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任何一個以遊戲為主題或者與遊戲沾邊的社區,當中每一個相關貼文或回復都可以是遊戲鑒賞能力的體現——只是角度/深度/廣度有所差異而已。
而要提升這方面的造詣,無外乎從三個方面入手:
玩遊戲。 這是最直接的。咱們在之前的這篇回答中提到過影片通關和真正玩通關遊戲的區別:
如當中所述,即使是諸如【暴雨】【底特律】這類敘事為絕對主導、gameplay幾乎為0的遊戲,影片通關和親手通關,這兩者給你帶來的心智模型的建立仍舊是有區別的。
而對於那些敘事與gameplay融合得比較巧妙的遊戲,區別就更大了。典型如【艾迪芬奇的記憶】,你如果不親手玩,那麽在「殺魚」那一段你只會覺得荒唐,而絕對不會透過「左手畫圓右手畫方」式的蹩腳操作體會到制作者想要傳達給玩家的那種瘋狂、神經質。
看遊戲 。咱們每個人時間都是有限的。一款遊戲、尤其是當今體量的遊戲,不裝個能供幾十小時遊玩的內容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還會背上「內容單薄容量不足」的負面評價。這種情況下想要通關接觸的每一款遊戲也不現實。此時,如果你只是想就「(表面)劇情梗概」「畫面表現」等直觀要素參與討論評價,影片通關這款遊戲也未嘗不可。
當然,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慎重做如下行為:
原因在下面的回答中也有說:
然後就是 做遊戲 。這是完全從遊戲的起源——也就是制作者——的視點出發,來看待遊戲。很多獨立遊戲開發者、尤其是憑一腔熱血剛入行不久的開發者,都會感慨:角度不同,對同樣一個關註點的看法和思路也真是完全不同!可以看看咱們幾年前對某位新入行程式設計師的采訪:
(順帶一提,幾年時間彈指之間,這位小夥伴早已參與了包括【萬象物語】在內的許多大型專案,目前正在制作一款taptap上評價非常高的獨立遊戲,早已從新人蛻變為大佬。)
而且,單純當一個玩家時你可能光憑玩也能說個子醜寅卯出來。但在做遊戲的時候,你不得不考慮每一個要素背後的深層次動機/原因——這些都是提升你所謂鑒賞能力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