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開始,國內的銀行機構紛紛向分布式架構轉型,並像同心圓一樣把系統分成了兩個部份:
內層的小圓是核心系統,承載了銀行存款、貸款、銀行卡、清算核算等業務,被比作是「銀行跳動的心臟」;外層的大圓是外圍服務系統,包括行銷、風控、使用者體驗等業務,也是最早用新技術改造的物件。
過去十年時間裏,隨著科技的發展,陸續衍生出了手機銀行、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風控等創新套用,但核心系統卻出現了架構老化、處理能力不足、硬件故障多發等問題,以及伴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引,核心系統轉型迫在眉睫,不少銀行在核心系統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核心系統作為銀行數智化轉型的「一把手工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也存在易用性、遷移難度、投入產出比等一連串「疑慮」。能否為擺在眼前的問題找到最優解,直接影響著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的改造行程。
華為全聯接大會2024的全球智慧金融峰會上,聯合夥伴正式釋出了【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白皮書:實踐篇】(下稱白皮書2.0),以及全新升級金融分布式新核心解決方案5.0,為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的演進提供了新範式。
01 轉型進入深水區,需要一份「全域地圖」
有人曾這樣形容銀行核心系統的改造,「相當於給正在跳動的心臟,做一場不停擺的換心手術」。
在快速響應、敏捷彈性的需求下,如何構建高可延伸性、高成本效益、高敏捷性的金融核心系統,已然成為當前金融機構普遍關註的問題。阻力恰恰出現在實踐過程中,且不難梳理出四大常見痛點:
一是工程實施難 ,新核心系統的建設普遍需要12個月以上,典型的投入資金大、時間周期長,不僅無法滿足「敏捷」的訴求,投入產出比也是一道必答題,需要采取合理的實施方法、路徑和步驟。
二是傳統核心跨數據中心容災能力弱 ,傳統集中式核心系統在同城雙中心的容災架構上一般能做到套用雙活,但核心數據庫架構還是采用單中心+同城容災的模式,因此遇到IDC級別或者主中心核心數據庫故障時,在數據層的爆炸半徑較大,跨中心切換RTO較長,部份數據庫還做不到RPO為0。
三是開發效率的低下 ,由於核心系統涉及的專案數量多、規模大,優秀的軟件開發工程師招聘難,而人才供給上的不足,慢慢形成了兩個「高成本」:人力成本高、復雜的技術難題定位成本高。
四是運維的復雜性 ,銀行核心系統的數據龐大、業務繁雜且關聯性強,雲化分層部署後,故障界定復雜且耗時長。再加上99.999%的可靠性要求,運維團隊要麽在診斷故障,要麽在響應和處理已經發生的故障。
正是因為這些痛點的長期存在,載銀行加速數碼化轉型行程中,在全面提升數碼化經營與服務能力的要求和大趨勢下,不少銀行的核心系統演進並不算順利,甚至可以用縫縫補補來形容。
個中原因並不難解釋。
如果只盯著某個或某幾個痛點做方案,大概率會陷入「身在此山中」的誤區:單個痛點很容易解決,可核心系統的轉型越深入,遇到的問題和痛點就越多,問題之間往往互相關聯,最終陷入被問題牽著鼻子走的困局,背離敏捷和韌性的初衷。
怎麽才能以全域思維推進銀行核心系統的轉型呢?
有著豐富金融行業實戰經驗的華為,在白皮書2.0中給出了答案: 銀行核心系統的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頂層設計」,對準業務戰略描繪出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轉型的目標和藍圖,在銀行內部形成共識;然後剖析核心系統轉型存在的挑戰,給出具體的舉措、路標、專案和實施方案。
打一個比方的話:白皮書2.0就像是一份全域地圖,開啟了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改造的「上帝視角」,哪裏是需要重點改造的核心痛點,哪裏是轉型中的常見誤區,哪些環節需要滿足監管合規要求……有了系統性的轉型和實踐經驗,根據業務需求進行體系化推進部署,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02 「作戰方案」再前進演化,韌性和敏捷被重塑
與白皮書2.0同時釋出的,還有針對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的「作戰方案」。
2023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在金融分布式新核心解決方案3.0中提出了1+3+N的架構,即1個全棧自主創新、敏捷韌性的雲原生金融級底座;高效能GaussDB數據庫、分布式技術平台和套用開發平台組成的3大平台;以及聯合廣大夥伴共同構建的N維能力,包括核心咨詢規劃、數據遷移工具、套用改造規範、效能調優服務等等。
剛剛釋出的金融分布式新核心解決方案5.0,延續了「1+3+N」的架構,並且帶來了5大關鍵能力的升級。
1、工程工藝升級。
