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中國刀劍的護手為什麽都很小?

2020-03-16知識

多圖流量預警

我這裏要反駁一下 @時悅 所說的冶金水平達不到之說,這位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中國冶金不如西方劍?護手大了有便宜撿,護手小了靈活多變。若以大小來判定,印度拳劍最領先?

這個問題不能這麽簡單的做推論,首先我這裏來梳理一下中國和歐洲的刀劍發展。

浮雕中的羅馬騎兵劍,可以看到護手很小。這種護手就基本沒有在格鬥中保護手不被攻擊到的功能。這種羅馬騎兵劍一般歷史學界認為是受到凱爾特長劍的影響演化而來的。比步兵用的短劍更長,但是護手上並無區別。

中國早期的青銅劍也是護手很小,沒有什麽格擋作用,僅僅是防止手滑到劍刃受傷。

西漢早期鐵劍
漢代劍護手

到了漢代,漢代鐵劍也依然延續了青銅劍的小護手,僅僅是因為鋼鐵的韌性更好,劍從厚重的八面結構的截面慢慢變為現在常見的四面結構的截面,同時劍刃變得更長,但是從外形來說,改變並不大。

維京劍

著名的維京人所使用的劍一樣大多都是小護手,主要形制還是延續和繼承了羅馬劍的設計思路,護手都很小,劍刃較寬,有著較大的配重。

漢代環首刀
竇繳墓唐刀

而漢代的環首刀還出現了大量的幹脆沒有護手的低配版本,環首刀的形制更是延續了近千年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一直到唐代出土的唐代刀和漢代環首刀形制也極為相似,基本沒有什麽大的變動。

諾曼騎兵復原圖

一直到諾曼時期,諾曼劍在維京劍的基礎上更長,同時護手也加長,終於有實際的格擋功能。然後才進一步發展為中世紀騎士們常用的十字劍格的武裝劍。

南宋虞公著夫婦合葬墓棺室壁畫

同時期的宋代也出現了現在最為常見有格擋功能的圓盤護手。

這類護手比較完備的劍出現時期已經是16世紀下半葉了

而在明代也出現了萬字護手,這種護手甚至一直延續到抗戰大刀中也在使用。

到了清代,中國南方更是出現了類似歐洲軍刀的D型護手的民造刀,把原有的萬字護手加長與刀柄連為一體。這種刀在中國南方廣為流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詠春蝴蝶雙刀。

如果單純從數據來看,確實刀劍的護手是在不斷發展完善的,但不能因此就說是冶金制造水平導致的。不然照這種聯想的話,用大數據分析還能得出,奉先認過的義父,以父可敵國,且每當有義父因奉先而死,奉先都悲痛不已,勢必要認新義父來繼續施行孝道,所以呂布是大孝子。

為什麽說這種聯想不對,因為隨便就能舉出一個反例啊。不是沒人想出來,早就有,只是沒流行而已。

為了防杠說不流行因為銅軟防禦不夠,我再上個鐵劍版本。

另外再上個漢代一字劍格大護手的。所以你要問中國有沒有大護手的刀劍,我要說是有的,早在漢代就有了,過去有句老話叫做悶聲發大財,你們知不知啊?這種東西早就有,只是我們不說。但是你們不能因為我們不說早就有這東西,就腦補說是我們冶金能力不行做不出來,把中國古代冶金能力拉出來批判一番,你們這樣聯想是有偏差的。

1881式恰西克軍刀,俄羅斯哥薩克騎兵所使用。這都是19世紀末了,一樣沒有護手,難道也是冶金能力不行?這和中國兩千年前漢代環首刀的無護手思路其實是一樣的。主要是因為騎兵互砍來說護手可以說是用不到的,兩馬互相沖鋒的情況下,真的根本打不到手部這麽小的目標。而很多歐洲騎兵刀都帶有大護手,只是出於在不騎馬的時候作為防身決鬥的武器使用的考慮。畢竟這種大護手騎兵刀出現已經是火槍全面列裝軍隊以後的事情了,真正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沖的時候,並沒有這種大護手的刀劍。這也足以證明對騎兵作戰來說其實護手根本不重要。

而冷兵器時代的步兵一般都配盾,持械手藏在盾牌後面是根本打不到持械手的,這就導致了護手對於步兵來說用處也不是很大。所以早期東西方的刀劍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基本都沒有什麽護手。不是做不出來,是沒必要。這就是為什麽漢代有出現護手刀劍,但是沒有流行起來,除了增加成本外,沒啥太大的作用啊。大家用腳投票,不玩這花裏胡哨的東西。

到了宋代,重步兵的盛行導致了盔甲可以代替盾牌進行防禦,這時手部的防禦需求就顯露出來了,於是出現了有防禦功能的圓盤護手。同時期歐洲11世紀中期,西歐社會出現了「騎士」階層,騎士們的盔甲普及率很高,雖然也使用盾牌,但因為盔甲的普及,總有不用盾牌的時候,於是對於手部防護的需求也提高了,長一字格護手的劍開始流行起來。

而到了16世紀後期,盔甲慢慢開始被火槍淘汰,同時因為決鬥文化的盛行,這才出現了早期專用於無甲決鬥的大護手刺劍。因為在一對一雙方都沒有穿盔甲的情況下,在固定距離站定都做好準備後,想要直接攻擊對方要害是很難的,誰都不會讓自己要害被輕易攻擊到。貿然進行攻擊很容易被對方抓住機會反殺,所以攻擊對方距離自己最近的持械手是最方便不過的事,同時因為手部神經密集,骨骼也纖細,不需要很大力就可以造成足夠的傷害,所以動作也可以很隱蔽沒有蓄力的前置動作。這就決定了持械手的防禦需求變得很高。於是出現了決鬥專用的大護手細刺劍。

長劍格流行起來以後,已經出現了成體系的利用劍格進行格擋的劍術,這就導致了後期板甲即便有更完備的手部護甲,依然沒有取消十字劍格,同樣近代騎兵雖然對沖不需要大護手,但因為劍術體系已經習慣於使用護手格擋,另外士兵吃飽了沒事私鬥的情況也很普遍,所以歐洲近代騎兵刀還是大多采用更完備的護手設計。

而中國因為沒有決鬥的風俗,導致一直沒有出現歐洲那種大護手,但是那些護手比較完備的刀劍也都不是王朝軍隊制式武器,而是民間民造刀劍,長短寬窄均不相同,這也是民間私鬥對於手部防護的需求,只是不是單對單的戰鬥的話,對手部防護的需求並不算特別高。有興趣的朋友如果進行兵器格鬥運動的話,可以打二對二或者三對三這種團戰體驗一下,你們會發現在不是單挑的情況下,再想打手就明顯難度增加了很多,想要打到持械手就沒有單挑時那麽容易了。這就是為什麽中國刀劍沒有出現歐洲那種防護特別完備的大護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