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極耳
本山叔曾有名言:人,好比盆中鮮花,生活就像一團亂麻,你起再大的房子,那只是你的臨時住所,這個「小盒」才是你永遠的家~~~
或許也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中國古人一直是「事死如事生」。尤其是歷朝歷代的帝王,皆想要建造出龐大、宏偉、精致堪比宮殿的陵墓,作為自己死後的居所。
陵,本意指高大突兀的山丘,後來引伸為墓葬上高大的封堆。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用來指代宏偉的貴族墓葬。秦始皇陵出現以後,「陵」成為皇帝墓葬的專稱。
秦始皇陵已不必贅言介紹。現世的兵馬俑,只不過是秦始皇陵微不足道的一小部份。為了保護文物,秦始皇陵並沒有發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發掘。
秦始皇陵堪稱帝陵營造的首個藍本。而經過歷代帝王對於陵墓的認真和重視,帝陵也逐漸發展出相應的模式。
帝陵一般由地上與地下兩部份組成,地上部份是一座帝陵的臉面,包括陵園、寢廟建築、闕台、封堆等,地下則主要是地宮、陪葬坑和陪葬墓。
神聖而威嚴的皇家陵墓,現如今已經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承載之所,包含了建築、雕塑、繪畫、工藝等諸多方面的藝術展示,成為許多地方的風景名勝。除了秦始皇陵,其實中國還有不少頗有看點的皇家陵寢,你去過嗎?
漢長陵
長陵封土為陵,由劉邦生前親自選址,並由他的同鄉、開國功臣蕭何設計。高大的雙闕屹立於長陵前,自此,西漢共有11個皇帝長眠在長安附近的原野。
長陵現未發掘,地宮內部結構不詳。不過,考古學家們都認為,地下應該有「黃腸題湊」的設計。柏木黃芯,稱「黃腸」,「題」即頭,「題湊」即頭均指向墓室,湊在一起,有防灰、防黴等作用。中國第一次發現的「黃腸題湊」漢墓——北京大葆台漢墓,用木15880根,足可見漢代墓葬的奢華鋪張。
漢朝最值得一提的是陵邑制度,邑,泛指城鎮,即將百姓遷往皇陵附近居住。
漢朝初定天下,為了防止散居的達官貴人擁兵割據,朝廷決定將功臣貴戚和各地富豪之家遷居於陵墓附近,這一方面便於中央對這些不安定因素的直接控制,一方面也便於供奉陵園,使其長興不衰。
所以,陵邑逐漸成為貴族和有錢人的聚居區,「五陵少年」的梗在唐朝風靡一時,深受李白等大詩人的喜愛。
安陽高陵
曹操、曹丕父子倡導「薄葬」,因此魏晉時期的帝陵以不封不樹、簡化地面建築、縮減地宮規模為特點。
2008年發現的西高穴大墓(魏武帝高陵)既無宏偉的寢、廟也無巨大封堆。地下墓室結構簡單:長斜坡墓道,前後兩個四角攢尖頂主室,各主室帶兩側室。墓中除一些生平使用之物外並無奢華的陪葬品。
值得一提的是,從目前的發現看,曹操並無所謂「七十二疑冢」,墓上不設標誌主要就是為了踐行其倡導的「薄葬」風習。這是一種典型的政治行為,對當時的社會而言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唐乾陵
唐代帝陵分布在渭河以北,以長安城為中心,自東向西扇形鋪開,號稱關中十八陵。其中以高宗李治和武後合葬的乾陵保存最完好,也最有參觀價值,被稱為大唐第一陵。
與秦漢「封土為陵」不同,大部份唐陵「因山為陵」,即以天然的山峰作為皇陵的封堆。乾陵神道兩側保留著象征萬國來朝的六十一位賓王石像、李治的述聖紀碑、武後的無字碑,陵園內則能看到唐陵中最完整的陵城系統。
絕大多數唐陵地宮都未進行發掘,不過,唐代還有兩座貴族墓可供參考,即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和永泰公主李仙蕙墓。
南宋皇陵
宋六陵一號遺址整體復原鳥瞰圖
南宋皇陵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富盛鎮,世人多稱這座皇陵為「宋六陵」,實際上,這裏埋葬著宋朝徽宗、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在內的七位皇帝,是江南地區現存最大的帝後陵園。
由於南宋的君臣總是做著回歸中原的美夢,他們將皇陵叫做「攢宮」,即臨時停葬的行宮。就像南宋臨安城始終只稱「行在所」,而不稱「京師」的情形一樣。
這一「攢」便是數百年。
明定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滿清入關後較好地保護了明陵,使其免遭歷代皇陵屢遭盜掘之苦。其中,明定陵地宮是目前唯一主動發掘皇陵地宮,出土了包括十二章袞服龍袍、羅地灑線百子衣在內的各類隨葬品共計2648件,是十三陵中最值得參觀的一座。
郭沫若到現場指導發掘
不過,明定陵的發掘受限於技術條件的不足,導致大量絲織品損壞,萬歷皇帝的金絲楠棺木被當做廢品丟棄。也是從明定陵開始,考古學界形成了不主動發掘帝陵的行規。
清孝陵
孝陵的陵址是清世祖福臨(順治)親自選定的,但由於當時仍在定鼎初期,戰爭不斷,災害頻仍,國庫空虛,加之福臨英年早逝,其生前未建陵寢。
孝陵地宮內共葬3人,即清世祖福臨、孝康章皇後和孝獻皇後。由於當時清朝仍盛行關外的火化舊俗,所以福臨及其二位皇後死後均為火化,地宮內並無棺槨,只有3個「寶宮」。
孝陵是清王朝仿照明陵規制在關內營建的第一座皇陵,成為後世清陵的模式和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