2022年釋出的【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白皮書】中提出了「4階22步」的方法論,被再次提煉總結成「4階10步」的工程實施路徑,明確了規劃設計、平台搭建、套用上雲、執行維護四個階段的十步關鍵動作,進一步縮短轉型周期。
2、多活架構升級。
透過軟硬協同、存算協同、雲網協同、存光協同等產品組合,基於MAS打造了高可用、高效能、高彈性的系統架構,能夠在多個地理位置分散的數據中心站點同時並列處理,實作99.999%的可靠性、毫秒級ART、萬級TPS等指標。
3、數據庫架構升級。
GaussDB數據庫采用存算分離模式,打造了高可用、大容量的數據存管架構,帶來了硬件高可用(年均停機時長31秒)、架構高可靠(同城RPO=0)、按需擴容(單庫容量64TB+)、極速備份(10T全庫備份小於2小時)等能力。
4、智能研發升級。
引入了基於盤古大模型的智能開發助手,擁有程式碼生成、研發知識問答、單元測試、程式碼解釋、程式碼註釋、程式碼偵錯、程式碼轉譯和程式碼檢查等能力,端到端研發效率提升了30%以上,將開發人員從傳統的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來。
5、一體化運維升級。
從套用、中介軟體、數據庫、容器、雲資源到物理器材,實作了自上而下穿透式的可觀測、根因定位和快速恢復能力,透過對數據鏈、交易鏈、部署鏈實作即時監控與鏈路追蹤,實作對故障的1分鐘發現,5分鐘定界,10分鐘業務恢復。
可以看到,有別於擴充資源為主要手段的粗放模式,華為提出的「作戰方案」采用了平穩改造的路線:先透過「1+3+N」的架構,幫助銀行從集中式核心系統向分布式轉變;接下來圍繞工程實施、開發效率、容災、運維等進行能力升級,既滿足了銀行核心系統的架構韌性,又實作了業務開發的敏捷,持續為銀行核心系統的現代化改造保駕護航。
03 和夥伴聯合創新,協力構築「新質體系」
「全域地圖」回答了「改什麽」,「作戰方案」指明了「怎麽改」,另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是:誰來改?
金融是離數智化最近的行業,而銀行又是體量最大、系統最為復雜的金融場景。也就意味著,在千行萬業的數智化轉型中,金融行業勢必要擔綱探路者的角色,沒有現成的作業可以抄,必須要去啃最難啃的骨頭。同時每家銀行的稟賦不同,需求各異,不可能用一套方案解決所有問題。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1+3+N」架構中的N來自聯合廣大夥伴共同構建的能力,相關聯的還有面向5類業務場景的聯合創新整合機制:華為Openlab金融實驗室面向夥伴和客戶提供解決方案聯合創新與整合驗證平台,提供整合設計、一體化整合平台等兩大關鍵能力。
目前已經完成10+夥伴方案的創新與整合。
譬如長亮科技基於華為雲stack、容器引擎、分布式數據庫、PaaS服務等研發的APStack平台,目前已經完成存款、貸款、賬戶和公共管理等核心業務的實驗室預整合和深度最佳化,涉及1000+業務用例。
同樣的還有神州資訊的SmartGalaxy平台,基於雲原生金融級底座和3大平台,完成了銀行核心業務的實驗室預整合和深度最佳化,包括線上交易、批次、會計核算、總賬系統等,全面支撐億級賬戶十億流水、萬級TPS交易。
一個個被行業認可的榮譽,為聯合創新的正確性畫上了註腳。
2024年中國國際金融展上,光大銀行的「重要業務系統雲化建設」專案榮獲金融展「金鼎獎」——優秀金融科技賦能業務創新案例獎。
因為在華為和夥伴的助力下,光大銀行在兩年間陸續實作了180余套業務系統的上雲改造,實作了集中式架構到全棧雲平台的平滑遷移,讓系統穩定性、資源利用率、運維效率大幅提升。
江蘇銀行在2023年與華為合作啟動了關鍵業務系統的分布式改造,改造後的會計核算平台顯著提升了數據處理能力,增強了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為全國城商行交易類系統的自主創新改造提供了借鑒價值,並因此榮獲了【亞洲銀行家】頒發的「中國區域最佳數據整合與數據架構實施獎」。
可以找到的聯合創新案例還有很多。
這些案例的價值,絕不僅僅是一個個獎項那麽簡單,還是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的創新「風向標」。
直接的例子就是白皮書2.0中重點提到的現代化核心6大新質體系,即敏捷智能體系、全棧韌性體系、持續可信體系、開放整合體系、工程工藝體系和穩健遷移體系,結合新質生產力要求和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改造升級的實踐經驗,歸納總結出了一套現代化金融核心新質體系,驅動金融行業不斷向上生長。
04 寫在最後
銀行核心系統作為「最後一道堡壘」,向分布式架構轉型、走向雲原生已經是毋庸置疑的行業趨勢。
至少華為和夥伴們的一次次「翻山越嶺」,正不斷塑造著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升級改造的信心:只要找到了合適的「全域地圖」、擬定了正確的「作戰方案」、找到了有能力的合作夥伴,高可靠、高效能、高可用的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將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把眼光再放長遠一些,全球範圍內的現代化金融核心系統演進方興未艾,華為和夥伴們接下來還將「把中國速度帶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