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電子書籍為什麽不完全代替紙質書?

2018-03-15知識

從一個人機互動領域的研究者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目前對這個問題的結論是: 在有效結合紙質和電子書兩者優勢的新技術出現之前,電子書不會代替紙質書。在近未來,更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根據人們需求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媒介,而電子書和紙質書的使用場景和分工也會因此變得更為精細和明確。

事實上,無紙化的概念早在1975年就由Xerox(施樂) PARC提出來了,然而到今天已有40年過去了卻依舊沒有完全實作。

這裏面的原因是深刻而且復雜的。可涉及到技術,紙的功能性,甚至是人的心理,人腦的認知科學等等各個方面,遠不是某一個領域的內容可以概括的。

目前,紙質書籍和材料有以下幾個當前的電子文件還無法超越的優勢(非全部):

功能性上:

  • 紙張沒有螢幕大小以及文件格式限制。
  • 紙你可以想要什麽大小有什麽大小。另外你想在上面寫什麽畫什麽都是自己的自由,完全不會像電子文件一樣受到螢幕和相應操作界面的影響。
  • 透過視覺和觸覺的快速前後導航
  • 透過看書的邊線以及裝幀你就大概知道現在自己哪一頁上了。而拿起書來的時候,透過兩手重量的不同你也可以大概知道當前頁面在整本書中的位置,從而可以快速地去前後翻頁來尋找感興趣的內容。 註意啦,這些可都是紙張和裝幀所帶來的物理特性,是不需要技術實作的,
  • 極低的成本,極輕的重量,極高的空間自由度
  • 紙張的輕便性是電子文件無法比擬的。雖然按照整本的書來看書的確更重,但是就單頁的閱讀體驗來說紙張的順暢感是不言而喻的。(想象一下翻頁時爽快的」啪啦啪啦「的聲音,看成「啪啪啪」的同學請自覺去面壁 (╯°Д°)╯︵ ┻━┻)
  • 在閱讀多本書或者是不同的文件的時候,你可以利用物理空間任意攤開很多本書,文件,從而做跨文件的閱讀和尋找等等,還可以對它們做想要的裝訂,方便自己的學習習慣。這個相信大家想象下自己高三復習時桌子上滿桌參考書時的情形就明白了。用電子書的話,該怎麽辦呢...= =?
  • 可隨意攤放的文件(圖片來自網絡)

    還有一點值得註意的是: 紙質書籍是不受技術更新的影響的,而且不需要充電。無論到什麽時候,只要文字不變,人們就一直可以閱讀紙質文獻。 這種高度的穩定性使得紙質書籍作為長久記錄性媒體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反過來,科技類的產品,尤其是類似電子書這種以軟件為主導的東西, 技術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更新一次,而每次更新都會要求基於上一代格式和技術的文件被遷移到下一代媒體中,這還包括了新的一批軟件閱讀器和操作界面等等。適應這種遷移對於人來說認知成本是十分沈重的,而這種遷移有時還會產生格式不相容的問題(Docs, PDF/PDA 等等等等)。

    可以說,對於電子媒介來說,科技創新其實是一把典型的雙刃劍。它既會帶來便利,也會帶來新的限制。

    玲瑯滿目的文件格式(圖片來自網絡)

    認知科學角度(有意思的地方來了):

    事實上,有成片成片的研究證明: 無論是閱讀還是記筆記,在利用「紙質書+筆」的學習效果都顯著地比使用「電子書+電腦」要好。

    原因?說白了就是" 越容易得到的東西越不珍惜"。 由於電子文件可以隨時隨地呼叫,人們在閱讀電子媒體所記載的內容時都傾向於閱覽,而不是深刻地閱讀理解,因此閱讀的內容不容易留在大腦裏。"咳~,反正文件就在那兒呢,想看的時候隨時去翻不就完了麽?何必認真呢? "

    反過來,由於閱讀紙質書籍時的調取成本高,人們在閱讀時會更為認真,對內容的理解就會更好。(你得拿著書,不翻到那頁就找不到資訊,而這個翻頁的過程其實從認知學的角度來看也是在組織和搜尋自己大腦裏內容的過程)

    越容易得到的東西越不珍惜。對待事物如此,對待男女朋友如此,對待學習和認知依舊如此,人是不是很可悲啊?嘖嘖嘖。

    有興趣看上述研究結論出處的同學請參考下面的論文:

