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上午,嫦娥五號 備份儲存月球月壤,正式在位於 湖南省韶山市 的全國唯一的月球樣品 備份儲存基地「安家」。
在偉人誕辰128周年之際,這捧代表當代中國科技工業最尖端成就的月壤,落戶 毛主席故鄉 。
如今的中國,是全球頭號制造業大國。但很多人在回望這一成就時,總是選擇性地遺忘或忽視 新中國前三十年 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有甚者會自顧自地認為當時反對科學、蔑視知識、工業科技不興。
烏鴉只能說,這樣的認識,說明既不了解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工業化脈絡,更不知曉新中國建立之時中國的制造業狀況。
大家都知道科學技術大變革而起的第一次 工業革命 ,給歐美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生產力和財富飛躍。然而若認為他們社會財富的激增完全來自技術進步,那就太天真了。
從16世紀開始,美洲的白銀、非洲的勞力、亞洲的物產源源不斷流入歐洲殖民者囊中,成為工業革命的燃料;而黑煙滾滾的蒸汽機,更驅使殖民者四處尋覓餵食它的血肉。
19世紀前的英國,工業化、資本化雖快,但缺乏足夠龐大的成熟市場,危機動蕩頻繁出現,人均煤炭消費量僅僅年增1%,遠不及技術革新的一日千裏。
直到19世紀50年代,十年內英國人均煤炭消費量才猛增一倍有余,年增長約 8.5%。
突變的誘因是什麽?一個關鍵因素是 鴉片戰爭 !
兩次鴉片戰爭,賠款、割地、通商,英國對中國的 掠奪 從此開始。
進口關稅太高,那就直接接管中國海關,不但進口稅腰斬還要加收中國商品出口稅;小農經濟市場不夠,那就擴大鴉片走私,甚至打著洋藥旗號大大方方傾銷;與主權淪喪、白銀外流一起的,是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市場定價權被洋商搶走,而農產品、經濟作物以及鐵鎢錫銻等工業原料大量低價輸送海外,殖民地經濟形態逐步成行,以遠超北美、印度的人口、資源體量,助推英國產業革命加速,煤炭消費節節暴漲......
英國吃飽, 列強一擁而上 。
經濟主權淪陷,中國淪為重商主義 時代的關稅窪地,年年流出數千萬兩白銀,持續大半個世紀,相當於為列強額外開辟了好幾個北美殖民地,以五千年文明的財富推動列強走向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泡沫繁榮時代。
中國,不但已經錯過了頭兩次工業革命,而且淪為了列強轉嫁矛盾、發展經濟的墊腳石。
為了轉移國內經濟矛盾, 日本 從九一八到全面侵華戰爭,鐵蹄從北犁到南,直接從中國劫掠運走的糧食礦產能源物資,以及金銀和外幣,折合黃金超過六億兩!
為了應對大蕭條, 美國 透過【白銀購買法】,為了避免戰後過剩危機,又對華簽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致使國際銀價暴漲,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美國貨潮水湧入,民族工業大半倒閉,官僚資本瘋狂搜刮,攜款外逃,腐朽的民國走到了盡頭.....
在當時美國國務院官員眼裏,這是一片血液被抽幹的土地。
今天,有一些中國人對此輕描淡寫,甚至反過來認為那是「文明世界」把中國帶向了「現代文明」。
但中國想要工業化、現代化,「融入現代文明」, 最不高興的,恰恰就是這些「文明國家」哩 !
很難想象,即便在近代中國最為失魂落魄的【辛醜條約】、庚子賠款 之時,西方「文明世界」對中國的工業化潛力仍然十分恐懼,對這塊土地任何的工業化努力嚴防死守。
1898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戴奧西(A.Diosy)出版了【新遠東】一書,暢銷一時。
書中,他就 認為,中國的工業化才是真正的威脅,言下之意,要求對中國進行科技封鎖 。
於是,隨著【辛醜條約 】簽訂,列強開啟 由軍火到工業的聯合禁運 ,五四運動後,列強再度宣布了武器工業禁運,相互默契地把中國擋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門外,淪為無法反抗的商品傾銷市場。
如此這般,中國 一日不打碎枷鎖,一日不可能推進工業化 。
到1949年,一個中國人省吃儉用苦幹一年,恩格爾系數 高達百分之八九十,存款只能買十斤大米過年。
與此同時,仍有2000萬人沈湎於鴉片,窮困潦倒,疾病纏身。病毒、寄生蟲蔓延猖獗,肺結核、鼠疫、霍亂、天花、血吸蟲 到處泛濫,屠村滅族。
人口九成是文盲半文盲,科研人員區區500名,現代科技體系聊勝於無,要發展工業只能用人命去填。
當時,每開采兩萬噸煤就要拿一條命去換,但煉鋼所需的焦炭仍要從德國遠道進口,更無法生產足夠的鋼材。洋釘 、洋鐵,洋鎬與洋火,洋蠟、洋服、洋布等等舶來品一起,壘起了封堵中國制造的嘆息之墻 。
