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市場全天震蕩走低,創業板指領跌。截至收盤,滬指跌0.16%,深成指跌1.3%,創業板指跌1.51%。
板塊方面,冰雪產業、銅纜高速連線、零售、養老概念等板塊漲幅居前,遊戲、半導體、消費電子、人形機器人等板塊跌幅居前。
高位股開始出現退潮,建設工業等多股上演「天地板」,此外中百集團等多只高位股尾盤炸板。
全市場超3400只個股下跌,但仍有逾百股漲停或漲超10%。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7萬億元,較上個交易日縮量3694億。
今天,大盤整體延續上周五的跌勢,僅滬指盤中飄紅,深指、創指、科創50均跌超1%。
個股方面毫無意外地跌多漲少,但收漲個股又有一些玄機。
1)短線投資者看到的是政策驅動下,「正選經濟」和養老概念得到活躍資金擁護,前者可以說帶動消費板塊成了當下新主線。
Wind數據顯示,截至收盤,全市場漲停家數已經連續8個交易日超100家,整體有一絲「無視大盤」的氣質。
比如上周五,約每9只收漲個股中,就有1只漲停;
今天,每15.4只收漲個股中,也能找到1只漲停股。
2)但換個角度看,紅利指數今天在主要股指中逆勢領漲。除了我們常說的「防禦」思維,也和債市存在一定聯動。
這樣的盤面,往好了說是「結構性行情」;但通常而言,短線情緒不會一直與大盤走勢背離,其本身也有冷熱交替的周期。
如今天尾盤,新的一批高位股也開始松動,不僅尾盤出現炸板回落(中百集團、三維通訊、嶺南股份、廣博股份等),還有多只個股日內走出「天地板」或準「天地板」(帥豐電器、建設工業、天娛數科等)。
「正選經濟」繼續帶動消費股大漲
上周末以來,市場討論最多的關鍵詞就是「正選經濟」,有觀點認為:如果新質生產力是上半年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板塊持續上漲的催化劑,那麽眼下的正選經濟則有望成為消費股走強的有力推手之一。
經過幾天的發酵,各類機構、媒體對該概念的科普已層出不窮。
但除了「學知識」,股民還應註意到,「正選經濟」成為熱詞且相關板塊表現強勢,至少說明了兩件事:
1)政策驅動仍是當下行情的重要風向標;
2)短線資金依然「喜新厭舊」。
比如今天,同花順數據顯示,漲幅居前板塊中的教育、高壓氧倉、冰雪產業、零售、免稅店、養老概念等,都與上周重要會議通稿中的一句話掛鉤——「積極發展正選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
訊息面來看,零售行業再度傳來政策利好。商務部網站今早訊息,近日,商務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實施方案】。
【方案】提出培育現代零售體系的目標。按照「全面部署、試點探索」思路,以城市試點為抓手,聚焦百貨店、購物中心、超市、社區商業中心等零售商業設施改造提升,透過健全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強化支持政策,力爭到2029年,初步形成供給豐富、布局均衡、渠道多元、服務優質、智慧便捷、綠色低碳的現代零售體系。
養老板塊(銀發經濟)方面,上周末,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證監會、國家醫保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素發展的指導意見】。
對普通股民來說,現在「上車」正選經濟算不算晚?
中國銀河證券社會服務行業首席分析師顧熹閩此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期消費板塊的大漲主要受益於預期反轉,即目前的估值提升主要來自市場預期伴隨明年宏觀政策進一步擴大對消費的支持,企業的基本面有望隨之改善,建議重點關註春節前後相關消費數據的驗證節點。
「正選經濟,我們建議關註具備強大市場號召力的品牌,以及會展、零售百貨等正選渠道標的。冰雪經濟,我們建議重點關註具備優質冰雪資源的景區公司和產品型企業。目前重點關註相關需求的爆發節奏,以及企業在供給側是否具備承接能力。」
紅利資產逆勢「獨紅」,是市場轉向防禦嗎?
截至收盤,紅利指數上漲1.35%,在主要股指中一枝獨秀,且反包了上周五的陰線。
個股來看,三大營運商、四大行、「三桶油」、中國神華、長江電力、中國核電等「老面孔」都有不錯表現,其中有些日K線已走出多頭排列。
有分析稱,在近期個人養老金新政、被動投資的興起、市場不確定性升溫三大因素或持續推升紅利資產的表現。此外,債市的表現也對其構成支撐。
今天早盤,中國長債收益率繼續走低,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逼近1.7%,30年期也跌破2%。
天風證券認為,市場「強預期,弱現實」狀態可能尚持續一段時間,在此背景下杠鈴策略最適宜,杠鈴策略是將大部份資產配置於低風險的紅利等資產,將小部份資產配置於高風險的成長股等資產。
但目前斷言市場全面轉向防禦風格,可能還為時尚早。
展望後市,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認為,牛市邏輯沒有被破壞,目前仍是很好的布局時刻。
對於近期重磅會議,其認為有三點值得關註:第一,全方位擴內需。這個力度相對來說應該是比較強的,它不是托底,不是結構性的擴內需,而全方位擴內需。第二,對資本市場也十分重視,提到要穩定樓市、股市,直接提到了資產價格。第三,在消費領域上,還有專項提振消費這樣的表示,也是之前沒有的。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