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新華網評:教師的「戒尺」不該如此燙手

2024-09-13心靈
01:43
新華網北京9月10日電 題:教師的「戒尺」不該如此燙手
新華網記者 烏夢達
教育懲戒,本是為學生成長糾偏的一種正常教育行為,卻被不少教師視為畏途。一面是「再不把戒尺還給老師,這代孩子就完了」的疾呼;一面是老師不想接戒尺,「不敢管」也「不願管」的現實。
家長對「戒尺」有疑慮。近年來,個別教師出現以體罰代替教育懲戒,讓孩子的身心受到傷害。部份家長因此對「懲戒權」警惕性高、敏感性強。
教師對「戒尺」也有疑慮。有的自媒體對教師教育懲戒誤解歪曲,使當事教師和學校成為輿論批評的物件;有的主管部門對嚴禁教師體罰等規定三令五申,而對教師適度行使懲戒權卻「緘口不言」……教師想「管」又不敢「管」,不難理解。
遇到學生不服從管理、擾亂課堂秩序,甚至吸煙飲酒、欺淩同學、考試作弊,很多時候老師們的板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他們常用的一招是「叫家長」,如果家長也解決不了問題,那就無能為力了。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不敢糾偏、不能糾偏的教育方式,能完成這樣的目標任務嗎?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
把「戒尺」還給教師,支持教師積極管教,是對教育理念的適時糾偏。甲骨文的「教」字,就是一個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孩子。一把「戒尺」是否有「度」,看似是小事,卻關系到教育發展的大戰略能否落實。
讓「戒尺」有尺度。一些家長並不反對使用懲戒權,只是擔心會被濫用。應進一步明確哪些行為應當懲戒,在懲戒的方式上,要規定好如何使用、使用到何種程度等。
讓「戒尺」有力度。學校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要支持教師正當履行懲戒權,發生糾紛,要站出來維護教師合法權益,不能把老師推出去「背鍋」「頂雷」。教師遭遇威脅、侮辱、傷害,學校、教育部門、公安機關要依法追究,不讓教師寒心。
讓「戒尺」有溫度。厚愛與嚴管本就是一體兩面。手持戒尺,心中有愛,這本身也是維護教師懲戒權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