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讀【水滸】的時候,不難發現這麽一個現象,那就是——當年的老虎還挺多的。
如今咱們只能在園子裏、電視上看到的這種保護動物,在當時但凡是個荒郊野嶺,都能看到它們的蹤跡。
想想看,武松當年上的景陽岡才多大呀,上下坡長不到二裏地,裏面就埋伏了一只大老虎。
![](https://img.jasve.com/2024-7/48bbaec02d55dc0cdf290fd882bfc402.webp)
其他好漢中,李逵殺虎一殺殺一窩、解珍、解寶倆人還是專門幹這行的,而沒打過老虎卻有與老虎相關名號的人,更是不勝列舉。
像插翅虎、跳澗虎、花項虎、青眼虎等等,就連沿街販賣膏藥的李忠,也得了個「打虎將」的名號。
![](https://img.jasve.com/2024-7/72efbfee69158acde2caf5bc9cf1af81.webp)
氛圍這麽濃郁的老虎文化,不得不讓人產生疑惑,宋朝時期,山東地境的老虎,真的這麽多嗎?
答案是,多!而且相當多。
按照現有的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宋境十八路一京範圍之內,除了京師開封府之外,其他各地都不乏虎患的記載。
「長安素好多虎。」 「歸、陜間多虎。」不過山東地區的老虎,還跟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樣,其他地方的老虎,多藏匿於山林之中,山東地區的老虎,當時有的都跑到平原之地棲息了。
蘆葦蕩裏的大老虎
根據【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北宋時期,齊州(也就是現在山東濟南地境)發生過一則老虎驚魂事件。
![](https://img.jasve.com/2024-7/d0bb6c957dc7f069b8eb8f2a714cb470.webp)
宋真宗天禧年間,有一名武臣奉命前去京師東面的地方任職,因為天熱,所以一夥兒人趁著夜裏涼快兒趕路,結果在沿途路過齊州北部,準備渡河之時,在蘆葦蕩裏突然發現了一只大老虎:
「時河水漸退,葭菴阻深。武臣以橐駝十數頭負橐筪,冒暑宵征。有虎蹲於道右,駝既見,鳴且逐之。」當時的情形其實挺恐怖的,月黑風高,一人多深、茫茫起伏的蘆葦蕩裏,人們穿行其間,撥開層層蘆葦阻礙前行。
突然,身邊的橐駝發出了陣陣不安的粗重喘氣聲,當走在最前面的那個人,慢慢地撥開面前的蘆葦之時:
我了個去,正前面蹲著一只大老虎,正瞪著銅鈴般的眼睛註視著你,就問你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
![](https://img.jasve.com/2024-7/26c72e969bc6f0b0e39146734d1991d8.webp)
這情景,沒喝酒的武松遇上估計都得慫。
不過,後來的結局卻有些出乎了所有讀者們的意料。按理說,這只老虎,而且是只身後還有三只虎仔的母老虎,當它看到人群進入到自己領地、威脅到孩子們之後,正常反應絕對是暴起反擊。
因此,在當時,這只老虎的危險系數其實應該是挺高的,主動攻擊的可能性很大。然而,結果卻是,這只老虎竟然被眾人給嚇跑了,大家最後虛驚一場之後,白得了三只小老虎。
「虎大怖駭,棄三子而走,役卒獲其子而鬻之。 」由此可見,宋代時期,山東地境不僅有老虎,而且不止在山上,連河邊的蘆葦蕩中都是老虎的棲息場所。
![](https://img.jasve.com/2024-7/33871de0bb7e860942340f2e497bf538.webp)
想到這裏,真不由替阮氏三兄弟捏了一把冷汗,平日裏,八百裏水泊梁山邊上,打著漁的同時還有可能得兼職打老虎,可謂是水產、皮草雙開。
泰山的老虎不吃人
山東地境,平原蘆葦蕩中,都有老虎的身影,深山野林當中,自然更是常見。
不過,在山東地境之內,有一個地方的老虎,特別有特色,據說這裏的老虎,很懂禮貌,頗有靈性,不怎麽傷人。
這個地方就是—— 泰山 。
![](https://img.jasve.com/2024-7/fc8341a4689f64e43e02cfdb2aafc376.webp)
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準備去泰山封禪,提前派去宦官前去打聽了一下,當地的風土民俗,這位宦官回來給宋真宗報告了這麽一個奇聞—— 泰山的老虎不吃人。
![](https://img.jasve.com/2024-7/8e90b6101f4a4aa89a6df95a080abf61.webp)
咱們根據宋代當時其他地區,老虎頻頻傷人的記載,泰山這地兒老虎挑食不傷人的可能性,基本為零。這種挑戰智商的傳說,也就是宋真宗為了神話泰山,一種自欺欺人的安慰罷了。
不過泰山這個地方,經常看到了老虎的記錄,透過這則記載,也算是實錘了。
宋人的應對
宋代老虎多,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了, 而【水滸傳】中,英雄好漢們遇到老虎不服就幹的情節,其實也和當時宋人應對虎患的鐵血措施,非常貼合。
![](https://img.jasve.com/2024-7/75dc5de3dd632bb878f58cda6d71e3b0.webp)
虎患自古有之,面對武力值極強的老虎,普通民眾根本無法抵禦,而古人由於深受「天人感應」的學說影響,因此,宋代之前的朝代,往往將虎患也納入了上天對人間施政的一種懲戒範疇。
因此,宋代之前的政府,在對待虎患的時候,多有祈禱、祭天等措施,希望能夠透過虔誠的祈禱,來換取避免虎患的悲劇。
然而,到了宋代的時候,虎患泛濫,被咬得扛不住了的人們開始反思,大家漸漸覺得這種學說明顯有些扯呀。
「猛虎白日行,心閑貌揚揚,當路擇人肉,羆豬不形相。」於是宋人對於虎患的措施,就趨於積極,政府方面主動捕殺老虎的行為,頻頻可見。
![](https://img.jasve.com/2024-7/c01a1c9c8fbda42a6e15e636772bba08.webp)
宋神宗在熙寧六年之時,曾制定捕虎制度:
「遇有虎豹害人,即追集捕殺,除官給賞絹之外,虎二更支錢五千,豹兩千,並以免役剩錢充。」受到這種朝廷利好的刺激,北宋時期捕虎的熱情,可謂是相當高漲。
【涑水紀聞】之中,就曾記載了這麽一段捕虎的故事:
當年順陽老虎比較多,有一天一只老虎跑到了順陽城城南。
城內人們得知後,縣令親自率領一隊小吏出城捕虎,老虎一看,我去,這麽多人,扭頭便走。
但人們怎麽會輕易放過自投羅網的老虎呢,隨後大家便撒開丫子去追,追趕之際,被逼急了的老虎,一發狠,回過身把縣老爺身邊的一個小吏一口銜跑了。
縣令當時也是相當生猛,直接拿著射老虎的毒箭,嗖嗖嗖,連射三發,沒中。
![](https://img.jasve.com/2024-7/1b562d60a4680285b5add482f08a87db.webp)
最終,眾人追逐老虎十余裏,在山中射殺老虎,將老虎口中的小吏,奪了下來。
「逐虎入山十余裏,竟射中虎,奪小吏而還。」這小吏也算命大,被老虎咬了十多裏,硬是沒死。不得不說,宋人對於捕虎的態度,卻是很燃。
咱們在【水滸傳】中,看到武松打虎的那段,其實也是當時獵戶們,對付老虎的一個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