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哪個瞬間讓你特別希望擁有自己的房子?

2017-12-15心靈

說實話看到這個問題時,我哽咽了 ᵕ᷄≀ ̠˘᷅

多少年的夙願,當實力還配不上野心時,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先用文字記錄下來,故事很長,感謝你的閱讀。


我,土生土長的新疆女孩,在過去的十九年裏,新疆,就是唯一茁壯成長的樂土。我爸,我媽,我哥,還有我,典型的四口之家,要說有什麽不同的地方?是我和我哥年齡相差了十五歲,這意味著自打我記事起,我哥就考上大學離開家了,沒有所謂什麽別人眼裏每日打打鬧鬧又護短的兄妹情,仿佛看著也與獨生子女無異。

我爸是軍醫,在部隊裏,有二胎是件絕對不被允許的事情,所以我一生下來就被送回了陜西老家,當作小姨的孩子養著,直到哥哥把戶口遷走, 我開始了第一次搬家,那年我只有三歲半 ,揣著外婆給我縫制的鞋墊和枕頭,回到了我出生的地方脫掉了「黑戶」的帽子。部隊家屬院裏很老式的條樓,盡管不算大的兩室一廳,我還是過得很開心 ( ᐛ ) 因為交到了許許多多同齡的小夥伴,更因為終於可以不用和爸媽擠在一張床上睡了,哥哥的衣櫃、寫字桌、單人床,墻上的籃球海報、書架上的武林小說、門後面斜掛著的打靶牌,在我眼裏便是全部的童年粉色公主房了。

直到爸爸退役,在市裏買了新房,把不舍得丟掉的洋娃娃布偶和貼畫玩具裝進箱, 我開始了第二次搬家,那年我十一歲, 剛上小學六年級。爸爸告訴我,我有自己的臥室了,是三室兩廳裏最小的那間臥室,剩下兩個朝南朝北的大臥室,一個給爸媽住,一個留給哥哥結婚用。其實我很知足,比起以前,至少終於有個真正意義上屬於自己的秘密空間了,但我沒想到,爸爸沒有過問我的意見,想要怎樣裝修,甚至連最基礎的家具也沒有多考慮,全部清一色按照他們的意願。這與我計劃裏的風格完全不同,我喜歡綠色,想把臥室布置的朝氣蓬勃,充滿自然的趣味,但爸爸選購了紅木,古典沈悶,窗簾看著就像劇院裏的幕布,連桌布也是無聊的白底花紋。我有些許失望Ծ‸Ծ 主動提過要重新裝修的要求,也不了了之,於是在平日裏就自己攢零用錢,買些花花草草,貼紙海報什麽的,直到被媽媽一頓清理幹凈,說這樣影響整體美觀,破壞了墻壁和家具,或許在他們眼裏,我的快樂需求和創造力,根本不值一提。

收藏過很多家居裝修方案,去過很多朋友家裏做客,參觀她們的臥室,無一不透著少女心 ଘ(੭ˊᵕˋ)੭* ੈ ✩ ‧₊˚ ⁽⁽ଘ( ˊᵕˋ )ଓ⁾⁾ 可羨慕歸羨慕,還不是就這樣長大了嘛,安安穩穩的,平平淡淡的。

直到09年,我哥結婚後,因為工作原因留在了北京,和我嫂子一起貸款還款買了房,爸媽也因為年紀漸長想回到陜西養老,於是在寶雞市買了房。可買了卻遲遲不住,為啥呢?我哥有了孩子,我媽得去給他帶,忙不過來扯上了我爸,於是老倆口開始了「北漂」生活,這打破了原有的規律,我被迫開始了「有爸五媽,有媽無爸」的單親生活,算了算,大多數時間是「沒媽」的。初中時學校離家近,我每天回家吃飯,只有一個家長在,而另一個在祖國版圖的另一端,在班裏和同學們聊天, 他們抱怨著父母管教太嚴,時常雙面夾擊又啰哩啰嗦的,而我卻開不了口,我最最希望的是家裏有爸爸媽媽在,都在,我會很乖很乖的。

再到15年,我正讀高二,住校,面臨著文理分科,巨大的壓力,打電話給爸媽,一聽到聲音便哭得說不出話 ˚‧º·(˚ ˃̣̣̥᷄⌓˂̣̣̥᷅ )‧º·˚剛開始朋友們不理解,每周六就能回家呆到周天晚上回來,有必要這麽難受想家嗎?於他們而言,每周六的校門口有人接,再不濟家門口有人等,飯桌上有熱菜。青春期最敏感叛逆的三年,有的孩子因為父母忙於工作而疏於管教,他們可以很有底氣地說出自己的缺憾,而我的父母呢?做了爺爺奶奶,正忙著給兒子帶孩子,這個理由多麽荒唐,在同齡人跟前顯得紮眼、稀少、不合群。一開始爸媽會事先打電話詢問我能否能離開,避開家長會和學校組織的活動,時間選在期末結束放寒暑假,我點點頭說好,再然後就是打電話通知我,「女兒啊,爸媽要回北京了,你在學校好好的提高成績,要聽老師的話!...」 大人們看似是在詢問你的意見,其實在你做出選擇前,他們早已做好了決定 。我脾氣積壓久了,委屈至極的時候會去瘋狂反抗,哭著喊著央求他們留下來,多陪陪我,但結果總是讓我沈默 (◞‸◟;要我懂事,讓我理解人之倫常,畢竟是給我哥帶孩子,不是別人。我也終於明白了獨生子女的意義,父母能把全部的關愛給一個人,以前覺得在家裏當個幺妹可真好,不用讓著弟弟妹妹,衣食無憂,可太天真了,當兄長更需要父母時,誰又有權利後悔,來選擇降生的次序和時間呢?

