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瑯琊榜】裏,梁帝殺光自己國家最精銳7萬大軍的操作,如果發生在真實的歷史上,會有什麽後果?

2020-10-05知識

這個問題一定要加上邀請,因為我並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劇,也沒有看過這本書。

我就只能分析一下。

一支擁有七萬精銳的部隊,要全部殺光,可不是一個小戰鬥。

因為這支部隊的總人數可能高達40萬人。

我雖然沒有看過這本書,但是知道這是發生在古代的事情。

古代戰爭經常說20萬人,還是多少萬人連綿百裏的軍營,其中的精銳也就只有幾萬人。

因為古代戰爭大量的人員消耗在後勤保障和土工作業上面。

正常情況下,三個民夫供應一名士兵屬於比較正常的配比。

古代所說的「三軍」就是上軍、中軍、下軍。

中軍就是所謂的精銳部隊,主要是執行作戰任務。

上軍就是負責擔任警戒,偵查,前鋒,保護糧草輜重等。

下軍就是運輸兵、工匠、雜役等等,多是征召的民夫,以及保障部隊的後勤工程等等。

按題中所說,精銳就高達7萬人。那麽單是精銳所需的保障民夫就需要20萬人以上。

20萬人的運輸隊伍因為主要大車或者是人力運輸,這支運輸隊伍拉開距離是很長的。

為了保衛這支運輸隊,護衛軍的人數起碼不低於一萬人。而他們也需要保障,就要再加上三萬民夫。

這就是三十幾萬人的隊伍。

古代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需要構築陣地和工事的人員,再加上偵察兵、馬夫、修理武器和負責制造器械的人員等等,總人數距離四十萬人相差不會太遠。最低也要三十幾萬人。

要合圍這支部隊,一比一夠嗆。古語說十則圍之。何況這還是最精銳的部隊。也就是殺光這支一流部隊,最起碼要三倍以上的兵力。

那麽動員起這麽一支合圍部隊,人數要高達百萬人之巨。因為合圍部隊的後勤保障條件是一樣的。

這樣的動員能力相當驚人。人數越多,效率越低。越難以形成合圍之勢,只能慢慢打,一點一點啃。

這樣的戰爭是很難在一個短時間內可以結束的。

這也就是古代戰爭往往一打幾十年,至少也要打上好幾年的原因。

像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從公元208年-253年,就打了40幾年。而且這還不是以殲滅對方有生力量為目的的戰爭。

如果這個梁帝要發動一場這種規模的戰爭,而且戰場設在國內,一次吃不掉,形成追兵和流寇,在更為廣闊的地域不斷交手。持續幾十年的時間,這個國家的建設就不要搞了。如果還有外敵趁勢犯邊,國家危矣。

大家也不要假設把這七萬精銳單獨圈起來,然後進行合圍戰。

因為聚攏七萬精銳,必有戰事。國家是不可能長期供養一個吃閑飯的部隊。除了戊邊的部隊(沒有任務的時候一樣要去耕地),其余戰士平時是要去耕地的。一有戰事才會釋出命令召集。花木蘭就是這樣從的軍。因為古代國家的財政是養不起的。

大家也可以算一下。

就算是現代國家,以中國為例:15億人才200多萬正規軍隊。人數最多的時候,就是解放初也就550萬人。為什麽一解放就馬上要搞軍隊轉業?養不起了。

要征集這支7萬人的精銳,不說動員時間,後勤是馬上就要跟上的,軍中不可一日無糧。7萬人不可能孤零零地擺在一個地方,連糧食都不預備。這樣就會形成一大坨,怎麽啃?

古代戰爭是很難有現代戰爭的機動性,中國的現役部隊從騾馬化到摩托化經歷了多長的時間?而古代騾馬化的部隊少之又少,主要是徒步行軍。

這種規模的戰爭,必須經過長時間準備,要有非常專業的人才組織以及經濟實力為後盾,才有實作的可能。

古代大規模戰爭,其相距的時間都很長。

吃掉對方7萬精銳,數十萬後勤的戰爭,那是必然要上歷史書的。這種規模的戰爭如果是內戰,必然民生雕敝。

一點不錯,這就是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其牽扯的地域和影響力,絕不是地區性的。其影響必然深遠。

實屬亡國之禍。

現在很多寫書的,描寫的是現代化飛機、高鐵、高速公路、現代化工業和農業供養的士兵拿上大刀長矛,在現代國家組織管理體制下,有著現代軍事素質的偽古代士兵。

當然,這麽寫故事精彩,節奏快,娛樂性強。

我從來不看,為什麽呢?

