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之下,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等推出降準降息等一攬子金融增量政策,以支持穩增長。這也使得外界對財政增量政策期待加大,畢竟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推動經濟增長中扮演關鍵角色。
受收入下滑等影響,今年前8個月全國廣義財政支出同比下降2.9%,低於年初預期。在當前經濟恢復基礎不夠牢固的情況下,不少經濟學家建議加大財政政策實施力度,透過增發國債或特別國債等方式,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刺激總需求,促進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告訴第一財經,如果沒有財政政策加持,這波金融增量政策或許事倍功半。在擴大內需方面,財政政策非常重要。在財政收入不及年初預期情況下,應該透過增發國債等途徑彌補資金缺口,使得支出規模保持年初預算水平。10月份將是財政增量政策觀察視窗。
盡管不少專家對當前擴大財政支出規模有共識,但力度多大、支出重點在哪則有不同看法。而近期公開的【國務院關於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中,部署下一步財政六大工作重點時,首要強調的是「提高財政政策效能」,而非此前「加大財政政策實施力度」,也耐人尋味。
財政加力成共識
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推出一攬子金融增量政策,包括降準降息、下調存量房貸利率等穩地產政策,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等穩股市政策,目的在於進一步支持經濟增長。
盡管中國經濟穩步復蘇,但今年以來經濟增速呈現放緩趨勢,這影響全年經濟增速5%左右預期目標實作。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誌恒告訴第一財經,當前中國經濟恢復基礎不牢,表現為總需求不足、物價下行壓力較大、微觀主體行為收縮,需要采取更大力度的政策和改革舉措。
而早在7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要求宏觀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會議提出要及早儲備並適時推出一批增量政策舉措。而上述金融增量政策已經出台,外界對財政增量政策期待更大。
丁爽表示,此次金融增量政策提振信心,改善市場情緒,相關舉措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一定程度上減輕房貸支出壓力。但一些企業並非融資成本高而不敢借錢,一些居民存量房貸利率下降後,這筆省下來的資金是用於消費還是儲蓄,也有待觀察,因此這些政策對實體經濟支撐作用多大仍有待觀察。而相比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對擴大內需等則非常重要且直接,實作全年5%左右經濟增速,還需要財政增量政策支撐。
受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相關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低迷及特殊因素影響,今年以來廣義財政收入出現下滑,制約支出增長,疊加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進度慢於去年同期,今年前8個月廣義財政支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之和)同比下降2.9%。
根據財政部數據,1~8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17.4萬億元,同比增長1.5%。這低於全年4%增速預期。1~8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約4.8萬億元,同比下降15.8%。這顯著低於全年18.6%的增速。
事實上,國務院此前多次提出要加大財政政策實施力度。目前總額3.8萬億元的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發行進度明顯加快,支持器材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下稱「兩新」)的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已經全面下達。
丁爽認為,廣義財政支出要想保持年初預算力度,顯然需要財政增量政策出台。從全國一般公共預算來看,由於稅收增長不及年初預期,若保持支出預算數,就需要額外的資金來彌補財政赤字,預計資金缺口大概在5000億元至1萬億元之間,這可以透過調整預算發行國債來彌補資金缺口,也可以透過其他方式來實作。
「政府性基金支出大幅下滑,除了土地出讓收入下滑制約外,還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沒有及時使用有關。這可能跟專案準備不充分,不能夠滿足融資收益自求平衡有關。因此可以放寬特別國債、專項債用途,目前特別國債已經擴大用於‘兩新’領域。未來專項債擴大用途等,比如可以考慮用於收儲商品房,與金融政策一起發揮更大的穩定樓市效應。」丁爽說。
羅誌恒認為,當前總需求不足的背後,核心問題是房地產和地方債務,尤其是地方債務問題。核心對策是:增發國債解決當下總需求不足,確保必要的支出力度,對沖土地出讓收入和稅收下行引發的支出收縮。部份資金可以轉貸地方緩解地方債務,並最佳化「化債」政策,將地方政府從應急狀態,回歸至常態謀發展。
財政刺激力度、方向爭議
盡管不少專家認為當前財政應該加力,但究竟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到什麽水平,各方觀點不同。
比如,近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建議可以推出一攬子刺激+改革的經濟振興方案,帶動經濟回歸擴張性增長的軌域。如以發行超長期國債為主籌措資金,在1~2年時間內形成不低於10萬億的經濟刺激規模,資金重點投向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而非基礎設施。
劉世錦認為,這一刺激計劃在微觀層面重點帶動消費,同時也在一定振幅上帶動房地產、基建、服務業等領域投資,實質性地擴大內需。在宏觀上則可提升總需求水平,縮小與總供給的缺口,帶動GDP平減指數轉為正增長。
另外,劉世錦還闡述了上述方案兩大突破口,即大力度提升以進城農民工為主的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糊加快都市圈範圍內中小城鎮建設,帶動中國的第二輪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基礎的高質素可持續現代化城市體系。而最終上述方案重要目標是以這次經濟振興方案實施為契機,力爭用十年左右時間,實作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目標,由現階段中等收入群體4億人口增長到8億~9億。
上述方案得到部份人士認同,尤其是主要的改革方向等,但具體舉措細節也有專家持不同看法。比如對於一兩年內新增10萬億元以上財政支出,多位經濟專家告訴第一財經,這一舉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還有待商榷。
下一步財政增量政策究竟有多大力度,仍需考量多重因素。不過羅誌恒建議,在探討政策力度上,套用規範的經濟學語言來討論,避免采用「放水」「刺激」這樣的表達,否則會陷入敘事陷阱中。如果將正常的逆周期調節用「放水」「刺激」「大水漫灌」等敘事方式表達出來,就必然會導致政策力度、節奏不及預期。
在財政增量政策上,支出究竟是側重投資,如投向重大基建設施,還是側重消費,如直接給老百姓發錢,專家們也有不同見解。
羅誌恒表示,投資和消費不能搞二元對立,經濟活動既要有投資,也要有消費,這兩者是一個有機整體和迴圈,投資當期是需求,中長期是供給,沒有終端消費的投資是無效的,沒有投資只有消費會出現供給不足,問題不在於要不要搞投資,而在於找尋到當前及中長期迫切需要又能彌補短板的投資領域。
「比如地下管廊、特大超大城市停車場、應對多發頻發自然災害的水利維護、醫療教育等方面投資。」羅誌恒說。
而對於財政給全民發放消費券或現金補貼,羅誌恒認為這不現實,一方面是財力不允許,另一方面對於富人發有限的補貼效果不明顯,我們追求的是有限的資金辦出更好的效果,發錢是短期之計,而且主要是給近年來失業大學生、城鄉低保以上社平薪金以下的群體發放。
當然,財政發力並不僅限於增量政策,目前財政支出規模四五十萬億元,如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樣重要。這也是前述【報告】要求下一步提高財政政策效能,比如在繼續依法依規組織財政收入基礎上,密切跟蹤預算執行和政策落實情況,及時評估和完善政策舉措,建立健全推進落實閉環管理機制。
羅誌恒認為,從中長期看,提振消費不能僅靠刺激,而是要推動改革、完善機制。比如透過完善稅制、增加轉移支付、加快農村土地市場化流轉等方式,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降低財政供養人員和基建支出比例,支出結構從以「物」為主走向以「人」為主,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行程,穩定農民工預期,提高其邊際消費傾向等。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