連千年來的王牌產品瓷器、絲綢、茶葉都被擠出了國際市場。
而 戰爭的破壞 ,使得本就落後的體系更加觸目驚心。
十四年抗戰,中國90%的工業區和近半的農業區遭到戰火輪番塗炭,百不存一。
到了1949年, 鋼產量僅15.8萬噸 ,是美國的400分之一,不夠給每戶人家造一把鋤頭,只能提供極少數工業產品——縫紉機2000台,單車14000輛。
國民黨敗退,公路大量廢棄破壞、鐵路六成癱瘓、船只飛機被劫走炸毀,土地荒蕪、堤壩廢棄、旱澇肆虐,基礎設施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外部卻還要面對重重封鎖。
隨著社會主義中國的建立和韓戰開始,美國主導對社會主義國家禁運300余種戰略物資,後對中國又設定特別禁單約五百種專案。
列強持續的掠奪、破壞和封鎖之後,1949年的中國, 平均落後列強100年 ,工業體量只相當於鴉片戰爭時的英國,1810年的美國以及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絕對技術差距甚至比乾隆年間馬嘎爾尼 來華時更大。
而此時的歐美,曼哈頓的摩天大樓高聳如雲、冰箱電視進入千家萬戶,福特發明的流水線早已普及、德國的全自動生產線已經出現,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IBM公司轉型小型電腦,資訊科技時代 即將來臨。
人類文明已經加速狂奔,落後百年的中國,被逼入了一個 讓任何後發國家都永遠掙脫不出來的死角 。
工業化難,被套上層層枷鎖的中國工業化更難,但 再難也要走工業化 ,因為「落後就要挨打」、的警鐘在耳邊長鳴。
倔強、不屈的新中國立誌要走工業化的道路,同時也要回應一個大問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追溯工業化起源,它既是人類所謂的「文明進步」,同時也為落後者帶來了無盡的危機與苦難;社會主義新中國, 絕不能復刻列強的道路,那麽該實作怎樣的工業化?
解放戰爭,翻身做主的老百姓手推小車支援共產黨,推倒三座大山,趕走四大家族 、收回租界礦山港口鐵路,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和債務,將內部傾軋剝削、外部屈辱重負一掃而空。
抗美援朝,誌願軍以血肉之軀硬抗極寒、烈焰與鋼鐵,生生扇滅了超級大國的傲慢自負,填補了科技與工業的落差鴻溝,悲壯地撐起了不和平的冷戰年代的國內和平。
一戰立國,讓國際社會側目,中國真正擺脫棋子的命運。隨著蘇聯援助支持的162個工業專案落地,新中國 圍繞國防需要,重建東北工業長子 。
但外部援助終歸有限,特別是事關國防重工的九種大型技術器材,連蘇聯自己都缺乏, 必須克服困難想方設法自己造 。當時國內沒有大型銑床,工人們便調轉思維,「螞蟻啃骨頭」,把簡陋的小型機床吊到巨大的工件上加工。
2800毫米鋁板熱軋機與冷軋機 、2800毫米合金鋼板冷軋機、3萬噸模鍛水冷機、12500臥式擠壓 水壓機、兩種規格鋼管冷軋機、萬噸油壓機、500毫米二十輥帶鋼軋機,一一下線上崗。
九大重機降世,滿足了導彈、殲擊機、海軍艦艇、原子能武器所需的各類特殊鍛件板材,是 第一代大國重器 。
工具有了,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於是,響應號召,一批批青年唱著【勘探隊員之歌 】開赴深山老林、戈壁沙漠,披星戴月,尋找著深埋地底的鐵、煤、銅、鈾、石油等等 礦藏 。
同時間,重工業部透過了奠基性的三酸一堿 +染料三大草案,形成了最基本的化工布局。
自力更生,羸弱的血肉之軀升級為一身鋼筋鐵骨;援助中斷,擋不住兩彈一星橫空出世,撐開了邁向工業化的核保護傘。
半個多世紀前,當兩彈元勛們在羅布泊 戈壁灘見證中國原子彈炸響之時,另一項國之重器核潛艇,因為蘇聯的背信棄義與經濟環境的惡化,不得不在「二選一」中被擱置。
蘇聯人認定中國搞不了核潛艇,毛主席只回了一句:
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沖向碉堡的黃繼光、躍入油田的王進喜、硬扛輻射的鄧稼先、列隊向邊疆開拔的青年技術工作者,一個個逆行者的名字鐫刻在共和國的基座上。
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僅為2263.6億斤,到了1962年穩定在3000億斤以上,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超過6000億斤。
但同期,中國人口也增長一倍,這導致人均食品供應依舊緊張,不僅如此,由於外部壓力以及長期投入軍事工業和高科技的高積累政策,在1957年至1978年這22年間,除了豬肉和食糖略有上漲之外,人均占有的消費品比如食用油,牛羊肉,家禽,水產等反倒略有下降,按照西方專家的看法,我們早該落入「馬爾薩斯陷阱 」。
但是中國沒有掉坑裏,反倒是中國的工業化潛力從上到下被徹底地啟用,因為鵝城 趕走了黃老爺,迎來了張牧之 !
