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概念,這幾年突然變得家喻戶曉。與之相對應的一個社會現象是: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討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表達對父母的不滿和怨恨。
父母與子女,原本應該是最親密的關系。
但現實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對自己的父母沒什麽感情。一旦能夠獨立生存,他們就會選擇立刻離開家,唯恐跑得還不夠遠。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長期的而且非常強大的,它會影響我們的底層邏輯,滲透我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自己是很難感知到的,因為我們還沒有遇到對比,沒有自知這種影響。
當我們成人離開原生家庭走入社會後,從原本的環境離開,進入新環境並進行互動碰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東西開始逐漸暴露。
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影響,都會顯露出來,在過去的年代,家庭教育不被重視,原生家庭的影響往往負面多於正面。
少數那些原生家庭幸福的,根本不會問這個問題,而這些原生家庭並不幸福的情況,它對我們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會在很多時候不經意下犯下重大過錯,嚴重影響我們的人生。
少數人能夠透過閱讀或者自省提高自己的認知,從而達到更高的境界,避免這些錯誤,或者改變不良的影響,但是這背後往往必須付出讓人心酸的代價,以至於我們處於心靈上的自我保護,將自己的錯誤或者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
這是我們心靈上的本能自我保護,能夠從思想上觀念上接受自己的困境,但是如果未來沒有與原生家庭在心靈上和解,內心依然是割裂的,自己還會不斷的思考這個問題,或者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原生家庭或者歸咎於自己,要跨越這個問題,就要進行心靈上更高的提升,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那麽, 為什麽現代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埋怨原生家庭?
01
愛恨交織的復雜情感讓人窒息
其實,極端壞和極端好的父母是很少的,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父母,並沒有做過主動遺棄、毆打虐待、殺死孩子等十惡不赦的行為。
極惡的父母給了孩子一個再正當不過的理由去恨,長大後只管決絕地斷絕關系,反而無需糾結什麽。
不具備絕對「壞」形象、甚至連「壞」都說不上的父母,子女對他們的感情是更復雜的。
想恨,但有時候他們又讓人心生憐憫、同情;
想愛,但有時候他們又讓人感到窒息、痛苦。
懂事之後,好不容易決定要與父母和平相處,他們可能又故態復萌,對孩子進行新一輪的打壓和道德綁架。
還記得有一則新聞是:女子被父母強制考公五年未上岸,導致精神分裂胡言亂語。影片中的年輕女孩,是四川的一名普通大學生,畢業後沒找到工作,被父母強制安排考公。
然而,上岸不易,接連收到考試失敗的打擊,女孩終於承受不住,開始出現一些異常行為。
母親帶她來到醫院,竟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
原生家庭中最普遍的痛苦,往往都來自父母強大的控制欲。
很多父母以為自己社會經驗豐富,就打著「都是為你好」、「爸媽不會害你」的名義,理所當然地幹預著孩子的人生選擇。
他們不是不關心子女,而是太關心了,面面俱到,反令人窒息。
所以,與其說是年輕人批判父母,不如說是他們從小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的無條件的愛太少了。
當他們以為我們好的名義,一遍一遍做著傷害我們的事,自然對原生家庭就只會剩下厭惡和埋怨了。
02
真的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嗎?
每當提及家庭教育的時候,我總會想起著名的【傅雷家書】。
傅雷作為中國著名的轉譯家,最為人稱道的,並非是他的轉譯作品,而是作為父親的影響力。
一些人甚至將傅雷與兒子傅聰之間的關系,譽為「完美的父子關系」。
然而,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傅雷從小就在母親的高壓教育中長大,念書時打盹會被母親用蠟燭油燙,只有到了過年,才能被允許出門玩……
這樣的原生家庭,造就了傅雷的成就,也導致了他性格上的嚴肅和固執。
對於兒子傅聰的教育,傅雷沿用了從母親那裏學來的暴力手段,一度對兒子非打即罵。
小傅聰學鋼琴時,一旦彈錯音,輕則被父親以巴掌、藤條「伺候」,重則抓頭撞墻、綁在家門口示眾。
以至於傅聰從國外回來,拜訪父親的好友——錢鐘書夫婦時,還心有余悸地感嘆:「爸爸打得我真痛啊!」
哪怕是懂教育心理學的高知分子、大眾眼中的「慈父」,也沒能做到給孩子一個絕對溫暖、健康的童年,更何況大多數本就是普通人的父母。
好的教育,要靠幾代人的共同積累和探索。
當然會有溫和、包容、能共情、有力量的父母,但出現這種榜樣的前提,是他們已經修好了自己的人生課題。
而我們的父母,經歷了戰亂、饑荒年代,成長的過程滿是傷痕。自身的傷尚未痊愈,又如何能顧好下一代?
