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心理咨詢從本質上面來說是什麽?

2020-09-28心靈

在和一些來訪者以及他們的家屬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對心理咨詢師的認知有些來源於影視媒體,有些來自玄學宗教,大部份人會覺得心理咨詢師很神奇,好像一眼能看穿我。

也有人覺得很可怕,自己會被心理咨詢師操控;還有人覺得沒什麽大不了,不就是給人開導嗎,誰不會啊?

那麽心理咨詢師到底是一群什麽樣的人,他們的工作狀態是怎樣的?對於有心理需求的來訪者,如何鑒別市場上的各種心理咨詢師呢?

本文嘗試從不同角度展現揭開心理咨詢師的神秘面紗,幫助大家對心理咨詢師本身有一個更加客觀、立體的了解。

01 神秘說 vs 科學說

心理咨詢師不是神,沒辦法猜透來訪者的心思。所以心理咨詢師不會算命預測未來,也不能修改和操控記憶。

那麽,為什麽有人會覺得,我跟心理咨詢師聊的時候,似乎覺得對方真的能看透我一樣呢?這不是靠什麽玄妙神奇的法力,而是 靠大量的學習實踐經驗

不論哪一個心理學理論和流派,都是基於大量的實驗觀察和案例跟蹤、統計、分析之後得出的,來源於科學研究。

咨詢的過程也一樣。咨詢師不是憑空想象出某些判斷,而是透過談話,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和收集數據,整理素材,然後才得出推論,並且和來訪者去核實討論。

比如, 來訪者的預約方式,是否準時,選擇哪個座位,怎樣開場,衣著打扮,坐姿,手勢,說話的語音語調語速,表情,以及講述的內容,停頓的時間 等等,這些都是來訪者傳遞的資訊素材。

即使這些素材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一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也總會忽視很多細節。但經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咨詢師,會有這樣的敏銳度,能夠捕捉到來訪者的一舉一動所傳遞的資訊,體會字面意思背後是否有更深層的含義。

在收集這些客觀素材的同時, 心理咨詢師還會留意自己的主觀感受

比如聽到來訪者描述和同事相處的方式時,咨詢師也會好奇,這個方式是否也出現在自己和來訪的互動中,所以咨詢師會感受自己的感覺,比如來訪者讓自己感到有壓力,或者感到同情對方,或者激起幫助對方,保護對方的願望等等。

透過自己的感受,咨詢師嘗試去體會來訪者在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是否也會給其他人造成類似的感受

結合對來訪者的客觀素材和咨詢師自己的主觀感受,咨詢師整理出一些推論,並且用提問的方式去向來訪者核實

比如,你和同事的相處方式,是否以前也出現過呢?在上一家公司裏有類似的情況嗎?在你上學的時候發生過嗎?你更小的時候在家裏發生過嗎?

在核實的過程中,咨詢師可能會發現一些 重復出現的模式 ,並把這些模式展示給來訪者看,引發對方的思考並討論。

02 「自學成才」 vs 專業受訓體系

如今網上有各種豐富的網課資源,大家也可以透過各種渠道獲得心理學的書籍,還有各種成功學行銷文。

所以如果有人告訴你,他透過自學心理學,可以幫助來訪者,那你最好能仔細了解一下,他是怎麽幫助別人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聽他描述他幫助的結果。

類似「專業小三勸退師」,「婚姻拯救專家」,「情感培訓師」,「人生成長導師」等等響亮的名號,究竟是怎麽工作的呢?

很多網絡行銷術利用了來訪者急於解決問題的心理,把問題本身作為吸引客戶的宣傳語,的確能獲得大批的關註,但其本身的目的恐怕不是為了幫助來訪者,而是自身的行銷。

正規的心理咨詢過程 ,如上所述, 是相當專業的 。為了能完成這個過程,咨詢師通常需要數年的訓練,包括心理咨詢基礎理論(包括如何判斷來訪是否屬於自己工作範圍,工作倫理,收集資訊和提問技術,共情能力等)、流派理論(如精神分析流派、認知行為流派等),也需要實踐積累,並且需要在實踐中接受督導。

因為心理咨詢的學習是一個經驗學習,不是憑書本上的理論學習就能夠學會咨詢的,而是需要像師傅帶徒弟那樣,邊做邊學的,也就是需要接受成熟咨詢師的督導。

新手咨詢師在獨立上崗之前,可能已經經過了幾千小時的實踐,才能夠獲得獨立執業的資格。很多咨詢師的學習,甚至是終身學習。要知道,在精神分析流派中,要拿到精神分析家的資格,平均可能需要十年。而通常在進入精神分析學院之前,心理咨詢師們已經經過了十年左右的受訓,才能達到精神分析學院的入學門檻。

在心理咨詢圈內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笑話:

一個心理咨詢師買彩票中了五十萬,別人問他打算怎麽花。他說,先把學費貸款還了。剩下的呢?剩下的慢慢還啊……

雖然是笑話,不過所言非虛。圈外看心理咨詢師時薪數百,甚至有媒體的宣傳有的咨詢師日薪9000,催生了一大批心理咨詢師的基礎培訓專案,以及一大批躍躍欲試要進入圈內的學習者們。不過圈內咨詢師們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基礎培訓+流派培訓+督導費+個人體驗費 ,經年累月的,耗資百萬是常有的。所以,你敢輕易相信那些不知道如何成長起來的「網紅情感專家」嗎?

