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和自己獨處。
01
首先要辨識孤獨感的來源。
自自己刻意追求,比如在準備某項考試,必須專心致誌的投入到學習中,不和其他人交流太多。
或者是自己有某項不得意的缺點,遭到他人不一樣的眼光,自己被人疏遠而產生的孤獨感。
又或者是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有所不當。
再者就是自己陷入了一種病理性的孤獨困境。
每一種情況的處理都大不相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共同點就是自己要主動走出來。
02
我發現其實有很多人還是很享受獨處的。
我自己也是。
每當自己處於獨處的時候,會在思考自己究其一生應該取做些什麽,或者說自己有能力做些什麽。
會認真思考與自己對話,使自己得以清醒。
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會不時的受交流物件的影響,也容易受環境的影響。
根據威特金在心理學上對人的認知風格就劃分為 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
場獨立性:人在資訊加工時對內在參照有較大的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高,在加工資訊時,主要依賴內在標準或內在參照,與人交往時也很少能體察入微。
場依存性:人在資訊加工時對外在參照有較大的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低,處理問題時往往依賴於「場」,與別人交往時較能考慮對方的感受。
對於自己情緒認知比較清晰的人或許會有存在場依存性人格特征
恰巧這種依賴性與自身陷入孤獨的境況產生了 認知失調 ,導致自己的情緒有所起伏。
認知失調:費斯汀格認為認知失調是因為信念與行為不符而產生不愉快的感覺。
以戒煙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煙癮,但當你的好朋友給你香煙的時候你又抽了一支煙,這時候你戒煙的態度和你抽煙的行為產生了矛盾,引起了認知失調。
03
當自己感到孤獨的時候不免可以找到一些快樂回憶,比如說過去發生美好生活的照片,尋回當時激勵人心的時刻。
或者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專註於做這件事情上,會慢慢的發現自己的註意力發生轉移。或許在做這件事上有意外的收獲,也許是取得進步,獲得了某個大獎,都會讓自己充滿正能量。
孤獨是常態,學會與自己相處,聆聽自己的心聲,才會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孤獨是病態的話,就應該尋求專業人士去解決了。
這是一種病,得治。
還有一種狀態就是:孤單。這是孤獨病態發生的環境機理,當一個人處於孤單是,會覺得很無助,想要去求助卻不知從何下手。當和朋友說:這段時間我感覺自己很孤單,能不能和我說說話?最害怕聽到朋友說:你看起來很正常啊,不像孤單的樣子啊。有時,朋友的無心言語,卻擊潰了最堅強的內心。
孤獨,不一定是件壞事。
孤單,可要提防發展成為壞事的因子。
這是我看【四海】後,對孤獨的一些看法,我覺得裏面有些表達是可以借鑒的,就比如對熱愛的態度,對現實的適應等等。
下面來張圖笑笑吧,或許很久沒有笑過了…………..,生活不止茍且,還有趣圖開啟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