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怎麽判斷自己是否幼稚?

2020-10-02心靈

是否依賴表征進行歸因、決策,以及是否理解實然的規律。

在不同語境下,【幼稚】的標準是相對的,模糊的,有灰度的。

以墨視角下,以及文字描述的觀念/認知作為基準的話。

1,

社會上充斥著大量,使用表征歸因,以及由劣質樸素邏輯所支持的相關性歸因,人們更容易被案例偏差、身邊統計學、表征詞匯互證所影響思路和決策,因而充斥著大量的認知偏見。

舉例而言。

表征歸因:她沒有堅持鍛煉是因為不自律。(其實很可能是她的心理狀態不支持,或者身體狀態不支持)

相關性歸因:張三失業了,張三是高學歷,所以高學歷沒毛用。

案例偏差:二本有個學電腦的,拿了50萬總包,誰說二本找工作薪金低?

身邊統計學:我周圍的人都沒失業,所以失業率是假的。

表征互證:這個人對朋友很仗義,所以人們都說他人品好;這個人人品好,所以他對朋友很仗義。

這些例子,看上去一目了然,是因為都是只涉及到了很少的元素,一旦元素和因素變多,很多人都會陷進去,並且自以為非常正確。

就會帶來持續的帶有反智特質的某種虛假自信,以及在面對問題時,不斷在表征上修正的擬劇化。

對成長和功利角度的成功,都沒有任何幫助。

2,

我們會發現,很多人,有可能終身被限定在他們自己想象的應然中,即,在所受顯學教育過程中,錯誤的將意識形態、道德、事務發展的機械性因果論,這種理想化的應然,看成必然,而對於現實社會中的實然規律和概率論,不了解、不信任,遭受規律反噬後汙名化實然,進而汙名化社會、人類乃至世界。

很容易滑入樸素犬儒主義(Naive Cynicism,可以理解為幼稚的憤世嫉俗)。

在實然上,即使不考慮家學(隱學),顯學其實也有非常多的描述,也有非常多的案例和樣本,但會被汙名化為黑暗、不守規矩,沒有道德等等。

3,

總結而言,

第一點,會導致人們沒有尋找本質的概念和能力,認知和決策抓不到真實的原因,在戰略上也無法找到第一性原理,同時,知識體系是很多孤立的表征點難以壓縮、統籌、泛化。

第二點,則會習慣於用書本上的剛性應然去衡量實然,而忽視現實系統的復雜性、多樣性、相對性,導致人很難與社會、社會化實作融洽。

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我們之前寫過很多答文,也有不少案例,感興趣的朋友,請在我的知乎主頁或知識星球(蒼離的博弈與成長)進行搜尋。

以上。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