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角度而言,訓練水平、肌肉量和人種基本無關。
中國人可以練成歐美的男人的肌肉,而且可以練的比他們更好。
一個人的天賦再好,受限於周圍的訓練環境,文化氛圍,飲食結構,未必能將天賦展現出來。在我看來,如果不是運動員,基因、天賦、人種這些因素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重要。試想一下,敘利亞這樣的戰亂之地能走出奧賽先生嗎?肯雅的難民會都是肌肉壯漢嗎?想想就知道不可能。那你能說非洲黑人的基因差嗎?好像也不能這麽說,是吧?
我的學員裏,好多女生可以在4個月內深蹲硬拉達到80kg(體重50kg),10個月內深蹲硬拉達到100kg(體重60kg),男生深蹲10個月達到165kg(體重70kg)。是她們天賦好嗎?不是的,只是用了好的方法,只是有還過得去的訓練環境而已,我也有一些學員,天賦特別好,練一個月能夠達到人家練半年的程度,但是人家就是不怎麽訓練也沒有辦法啊……其實基因、天賦、人種這些因素真的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重要。
決定一個國家國民的身體素質的,還是經濟水平、體育氛圍、飲食結構和文化環境。而決定個體普通人訓練水平的,更多的,是他的訓練方法和他對訓練的堅持程度。天賦好的,訓練方法差,最後結果也不過好到哪裏去。天賦差的,訓練方法好,最後結果不會差到哪裏去。
國內目前就是好多靠譜的訓練方法根本沒有「外流」出來,都在小圈子內口口相傳。而在國外很多大眾化的訓練技術,拿到國內搖身一變成為了「最新」、「最前沿」的訓練技術。比如補償性加速度(compensatory acceleration training)的方法,其實就是很簡單很大眾的一個訓練方法,國內好多訓練者就沒聽過,覺得很神奇很先進。
許多人會認為,歐美有許多肌肉發達的男人/女人,是因為他們的基因決定的,亞洲人的體質很難練出一身的肌肉,也很難擁有強大的力量。這完全是一個謬論!國內外主要的差距,在訓練環境和訓練氛圍上!根本不在人種和基因上。我們不妨看看最需要拼基因的競技體育領域:奧運會的舉重專案!中國在中小級別的舉重專案上培養出了超過25位世界冠軍,並多次打破世界紀錄, 中國隊占據了奧運會舉重專案的半壁江山,看看那些專案中的運動員吧,哪一個不是擁有一身發達的肌肉?而在力量舉專案中,中國台灣地區的運動員和日本的運動員也都多次拿過世界冠軍。至於健美健體的賽事成績,不要著急,中國運動員馬上也會嶄露頭角的。
回過頭來說說 經濟水平 、 體育氛圍 、 飲食結構 和 文化環境 這四點。
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高了,自然有更多人能夠更加關註生活基本需求以外的事物,比如體育、比如電子競技,比如沒事鬥個蛐蛐。如果一個人都無法顧及下個月的夥食費,無法支付明年的婚禮的費用,哪有那麽多精力關註自己的身體是否強壯有力?是否好看優美?可能真的只會關心,身材能換錢嗎?還是那句話,窮文富武。
一個國家的體育氛圍則與基礎教育和國家政策有關系。在國內,能夠保證兩年以上規律訓練的健身者並不多。很多人都是2014年後才開始訓練的。原因就在於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46號檔,要加快發展體育產業,至今不過3年時間,整個中國的健身行業幾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千上萬個新型健身房和小型健身工作室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keep這樣的網絡健身平台也是在2014年底誕生的,幫助了無數人開始健身。一二線的許多城市幾乎走幾步路就有人問:健身遊泳瑜伽有需要的可以看一下。作為一個成年男性,我當年自學健身,迫於訓練環境和訓練知識所限,完全是在瞎幾把練,整個健身房只有一兩個人練習深蹲,蹲個100kg周圍的人就覺得很重了,網絡上也根本沒有什麽關於深蹲的教學資料和指導影片。關於硬拉的文章也是非常少,根本沒有幾個人講得清楚脊柱中立位和屈伸髖的概念,2014年我寫過一篇硬拉和屈伸髖的文章,還被很多教練贊揚了一番,說沒想到還能用文字表達的這麽清楚。我在2014年之前,就沒在南方地區的健身房看見有人練習杠鈴硬拉的!幾年前,許多健身者都不懂得硬拉的動作規範,甚至不懂硬拉是練背的還是練腿的,而幾年以後,在健身房深蹲硬拉過100kg的男生比比皆是,稍微懂點知識的健身者都明白中立位、髖關節的活動。這足以說明,訓練環境和訓練氛圍會限制或者幫助我們取得進步。國外的力量訓練氛圍和環境都遠遠好於國內,高手遍地,商業化賽事繁多,訓練歷史悠久,都是促進他們進步的有力因素。但回頭看中國健身行業這幾年,國內的健身健美力量舉各類賽事的記錄一再被打破,比賽成績越來越驚人,訓練環境也越來越好,中國選手也逐漸在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以技術為追求而不是以銷售為追求教練也越來越多。這意味著中國的健身行業一直在慢慢變好。我對中國未來的體育氛圍和訓練環境充滿希望。
飲食結構方面,2016年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已經達59公斤,是2000年的1.5倍,是1961年的13倍。如果進一步提高肉類的生產量和人均消費量,也意味著國民的身體素質更容易進一步提升。
文化環境這點就無需多言了。不僅是傳統文化中並沒有對力量、肌肉的推崇,就是當代中國的基礎教育中也非常不重視體育教學,在我們的小學、中學時期,體育課往往都被讓位給了數學課、語文課、英語課,我們把學習生活的重心放在了高考上,而無暇顧及體育、音樂、美術等與高考無關的學科。然而在美國,由於社會和文化的因素,在學校內受歡迎的都是運動能力強的學生,而不是成績好的geek。但是現在,審美在改變,文化也在改變。
中國人的身體素質和訓練水平暫時還不如歐美發達地區。
但我對中國未來的體育氛圍和訓練環境充滿希望。
這幾年,我從看著國內的大環境一直在慢慢變好,比如有深蹲架的健身房在慢慢變多,能練舉重、能摔杠的健身房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高水平的國外教練來中國教學,越來越多的高水平體制內教練下沈市場,開放教學,越來越多的商業化賽事出現,越來越多的交流機會,越來越開放的資訊交流環境,健身學習的門檻也越來越低,參與力量訓練的人也越來越多。
試想一下,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慢慢努力,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營造一個足夠良好的飲食習慣、訓練環境,那麽我們的下一代人,從小就能夠接觸高效、科學的健身氛圍,避免許多健身的誤區,只要這樣持續下去,我們後代對於健身運動的理解,體質的強壯程度一定都會比我們優秀許多。
真的很希望看見那一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