當然,這樣說並不是想為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開脫,而是希望大家看到我們父輩的局限。
批判父母,並不會增加你自身的價值感,也不會讓自己好過一點。
教育沒有標準。完美的原生家庭,也許本就是個悖論。
也許,當我們抱怨父母的時候,孩子們也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抱怨我們。
03
審視原生家庭,是一種自我覺醒
寫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 塔拉·韋斯弗 ,是劍橋大學的歷史學博士。
然而, 在17歲之前,她從未上過學。
塔拉從小在「男尊女卑」的家庭中長大,患有躁郁癥的父親是整個家中絕對的權威。
她有5個哥哥,1個姐姐,全都被父親禁錮在垃圾場,沒有出生證,也沒上過一天學。
用塔拉的話說:「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裏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
最終,在三哥泰勒的引領下,塔拉逃離了垃圾場,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她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自傳,用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當我們開始審視原生家庭,就意味著我們有可能擺脫原生家庭,成為更好、更有力量的自己。
同一個家庭中的7個孩子,包括泰勒、塔拉在內的3個人都成了博士,而另外4個孩子依然還過著和父親一樣的生活。
如此涇渭分明的人生走向,正說明了自我覺醒的重要性。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某些性格、思維方式和行為,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有跡可循的,我們就更可能卸下重擔,停止自我批判。
正如塔拉所言: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麽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
04
拿著一手「爛牌」,如何去打?
人一出生,就有屬於自己的劇本。
有人含著金湯匙降生,有人抓到的全是爛牌。
比如,女明星 毛曉彤 ,年僅1歲,就被父親扔進垃圾桶。
2歲時,父母離婚,父親卷走家中全部存款,消失得無影無蹤。
她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敬業,闖進了娛樂圈,一時間風光無限。
然而,在她成名之後,爛賭成性的父親居然出現在某訪談節目,當著全國人民的面,狀告她六親不認,還向她索要5000萬的贍養費。
當輿論和流言蜚語砸向這個年輕的女孩時,毛曉彤並未被打倒,她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過去,堅定地繼續自己的生活。
原生家庭雖然不是我們能選擇的,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面對它。
心理咨詢如此重視探討原生家庭的問題,是為了能更準確的歸因,而不是為了歸罪。
一旦陷入「父母皆有罪」的觀點中,就會執著於挑錯,而不是發現和解決問題。
05
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
這幾天在看【人類簡史】這本書,裏面寫到,我們的祖先在幾萬年前跋山涉水把尼安德特人趕盡殺絕,我們的祖先認為自己的種族才是獨一無二的,不需要另一個類智人種族存在,這是刻在骨子裏的本性,天性。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認為自己獨一無二的地方,那麽當這種感覺轉換為對家人期待的時候,就形成了所謂原生家庭的期待,父母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子女有出息,獨一無二,也就是期待值很高。
但同時,人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思想,當自己的想法和原生家庭宗旨不和,大多數只能選擇隱忍。
比如說明明某些家庭父母本身沒有出息,也沒有資源,但卻希望自己的子女繼承希望,變成優秀的人。
這就是強加也是綁架。以前人們的言論思想相對不自由,也無法透過一些傳播渠道獲取不同的資訊,這裏可以統一看作是壓抑。
但現在不同了, 不論是資訊還是交通,其便利性都為我們的想法提供了可能性,有了更多的選擇,我們當然會選擇對自己更好的,也就解釋了現在為什麽很多人開始嫌棄原生家庭,一是有選擇,二是有思想。
要說以前沒有嗎?當然有,只不過受限於現實條件情況,只能乖乖聽話,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有些人確實不配做父母,沒有經歷過那些原生家庭痛苦的人是無法感受和理解的,還有些人,做為父母,給予了足夠的關愛,但控制欲太強。
兩種情況,呈兩極分化。
一些不負責任的父母簡直就是災難,而關愛,並不能把期待變為現實。
那麽在面對原生家庭的時候,不同情況下該做出什麽行為應對呢?
首先,作為一個人,就是要有感恩的心,不管是什麽情況下父母生下了你,你都要保持一定的感恩心。
先別著急噴,我這裏說的是,不論什麽情況下讓自己保持感恩!關鍵詞是自己!
就是讓自己成為有血有肉的人!
已經發生的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掌控自己,比如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相信這是每一個人的期待。
還是那句話,你能左右的只有你自己。
當原生家庭給你帶來莫大的痛苦,你要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可能逃離!
不要相信什麽扯淡的世俗,不要相信什麽名存實亡的親情,就記住一點,你的人生只有自己能提供可能性!
而前提是,不能有人一直扯你的後腿,逃離痛苦的原生家庭,就是放開雙腿。
當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將來一切上了軌域,也不要忘了對於原生家庭的責任,但要掌握一個度!
對於給足了關愛但是充滿不切實期待的原生家庭,就不是逃離,而是透過實際成績來獲取在家裏的話語權,可能需要隱忍,但未來可期!同時也應該慶幸自己身處於充滿關愛的家庭,雖然有些變形。
其實,就是這麽簡單,該斷的就斷,該做出調整的就做出調整。
所有的的前提都是基於自己,人生短短幾十年,為何要被捆綁?我知道,很難!有些陰影,或許如影隨形,很難甩去。
但是,請記住!未來可期!
每一個人,都有「成為新的自己」的可能。
這段路,無論苦樂,都與他人無關,只是我們自己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