這不好說。這叫我怎麽看得進去。

我也不反對這麽寫,萬一有一天我也想整幾口這種飯,估計我也會這樣寫。

大家不是愛看這種嗎?

大家好相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那就接著再寫一點。

前文中所說的「三軍」就是將軍事科學簡單化,以便於理解。無論是上中下還是左中右,強調的是一支古代部隊的基本構成。比說上軍也就是前鋒,不但要刺探軍情,為部隊首長提供情報,也是最先接敵的部隊。所謂遇水搭橋,逢山開路,這就是工兵的職責,要為後面的大軍開進創造條件。一旦選定戰場,就要構築工事,比如說鹿紮,壕溝,瞭望台等等。

中軍不動如山。這是一支部隊的中堅力量,他們就是堅決執行作戰命令,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管。他們是殺敵的精銳。

下軍本質上就是搞後勤保障的,他們不是作戰主力。但是兩軍對壘時,這些沒什麽戰鬥力的人員也會擺出來充數,以顯得聲勢浩大。布陣的時候,這些軍人民夫往往在一個比較靠後的位置。這些兵的素質很差,打順風仗還可以,一旦失利,最先潰敗的就是他們。這些人就是作戰中的薄弱環節。

從部隊的服飾來看,中軍最整齊,上軍也不算差,只是上軍的任務要比中軍要多一些,成員構成比較復雜,上軍將領的領導能力必須要強。下軍的服飾比較雜亂,往往是對方攻擊的主要的目標。古代擺陣的主要作用,就是凝聚戰鬥力,古代的軍事動員達不到現代軍隊的水平,大多數不具備散兵線作戰的能力。在作戰中,最擔心的事情就是陣線潰敗,喪失作戰信心。

這些基本道理,在現代軍事中,也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最基本的原理實際上也差不多,只是更加復雜,更加講究軍事科學。

軍功爵制

軍功爵制是以國家授田及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制度,它不同於舊的份地制。舊制度以"份地"的形式來酬答服兵役者;新制度以"爵祿"的形式來酬答服兵役者。因而"爵祿"制較之"份地"制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能激起廣大官兵對爵祿、田宅和稅邑、隸臣等物質利益的占有欲,從而起到增強軍隊戰鬥力的作用。

軍功爵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為庶民晉升軍事貴族,形成職業軍人鋪平了道路。對於一個軍人來講,晉升之路,以及家族過上最好的生活,就是建立軍功。

【韓非子·定法】說,商鞅制定的秦法是:凡戰士能斬得敵人一顆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及與之相應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斬殺的敵人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越高。如果能斬敵人首級五顆,還可以役使隸臣五家。總之,軍功的大小決定著將士"尊卑爵秩等級"的高低。

上文中提到的花木蘭,就是這種情況。她的父親就是職業軍人,所謂的軍戶。這是自先秦以來就確定的制度,並不是北魏時期的發明。

所謂論功行賞,衛青就可以軍功成為大司馬,花木蘭的爸爸就可以成為擁有土地的地主。這只是時代不同,功勞不同,但是核心是重賞有功之臣。從將領到士兵,論功行賞,人頭計價。

作為職業軍人,花木蘭的爸爸點兵不去,就有可能被褫奪軍戶,沒收土地,甚至於坐牢。花家想要保留軍戶,就要有人繼承父業,繼續去當兵。這也就形成了職業軍人世襲制。現在的印度,還保有這個制度。

軍功爵制取消了爵位繼承,其後代要想取得爵位,就必須要有軍功。

新的軍功爵制造就了一批爵祿及身而止,不再傳給子孫的新官僚和一批軍功地主,所以它不但是新的封建軍事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又是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一個組成部份。
對於舊的"世卿世祿"制度和宗法制的瓦解,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