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是我一開始就想回答了,但一直沒想清楚,想了很久,今天來試答一下吧。
infp的道德,是一種開了局外視角,站在整體看個人的人文道德觀。
在判斷一個情境時,infp也會考察眼前的事實,但事實只是資訊的一部份,ta更在意的是這些資訊背後人的感受和動機。這是影響infp決策的首要標準。
「人」,是第一寶貴的。infp是16人格中,最關註「人」,最在意「人」本身的。
但infp所在意的,並不只是某一個人,也不只是自己,而是所有的「個人」。
這就是造成外界對infp「道德非人觀感」的主要原因——ta們用整體觀點來處理人際問題。不止考慮一個人,而是所有人。
這就使得ta們在同一時間考慮問題的視角非常多,非常遠,甚至遠遠超過了客觀事實本身。
比如,在班級群體中,infp不想成為被註意的中心。第一名,最好的或是最被期待的人。有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還會適當地自我矮化。
這並不是infp不想獲得別人的認可。而是ta非常清楚,當一個人高調地展示自己時,其他人可能就不會那麽舒服,進而破壞整個場子的和諧。這就違背了infp追求整體融洽的願景,所以會下意識避免自己成為引發緊張關系的導火索。這時,如果得到了老師的表揚,infp又會再加上老師的想法一起考慮,壓力就更大。。。infp真正在意的是,在群體中,與自己互動的每個人,內心是否得到了滿足。如果只有自己滿足,別人都不高興,infp是不會開心的。這是天性。
如果被infp察覺到,朋友和自己在一起並不是很高興,哪怕只有那麽一點點勉強。infp也會放大這些勉強的蛛絲馬跡,越來越不安。這時,如果再沒有其他的正面證據扭轉這個感覺,無論infp自己多麽享受這段關系,也會非常自覺地後退,給朋友留出沒有自己打擾的空間。
infp這種對「整體裏的個體」的關註,可謂是「去遠而使之近」。ta從越遠的視角去了解人,ta對人的動機,感受和應對方式的理解就越清晰。
也因為這種整體視角,在人際關系中,infp可能會被外界認為滿不在乎,心不在焉,漠不關心。
比如朋友在向我訴苦的時候,我就不會順著她的意思,只說她想聽的話,而是會說我認為對的,真正對全域有幫助的話。她可能因此生氣我不與她共情。
但事實上,infp被稱為「治愈者」「調停者」,就是因為ta們關註人的問題的出發點,是一種治愈和完善心靈世界的內在沖動。
infp們所期望的人間和諧,是系統性的,整體性的,不該有任何的缺角。
如果有缺角,ta們會更加註意那個缺角。
比如有一次,去一個大家都覺得不好相處的長輩家送年貨。
一個深刻的印象是,她雖然對我們很熱情,但時不時總會指責家人。比如,當某位家庭成員跟我寒暄,放假了?她會突然打斷,人家不放假能回來嗎?盡說些沒營養的話。。。
就這樣被莫名卷入戰場。她會說,人家木木都不愛聽,都覺得如何如何。。。這種話讓人很難接。明明我沒有任何想法,好像突然就必須選擇一個立場似的。。。
我想,她是不是希望我趕快離開,但告辭時她又熱情挽留,不像虛情假意。
但第二次去我就發現,這個家裏的氣氛,實際上很冰冷。
為什麽在我的記憶中,只留下了女主人的強勢形象?因為這個家裏,似乎只有她在忙內忙外,其他家庭成員卻很抽離。
客人來了,他們也只是禮節性地出現一下。但實際上,完全沒有那種家庭共同體的感覺。
或許,他們采取的策略,是麻木。既不與她發生沖突,也不關註她的情緒。
我不知道這個家庭發生了什麽。但直覺告訴我,這個家裏的人面對彼此是不會開心的。
我立刻為自己對女主人之前的看法感到一絲抱歉。任何情緒都有原因。或許,她很渴望家人的關心,但對方傳遞出的資訊卻讓她傷心。或許在她的心裏,早已積壓了太多的情緒,卻無處宣泄。或許在日常中,連與家人心平氣和交流的機會都少有。當客人來了,她看到對方「無辜」的樣子,勾連起內心的情緒。於是,采用了指責的方法讓自己感到好受一些。
。。。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infp天生就有一種治愈的本能。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第六感,或者其他的什麽,盡管我沒有任何事實證明我了解這些容易被大眾所「誤解」的人。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麽了解那是「誤解」,但我就是了解。
infp能看到那些性格怪異的人內心善良的火花。
或者說,ta們可以忽視某人性格上的古怪,是因為如此相信他們的內心中柔軟善良的一面,沒有被大家看到,而自己看到了。
如果infp認定自己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善良,就會特別執著於去保護那個時刻。
有時infp在外界看來表現得很「聖母」,甚至不斷忽略對方的冒犯行為,就是因為ta如此相信根植於內心的價值觀,這幾乎是一種先驗的直覺。
如此相信他人內在的善意,特別是那些對人群充滿戒備的人。infp對那種「被深埋的溫柔」的重新出現,始終充滿了希望。
infp對「人」的整體性的信任和期待,都在這裏。
但這種執著也會常常使infp陷入一廂情願的危險,無法及時看清事態的真相和自己的位置。這也是infp容易在人際關系中受傷的一個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