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我的專欄文章:
一萬億馬克只能買一個麪包——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 - 大石頭路73號 - 知乎專欄( 答案有些長,內容不僅限於惡性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還包括背景以及帶來的影響,涉及【凡爾賽和約】、肯恩斯、納粹上台、歐債危機等。原因部份已加粗 )
一萬億馬克只能買一個麪包——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上個世紀初。
1914年,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席卷了整個歐洲。1918年,同盟國戰敗。1919年,協約國與同盟國在巴黎舉行會議,商談和談事宜,史稱巴黎和會。會議上各方簽訂了【凡爾賽和約】,該條約對戰爭發起國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治,其中包括:
德國賠償戰爭受害國2000多億馬克;亞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法國;薩爾煤礦區劃歸法國開采15年;萊因河以西的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承認奧地利獨立;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被分讓給其他協約國,等等。
據統計,德國由此共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以及半數的鋼鐵工業。在協約國看來,只有這樣才能懲罰這個戰爭首犯,才能避免歐洲大陸上再次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
不過也並非所有人都這麽認為的,在巴黎和會上,戰勝國英國的代表團裏就有一個人對【凡爾賽和約】過分苛刻的條款十分不滿,這個人就是我們熟悉的那位著名經濟學家、宏觀經濟學的開創者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當時是英國財政部的首席代表。肯恩斯回到英國後,於當年寫了一本名為【和平的經濟後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的著作,闡述了自己對於德國賠償問題的不同看法。肯恩斯認為,各國政治首腦只顧從德國身上占便宜和趁火打劫,高額的戰爭賠償款是德國完全無法負擔的。這樣的和約只會摧毀德國經濟,而世界將會再次受到威脅。世界大戰起源於匱乏,但不應該終結於掠奪,我們應該讓歐洲人在廢墟上建立一個新的歐洲。
當然,沒有政治家們願意聽他這番「鬼話」,他們恨不得讓戰敗國永遠不得翻身。但是肯恩斯這本書在歐洲卻大受歡迎,特別是在戰敗國贏得了大量讀者,因為他們親歷了和平協約對家鄉的摧殘。這其中就有一位來自奧地利的年輕人,他比肯恩斯小16歲,在讀了【和平的經濟後果】之後,他對肯恩斯充滿了敬意,這個人就是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後來哈耶克來到英國研究經濟學,不過逐漸與肯恩斯的經濟學觀點出現分歧,並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戰,這是後話。
事實也證明,【凡爾賽和約】並未產生協約國預期的效果。首先發生的事情就是,德國經濟崩潰了。
1918年,德國成立了威瑪共和國,德國人民本以為戰爭結束後終於可以走上復蘇之路,但沒想到短命的威瑪共和國註定與「混亂」聯系在了一起,其中經濟領域的災難就是1919年到1923年的嚴重通貨膨脹。下面這張圖是1923年的柏林的一個麪包店門口的牌子,上面寫的是,買一個麪包需要一萬億馬克。這就是當時德國經濟狀況的一個縮影,由於這次通貨膨脹過於嚴重,人們把它稱作「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那麽這次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是什麽呢?
首先,戰爭過後德國本以就飽受摧殘,經濟出現衰退,財政收入銳減。而上面提到的【凡爾賽和約】又要求德國支付大量賠償款。由於無力承擔這樣的政府支出,威瑪政府選擇開動印鈔機,大量發行紙幣,希望能夠減輕國家債務負擔,刺激經濟。
第二,要想避免嚴重的通貨膨脹的出現,根本的辦法還是發展經濟,一旦經濟能夠出現增長、政府財政收入增加,那麽許多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但是德國最重要的經濟核心地帶魯爾區被協約國占領,自然資源(如薩爾煤礦)也被割讓給戰勝國,這使德國失去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以上兩點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因,其他原因還包括戰後的貿易逆差、不穩定的政治體制等。
總之,在威瑪政府的失敗政策以及外部壓力之下,肯恩斯當年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這次通脹有多嚴重呢?我們來看這個表格:
這是當時德國流通的貨幣「馬克」(全稱是「紙馬克」Papiermark)從1914年到1923年的貶值情況。第一列是1金馬克(金馬克Goldmark是德國1873年到1914年使用的貨幣)兌換馬克的數量,從1914年引入新版馬克代替金馬克時候的1:1,到1923年11月初已經變成1:100,000,000,000(一千億)。第三列是寄一次信件需要多少馬克。1918年初只需要0.15馬克,到了1923年寄信就得花一億馬克。最後一列則是美元對馬克的匯率。1914年1美元等於4.2馬克,但1923年馬克已經貶值到了1美元等於420,000,000,000馬克(4200億)。
這些數碼後面有多少個零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馬克已經貶值的如同廢紙。而且確實,這些紙幣真的被當做廢紙使用了。家裏生火取暖不用再去買柴火了,而是直接燒鈔票取暖,因為燒鈔票比燒木材還便宜,註意下圖這個人燒的可是一億馬克面額的鈔票:
小孩子們也不用買玩具了,直接可以拿一捆一捆的鈔票壘房子:
這是普通民眾的生活,而對整個國民經濟更是帶來了淪陷性的打擊。先看一下股票市場,政府印鈔票通常會推高股票指數。德國股票指數在1917年剛剛超過100點,到了1923年直接超過了10萬億點。
而勞動力市場同樣產生了較大波動。下面這張圖是德國勃蘭登堡州地區的就業人數(不過缺少數量單位),藍色是原始數據,橙色是剔除了季節影響的數據。從20年代末開始就業率出現下滑,到了1932年跌落到了谷底。雖然這一數據是惡性通脹發生之後,但我想就業率的下滑與通脹導致的經濟崩潰存在緊密聯系。不過這些不是這幅圖的重點,重點將留到後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