03 「久病成醫」 vs 咨詢師的自我體驗

上述的咨詢師個人成長花費中,已經提到了培訓費和督導費,那麽個人體驗費是什麽呢?說白了,其實也就是咨詢師自己也需要作為來訪者,去找自己的咨詢師做咨詢。為什麽咨詢師也要做咨詢呢?難道咨詢師自己都有病,才能成為咨詢師?

在心理學愛好者中,的確不乏一些自己有心理困惑的人。

由於科普知識的缺乏,似乎到目前為止,即便是在沿海地區,一線城市,仍然有很多人談心理問題色變,把有心理問題理解成等於「瘋子」,因為這樣一些「 汙名化 」。

因此,很多心理學愛好者不敢自己去當來訪者,自己不敢透過咨詢來理解自己的心理困惑,而是打著學習心理學的名義,來自己修理自己。部份販賣基礎培訓課程的機構也會誤匯入門者,讓他們以為完成了最基礎的培訓就可以勝任心理咨詢師的工作。

一些人可能也覺得,自己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就擅長解決類似的問題,久病成醫嘛。但實際上,他們可能也是在 透過不斷嘗試修復別人身上和自己相似的問題,來修復自己

本質上,他們修復別人的方式,和他們對待自己的方式一樣,他們一直在自己的世界裏沒出來過,他們也沒有改變自己和人相處的模式。 如果相處模式沒有改變的話,也就無法達到效果

我還遇到過一些所謂的心理專家,喜歡給別人提建議,做裁判,或者分享自己的經歷,指導別人的成長。當別人聽從自己意見時就很高興,當別人不接受自己意見時,會貶低別人「拎不清」,不成熟。

這樣的「專家」可能並不是出於別人的需要而提供適合別人需要的幫助,而是出於滿足和照顧自己的需要,希望自己被認可、甚至被崇拜,從而提供「自己認為別人需要的幫助」。這本身可能是需要被修復的病態自戀,在解決自己的問題之前,這樣的「專家」可能不太適合作為咨詢師去和來訪者工作。

因為心理困惑本身是在人際關系中產生的,所以 咨詢師自己去體驗咨詢 ,是一個 體驗關系的過程 。光靠理論書本的學習,沒有人際互動,沒有辦法產生關系的體驗。

心理咨詢師的個人體驗,不僅僅能幫助咨詢師從一個來訪者的角度,來體會在心理咨詢中的感受,同時也是心理咨詢師 處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創傷、自戀、內心沖突的機會,避免因為咨詢師自己的經歷,造成對來訪者的誤判和誤導,影響了來訪者的利益

所以,咨詢師的個人體驗,是加深心理咨詢師的 自我覺察 ,幫助咨詢師自己人格成熟的過程。

04 平價咨詢 vs 天價咨詢

基於心理咨詢師的成長投入成本,獨立執業的成本,市場供需比等因素綜合,以及考慮一些地區差異,在沿海一線城市的普通咨詢師市場定價在300-1000,中位數可能在600-700,而其他地區可能會低20%左右。

大部份獨立執業的咨詢師拿著這點收入,生活水平大概也就和一般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大公司的中下層管理人員差不多。

基於目前 國內醫保體系並不覆蓋心理咨詢 商業保險也不覆蓋心理咨詢的現狀 ,這部份費用都需要依靠來訪者個人支出,所以對於很多來訪者來說,做心理咨詢似乎是一個「 奢侈品 」。

因為一次咨詢才不到一小時,根本不夠解決問題,幾次咨詢也不夠,可能要幾十次、甚至很多年幾百次才夠,累積起來費用不菲。

不過,假如你平時就是一個喜歡買包包,喜歡辦美容卡,喜歡讀個在職EMBA,或者透過參加總裁俱樂部,來提升自我的外在形象和社會地位的,那麽你也特許以考慮一下心理咨詢來 理解一下你的內在世界,內外也兼修不沖突

而隨著媒體對心理行業的宣傳,有不少機構推出了平價咨詢,有的機構號稱要提供人人都做得起的咨詢服務,所以網上也出現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報價.

比如每五分鐘十塊錢,幾十塊錢聊半小時,包月包年隨便聊套餐等等,咨詢師也可以隨叫隨到,好像網約車一樣。這個,我怎麽說呢,只好稱其為陪聊服務吧。

我實在不能把這個價格和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掛鉤起來,要知道一節孩子補習班的課,一節健身私教課,一節鋼琴/美術家教,也都是需要排排日期計劃,每個小時幾百塊的。

還有一些「大師」,一萬塊一小時的天價,也許是滿足土豪標配的心理需要吧。我無法判斷「大師」們的專業水準,不過我比較相信, 一個接受過專業倫理受訓的心理咨詢師,比較難開這樣的天價

不過也的確有一些太熱門的咨詢師,因為工作量飽和,實在沒有辦法接待新的來訪者,所以故意掛了一個高價來「嚇退」來訪者,出於調節市場的自然需求,這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這樣的高價,甚至天價咨詢,很難做長程,也就是一次或者幾次消費為主,有些時候的確有心理作用,很多人會認為貴的就是好的,因為相信自己付費的服務是好的,所以對於咨詢本身更用心更合作,所以效果自然也會更好。

05 心理咨詢師的日常?

