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什麽心理學可以解釋第一次選擇對第二次選擇的影響?

2020-06-23心靈

分享社會心理學上的自我知覺理論(Bem, 1972)。

自我知覺理論認為,人們對自己的態度、情緒以及其他一切內部狀態的認識和發現,部份是透過觀察自己在各種情況下的行為來實作的。

由於內部線索微弱、模糊和難以解釋,人們的自我認識經常需要根據所觀察到的外表和行為及其發生的情境推斷得出。

自我知覺理論可以解釋很多現象。

比如登門檻技術之所以有效果,根據該理論,是因為當個體答應了他人的一個小請求之後,會透過自己的這一行為判斷自己是一個樂於助人、通情達理的人,從而增加了繼續答應請求的可能性(Burger& Caldwell, 2003)。

比如題主提到的情況,由於自己第一次選擇了A藥店,就會透過該行為認為自己對這家藥店更有好感,認為自己更想去這家藥店。

此外,社會心理學認為熟悉感帶來喜歡,例如知名度很高的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指的是我們接觸某一刺激的次數越多,對其產生和情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Zajonc, 1968, 2001)。

接近使人們熟悉,而熟悉會導致喜歡。

在題主的例子裏,由於去過A藥店,因此透過接觸對A藥店更熟悉,所以會更傾向於去A藥店。

自我一致性理論也能夠解釋這一現象。

自我一致性理論(Self-consistency theory)是指,人們有保持自我概念一致性的傾向。

在題主的例子裏,如果第一次選擇了A藥店,第二次因為沒有特別明顯的原因而改變了選擇,就有可能體驗到「失調」,這是一種認知上不舒服的狀態,個體會想辦法避免或者平衡。

參考文獻

[1] Bem, D. J. (1972). Self-perception theor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6 (1), 1-62.
[2] Zajonc, R. B. (1968). 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9 (2p2), 1.
[3] Zajonc, R. B. (2001). Mere exposure: A gateway to the sublimina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10 (6), 22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