破碎的山河得以重塑,貧病的軀體刮骨療毒,愈合著百年屈辱留下的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傷疤, 億萬中國人再造了心靈與肉體 。
發展大眾教育,開展掃盲運動 ,新中國兒童入學率、成人識字率大振幅提升,徹底改變了「文盲遍地走」的狀況,科研工作者從幾百人暴增到十幾萬,專業技能人才高達數千萬,「學好數理化」成了個人命運與歷史行程的最優解。
建國三十年,中國解決了國防安全的急迫問題。民生領域,用開水壺、搪瓷杯、豬油盆、印花床單、露天放映隊等種類、花樣極其有限單調、但廣泛普及的工業品、文化品,滿足了最基本的物質精神需求,構成了幾代人相似的童年記憶。
短短十幾年,絕大部份農村消滅了幾乎所有的惡性傳染病,人均壽命從建國初的45歲左右增長到1978年的67歲,總體健康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根據世界銀行考察團在1975~1977年的調查顯示,當時中國人每天營養指標已經超出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實行中國制度的結果,許多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嚴重的營養不良情況(比如早死、體衰、其他體質缺陷和智力遲鈍)幾乎已經消除」。
「馬爾薩斯陷阱」的詛咒已然破解。中國人不再是西方人黑白鏡頭下眼神麻木、命如草芥的東亞病夫了。
我們建立起 遍及各省、各部門的工業體系以及152萬個深入鄉鎮、農村的工業細胞 ,背負著百年屈辱的痛苦記憶,將工業化的蓄力槽拉到滿格。
隨著」東方紅」的旋律從太空傳回地球,毛主席的那句 「上九天攬月 ,下五洋捉鱉」 ,用中國式的浪漫宣告著一個古老偉大文明的歸來。
這種自力更生、不服輸的精神,新中國至今一以貫之,這正是今日中國工業化偉業最重要的支撐。
鋼鐵、水泥、化工、能源、糧食產消量,從微不足道增長到鯨吞全球,鑄造了中國工業化最堅固的底盤;從服裝、鞋子、打火機到手機、家電、筆記本,一船船供養人類現代生活的中國制造壘起了數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金融長城;
造車、造船、造飛機、造飛船,一個個被歐美公司壟斷的關鍵行業被逆襲顛覆;隱形戰機、下代通訊技術、北鬥導航系統、大推力發動機、高端芯片設計、量子計算技術 ,西方幾百年工業化最核心的優勢陣地 一個個被攻克 ....
五百年的缺席、兩百年的落後,中國共產黨用了一百年,新中國花了七十年補完了,重新回到世界正中央,成就前無古人,這也讓那些曾經的領先者難以接受。
「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 兩種看來完全矛盾的理論,為何在西方常年交替盛行?因為他們實在理解不了,中國 一不用武力開拓殖民地,二不輸出金融資本收割他國,沒有「復制」他們的道路,憑什麽實作了工業化 。
他們不明白,從紅軍長征的草鞋到淮海戰役的手推車,都在說明,人民選擇了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才有了這片土地原子級別的覺醒。
從懸崖峭壁穿過的成昆鐵路到橫跨世界之巔的青藏公路,堅實的路基下,是一座座修路工人的豐碑,在深山老林的兵工廠、黃沙漫天的戈壁灘,是幾代人把根默默紮在名字只有神秘編號的故鄉。
哪有什麽彎道超車,不過是以幾代人的血肉之軀,硬生生從萬丈深淵中堆起了工業時代的珠穆朗瑪峰罷了。
早在「一五計劃 」啟動之際,毛主席就說, 工業化是「大仁政」 ,不是孔孟之道的「小仁政」。
「大仁政」,這擲地有聲的三個字,不單單是百年屈辱下的中國不得不走的工業長征,更是對億萬苦行中的人民最莊重的承諾。
中國靠什麽?
這百年中國工業化,原動力是億萬民眾的覺醒,更是依靠著老百姓的付出,才沒有掉入一個個西方經濟學家言之鑿鑿的發展陷阱,一路走到今天。
未來,依舊掌握在這片土地上,生而不屈、永遠倔強的 人民手裏 。
今天,泛濫失控的美元中心世界貨幣體系下,資本的饑渴與狂暴遠勝於一百年前。
十四億老百姓才剛剛吃上點便宜豬肉沒幾天,少數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問題依舊嚴峻,中國卻再次被推上了大國博弈的最殘酷擂台,還要肩負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幾百年也不敢直面的貧富差距、金融泡沫、產業空心、碳中和 、可持續發展等等關乎人類共同體的宏大命題。
面向未來,中國制造該給出什麽回答?
只有那句振聾發聵的 「為人民服務」 ,依舊是引領中國工業化前進道路,追求中國制造未來價值的真正導向,與不改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