以一周為例,一個成熟執業的心理咨詢師能夠接待的來訪者大約在15-30人次,即15-30小時。有些咨詢師是帶領團體的,那麽計算小時數為工作量,而不是看人數。

工作量的多少取決於咨詢師自己對工作量的需求偏好,以及自我學習、被督導、自我體驗、休息娛樂、家庭責任所占據的時間

在和來訪者訪談之外,咨詢師每周還需要花 1-4小時接受督導 1-4小時接受自我體驗 ,當然這受限於咨詢師自己的工作量和支付能力,有很多個人差異。

但如果有人跟你說他每周見幾十個客戶,短短幾年就累積見了數千個客戶,那麽你可以問問他,你見督導的時間有多少,見自己咨詢師的時間有多少,就基本上算得出來他是在吹噓,還是在不負責任的亂開車,撞到一個算一個。

一個認真執業的心理咨詢師一生能接待的來訪者數量有限,因為每個來訪者的工作都是建立在 一段時間的關系的基礎上的,每一段咨訪關系的合作,都需要從建立信任開始,到相互理解,一起探索。

如果咨詢師像老師那樣講課,那麽這個過程其實是單項輸出,不存在雙方建立關系,也特許以同時面對很多聽眾,但這就不是真正的心理咨詢。聽眾獲得了一堆很正確的知識,但依然不知道怎麽用在自己身上改變自己。

就好像學遊泳,給你遊泳知識並不能讓你學會遊泳。在有效的咨詢中,咨詢師是親自下水和你一起遊泳,而不是在岸上指手劃腳。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每個來訪者工作的時間越久,咨詢師一生能接待的來訪者數量就越少。

所以不要迷信那些號稱閱人無數的咨詢師,走心的咨訪關系就好像戀愛關系,是認真談戀愛,不是一夜情,所以閱不了多少人。

除了見來訪者,見自己的督導和咨詢師之外,心理咨詢師每周當然還要花很多時間在 整理咨詢記錄 總結反思 看書上課 自我學習 。有一些在企業、醫院和學校工作的咨詢師,還不得不承擔一些額外的非咨詢工作。

咨詢師也是人,也要休息,不認真休息就沒法認真工作。很多人做自由職業,看似時間自由,實則沒有沒有休息,好像每時每刻都在工作。

不,咨詢師不能這樣,咨詢師有 清晰的工作時間邊界,不能隨叫隨到,不能被來訪占據自己的生活空間 。不善待自己的咨詢師也很難幫助來訪者善待自己,所以休息娛樂的時間要考慮進去。

好了,看起來咨詢師好像很辛苦,那麽除了物質收入,咨詢師還能獲得什麽呢?真的像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樣,咨詢師每天都在接受來訪者的負能量,自己肯定也要崩潰嗎?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先講一個可能是後人杜撰的調侃蘇東坡的故事:

蘇東坡與法印和尚聊天,蘇東坡對法印說:「我看你像一坨屎。」法印回:「我看你像一尊佛。」聰慧的蘇小妹聽到蘇東坡轉述的這段對話哈哈大笑說:「心裏有什麽,看到的便是什麽。」

透過這個故事來理解一下心理咨詢:

在外人眼裏看到的是咨詢師被吐槽滿滿的負能量;在一個自身修煉不足的咨詢師這裏看到的是來訪者身上各種需要被修理的毛病;

在一個 成熟的咨詢師身上 ,他/她看到的是來訪者努力活著的生命力,即便是一個抑郁到躺著的來訪者,也已經是竭盡自己所能在維持自己活下去。

每個生命都在努力尋找讓自己活下去的方式,不管結果如何,在外人眼裏活得好不好,這種努力是值得被肯定和尊重的,這種努力的故事也是感染咨詢師的動力。

無論你是自己想成為心理咨詢師,還是你想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都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大致對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有個初步的概念。

這是一份專業的工作,作為從業者,我想幫助大家理性、客觀的認識這個職業,在需要的時候及時求助專業人員,避免被市場上各種魚龍混雜的資訊所誤導。

本文作者:丁潔薇,簡單心理認證心理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CAPA初級組畢業,了解作者更多資訊,詳戳↓↓↓

0元福利:開啟簡單心理APP—— 點選「我的」——「兌換」,輸入暗號「性格優勢」,即可免費領取價值49.9元的【全面評估你的性格優勢】測試,限額領取,先到先得。

簡單心理結合APA咨詢師勝任力模型,研發最新測評:

從13個維度全面評估你的勝任力,給你1份咨詢師個人成長地圖,還有價值300元的成長大禮包~不要錯過哦~

我們是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擁有近900位海內外心理咨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咨詢師能夠透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5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素心理咨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裏「http://jdxinli.cn/wuli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