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棺材不落淚,不撞南墻不回頭",是因為人實在太會為自己編造虛幻的希望,來避免損失帶來的痛苦了。
經濟學關於"沈沒成本"的論述常愛舉這個例子:
如果你花了50塊錢去看場電影,看了半小時,你覺得這個電影非常扯淡,你應該離開還是繼續看呢?大部份人會選擇,既然錢都已經花了,既然來都來了,那還是看完吧。哪怕等電影結束,你會為這個爛片浪費了你兩小時的時間而吐槽罵娘。
可是為什麽不看了半小時就走呢?經濟學家的解釋,是已經花的50元錢,成了你的「沈沒成本」,你覺得既然有投入了,總得產出,哪怕最後損失更大。
可是如果你去采訪這些人,可能很多人都不覺得,自己留下來看兩小時爛片,是因為舍不得花50元錢。可能很多人想的是,「萬一演著演著,導演或者那個面癱的演員開竅了呢?」
50元和已經投入的時間成本是損失。而「導演開竅」就是幻想。
前幾天兩個話題在知乎引起熱議。一個話題是有個姑娘來控訴自己老公,不管自己和孩子,每天打網遊。另一個話題是一個姑娘來控訴自己男友,居然動手打她。對於這兩個「怎麽辦」的問題,旁觀者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