    關於閱讀紙質材料和電子材料的學習效果不同的:

  • Mangen, A., Walgermo, B.R. and Brønnick, K., 2013. Reading linear texts on paper versus computer screen: Effe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58 , pp.61-68.
  • Lauterman, Tirza, and Rakefet Ackerman. "Overcoming screen inferiority in learning and calibr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5 (2014): 455-463.
  • Ackerman, R. and Lauterman, T., 2012. Tak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exams on screen or on paper? A metacognitive analysis of learning texts under time pressur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 28 (5), pp.1816-1828.
  • 關於記筆記上紙質和電子書的效果不同的(神文章):

  • Mueller, P.A. and Oppenheimer, D.M., 2014.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keyboard: Advantages of longhand over laptop note tak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 25 (6), pp.1159-1168.
  • 當然了,電子書也有它自己的優勢的,比如:

  • 方便儲存,可以快速地呼叫(雙刃劍)
  • 方便單點資訊的檢索(關鍵詞的位置,單個詞的定義,搜尋等等)
  • 方便分享,復制,編輯(電子書得天獨厚的優勢)
  • 這三點也是為什麽電子檔在辦公室等工作情形下相較於紙質材料有較大的優勢的原因。然而,由於這些優勢與紙質材料的可重疊的部份不是很多,因此要說徹底替代也是很困難的。

    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會問了,那麽未來的紙質文件和電子文件會是什麽樣的呢?最後,我在這裏給大家分享幾個在這方面人機互動領域的前沿成果。(多圖預警):

  • Paper Augmented Digital Documents(PADD)(2003): 這篇文章是該領域裏非常有名的成果。該論文提出的思想是將紙質文件作為電子文件在物理世界中的互動界面,人們在紙質文件的操縱會如實反映到電子文件上。在文章中,它實作了利用一只電子筆(digital pen)將人在紙質材料上寫的筆記同步到相應電子文件的同樣位置上的技術架構。
  • PPAD的示意圖。人們在紙質文件上寫的筆記會被同步到電子文件上
  • PapierCraft: A Gesture-Based Command System for Interactive Paper(2005): 這個是(PADD)的延伸。這個成果允許使用者在紙面上透過用筆來描畫一些指令來操控相應電子文件中的內容。例如復制,貼上,剪下圖片,或者將其中一段文字發送郵件給別人。所有的操作都是使用者在紙面上用筆頭完成的。
  • PapierCraft示意圖:人們在一個紙質文件(左)上筆畫了一個框,然後再在另一個紙質文件上(中)畫了一個同樣的框,表示左側文件框內的部份需要貼上在中間文件的框內,最後使用者得到的文件如右圖。
  • MouseLight: Bimanual Interactions on Digital Paper Using a Pen and a Spatially-Aware Mobile Projector(2010): 這個成果提出了一個可以像滑鼠操控的小型移動式投影機,這樣你可以把任何需要的電子資訊投射到紙張上。作為一個套用,你可以在紙上投射著你需要描畫的東西的樣版,一邊臨摹你需要畫的東西(圖2)。是不是十分酷炫?
  • MouseLight示意圖1
    MouseLight示意圖2: 邊比著投影邊臨摹需要畫的線
  • Pulp Nonfiction: Low-Cost Touch Tracking for Paper(2018): 這個文章提出了一個低成本的對於人在紙面上的操作的追蹤裝置,可以允許使用者在紙面上利用普通的筆等等來操控電子文件等等。順帶一提這個工作的作者是我在CMU的一個朋友,Good Job贊一個!
  • Pulp Nonfiction. 使用者在紙上畫的部份被完美追蹤到電腦上

    以上所有圖片都來自於相應的論文。

    結語:紙質材料有很多無法替代的優勢,而關於紙質材料和電子文件未來的關系如何,現在誰也沒法準確預測。或許在未來,我們可以發明一個兼具兩者優勢的新媒體來徹底取代現在這兩種的任意一種,亦或許在未來,我們可以只用腦電波就能學習和辦公了,需要什麽都能直接從數據庫下載到大腦裏,從而再也不需要閱讀和學習了。嘛,誰知道呢? ╮(╯▽╰)╭

    當然了,不斷探索人與技術的未來,用技術把對未來的幻想變成現實,就是我們人機互動研究者的工作啦。我們會加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