零零散散五年間,我印象裏家的概念愈發模糊,書中曾說, 父母在不遠遊,意思即為,親人在哪,哪裏就是家。 可我偏偏生於七月,漫長的暑假,爸媽遠在北京,於是我每年的生日願望,都是希望能像小時候那樣,和爸媽一起過,買個大大的生日蛋糕,吃著簡簡單單的家常菜,再靠著沙發看電視。少了親情的支持與鼓勵,日子格外煎熬,如果沒有那幾個貼心的朋友,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走下去。

16年高考結束後,我什麽也沒有帶,只想把所有的回憶都留在新疆, 我開始了第三次搬家,2700多公裏,那年我十八歲。 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爸爸按照我的要求裝修了新房,可我卻怎麽也開心不起來,我不喜歡大的改變,不喜歡重新適應,不喜歡這個家。無論去哪都換湯不換藥,好在我習慣了一個人,爸媽的存在與否我竟然開始無所謂,不哭也不鬧了, 我忘記了自己曾是一個怎樣的小孩,也忘記了自己要變成一個怎樣的大人


終於, 我開始了第四次搬家,來到了天津,來到了大學宿舍, 認識了無數形形色色的人。暖氣不夠熱,衣櫃也不太寬敞,很怕從床上翻下來,桌子上不收拾就會被堆的亂七八糟,小小的空間裏唯一可以的放空,便是對著櫥壁發呆。室友們都很想家,有人第一次住校,格外依戀父母,三天兩頭煲電話粥,而我離開家來的時候就很輕松,住久了也沒有任何不適應的地方,她們反倒跟我變換了角色,成了「高中時期整日毫無安全感的我」。那宿舍算我的一個小家嗎,至少到目前為止,它是令我很有歸屬感的溫柔港灣了。

伴隨著大學生活的順利展開,最困擾著我的問題也來了 (*꒦ິ⌓꒦ີ) 周圍的人提前查了校歷,買好了回家的票,美滋滋地等待著放假,而我,說來可笑,在糾結回哪個家?第一個寒假因為高三畢業學了駕照沒考完試,我便順理回了新疆,與老友同學聚會,吃到了家鄉的美食。可拿上本後,便再無借口回去,家中無人,第二個暑假,約上朋友四處旅行後,想順道再回趟新疆,爸爸不放心,要求我必須回寶雞家中,媽媽打電話來,讓我回北京呆著。

雖然未曾有人問我一句,「你想要回哪?」但我自始至終都只想要爸媽跟我,一起回新疆的家裏,翻翻我們以前的老相簿,逛逛熟悉的街道和超市,或者說,去哪裏的家都好,只要他們都在身邊,退一萬步講,在我僅有的假期裏,完整地陪我生活哪麽些天,讓我完完全全地占有他們,這個要求,真的過分嗎?

時間會沖淡一切,轉眼到了17年年末,快要考試了也該放假了,我在大學宿舍的桌前,聽著舍友們搶票成功的好訊息,碼完了這篇文章。


如果能有機會回到過去改變一件事,我也許還是會選擇降生在這個家庭,選擇我現在的父母,選擇有個年齡差十五歲的哥哥。 但我真的好想緊緊抱住那個三年前,在高中宿舍裏伴著黑暗哭到泣不成聲的女孩 ˃̣̣̥᷄⌓˂̣̣᷅ 幫她擦幹淚水,整理好頭發和校服領子,告訴她,你應該堅強起來,保持內心的善良與赤誠,但永遠要記住,你本不該這麽懂事的...


耳機裏迴圈放著陳綺貞的歌,「世界上,七千個地方,我們定居哪,告訴我答案是什麽...」 那一瞬間的她和我,似乎已經達成了共識,我們都想要未來那個只屬於自己的房子,一個真正充滿親情與愛的,我們的家 ⸝⸝⸝⸝ ◟̆◞̆♡ 我和你約好,養只黏人的小貓,和一只大大的、溫柔的狗狗。






















題外+


在三年前,國內有幾家大型調查機構,針對25-50歲,收入中等的群體做了一個調查發現:

◆ 63%的人每年和父母團聚的次數少於3次。

◆ 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平均為78小時,即3天6小時。


假設你今年30歲,父母55歲,且能長命百歲。在剩下45年的時間裏,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是146天,不足半年。

從學生黨的角度,如果你的父母已經45歲到50歲,從今天起,假設你每天都陪伴他們,在他們的余生裏,你們相伴的時間,大概就是他們陪伴你直到你大學畢業的時間。

畢業後如果你很忙,每年只能回家看他們1次,每次1天。那這一輩子,你陪伴父母的時間總計剩下1個月。如果你回家的時間是春節,七天假期,除去來回路上時間各1天,剩下5天分秒不離地陪在父母身邊,這個時間將延長到5個月。1個月也好,5個月也好。試想,這一輩子,和父母相伴左右的時間僅僅剩下這麽點,作何感想?也許他們和我們之間有代溝,很多話題聊不到一塊兒,也許他們終其一生也沒給我們一套房子,也許他們沒有讓我們所謂贏在起跑線上...


哪裏有那麽多也許,當看到上面的數據時,一切都可以忽略了。 千萬珍惜你和父母共處的日子,記得要時常回家,這個冬天,有家的地方應該不會太冷。打個電話,及時回個資訊,盡管他們有時會嘮叨、會不講道理、會把飯菜的味道搞砸,但有個車票上座標清晰,軌域方向明確,父母雙雙守候的家,我是真的很羨慕你們啊 ღ( ´・ᴗ・` )








以上 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