影片的那種自在,舒服,愉悅。轉念一想自己坐在那裏看書碼字,覺得這哪有玩手機舒服呀。
最後一邊內心裏罵自己,一邊咧著嘴在刷影片。
但如果用冷靜聚焦的方法呢?
我發現,面對手機,不去想它的刺激性,的確會降低使用手機的欲望,但這還遠遠不夠。
我還得轉念去想想它的不好,它浪費了我大量的時間,在我開心玩手機時,多少人正在熬夜學習,悄悄的超過我?
我還將自己前任朋友圈吃喝玩樂的圖片,設定成為我手機上的屏保,這好家夥,一開啟手機,看見他那張大餅臉,我什麽玩的心情都沒了。
直接滾去碼字了。
同樣,我在想起寫作時,我也可以盡量的去想它好的一面。
我寫出來的文章,會變成鉛字,被出版社制作成一本本精美的書籍,被喜歡它的人所購買,放到書架上。
還會有網友在我的作品下評論,鼓勵我,支持我。
我的文字還能幫我賺錢,我可以用它來買好吃吃,越想越開心,碼字的心蠢蠢欲動。
但這個方法,只有你去使用,才會一點點有所感悟,還能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形成自己的經驗,這些也都可以透過文章來分享出去。
別貪心!讀書時,收獲感和娛樂性永遠不可能兼得
可能會有小夥伴說:「我本來就不怎麽愛看書,看完你的方法,我更不愛看了!」
我承認,這樣的閱讀方法,確實不怎麽有趣,甚至很枯燥。
但是,在你眼中,讀書到底是什麽呢?你將它當成是娛樂嗎?如果純粹是娛樂,打發時間,那就不要管什麽方法,自己怎麽開心怎麽來,根本不用管自己能夠收獲多少。
但如果你對閱讀的收獲感有要求的話,就必須要放棄娛樂性。
有效的閱讀,必須要強迫自己去主動思考,去在文字和行動上做到雙向輸出,這個過程是比較乏味的,甚至你會遇到一個個問題,一直消耗著腦細胞。
但當你寫成一篇篇文章,靠學到的知識解決了自己生活中的問題時,你也會感受到那遲來卻更有意義的愉悅和滿足。
這樣看來,閱讀也是一場人性的考驗。
你是選擇走馬觀花式的閱讀,純粹打發時間,靠數量來取悅自己呢?
還是選擇耐著性子,去「苦讀」和輸出,將一本書從厚讀到薄,再從薄讀到厚呢?
想想小朋友面前的棉花糖與按鈴,你心中自有答案。
希望路過的各位小夥伴,能給個贊、來個收藏,這是對原創作者的最大鼓勵,感謝啦!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夠對你有所啟發,歡迎關註,評論和分享,聽說關註我並轉發的,能力和收入都嗖嗖漲呢!
我是time剛剛好,請叫我美女,我專註分享兩件事,一是寫作變現,二是自我提升。
本文作者:time剛剛好;公眾號:time內容創業;
歡迎關註我的知乎專欄: time內容創業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允許和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往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