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北大教授姚洋發表的
「年輕人不要躺繼續卷」的言論登上熱搜,
引發社會各界的激烈討論。
8月底,姚洋到上海交通大學做了一場講座,
間隙,一條與他進行了一場談話。
▲
此言論引發熱烈討論
▲
姚洋接受「一條」采訪
姚洋是一位經濟學家,
也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教授。
在他看來,
這屆年輕人剛好在經歷痛苦的經濟調整時期,
難免感到焦慮,
但中國目前所處的狀況沒到讓大家躺平的時代。
「躺」可能是年輕人一種反抗的態度,
但真正的「躺」是不可能的,
絕大多數人還得去拼搏奮鬥。
同時,社會對於努力的回報在降低,
職場35歲危機盛行,
「社會時鐘」加劇年輕人的焦慮……
現實的情況錯綜復雜。
對於個體如何「熬」過周期,
他的建議是:多讀歷史、多鍛煉身體。
聽聽他的分享。
編 輯:秦 楚
責編:陳子文
▲
深夜,仍然燈火通明的辦公樓
Q:一條
A: 姚洋
Q:當今社會,年輕人「卷」的本質到底是什麽?
A:
「卷」它實際上是一種浪費性的競爭。我說大家還是得去「卷」,是帶引號的那種「卷」,實際上就是我們還得奮鬥,得去拼去競爭,躺平是一種理想,但中國目前所處的狀況恐怕還沒到讓大家躺平的時代。
「內卷」這個詞是從什麽地方來的?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是黃宗智先生,一個經濟史研究者。他觀察到華北的小農土地面積都比較小,但是這些小農拼命地工作,他本來一天幹個9、10小時已經可以了,但是他為了從土裏頭刨食兒,他要幹到12個小時,到最後形成自己剝削自己的狀況。所以「內卷」這個詞事實上是帶有退步向內看的意思,還有內耗的意思,用這個詞來代表年輕人的一種心情倒是蠻準確的。
▲
2024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預計達到1179萬人,比去年增加21萬,顯示就業市場競爭加劇,數據來源:教育部
Q:宏觀上,您認為是什麽導致了年輕人的「卷」和焦慮?
A:
過去這10來年中國經濟就進入一個深度的調整期,要把過去積累的問題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給它解決,難度很大,用力就會很猛,經濟在短期內它就會產生波動。這批年輕人剛好處在這個時代,經歷這樣痛苦的調整的時期,就會覺得焦慮,方向在哪裏,前途在哪裏?
我們也不用那麽灰心,即使像這種不景氣的遊戲產業那麽突出來一個【黑神話:悟空】賣了20億,超過絕大多數的電影了。這個時代數碼化轉型給我們的年輕人提供了很多的機會。
▲
現代年輕人擇業考慮的三大關鍵因素:薪資福利、穩定性、通勤距離
Q:落到個體上,如何緩解焦慮和內耗?
A:
現在很多年輕人感到焦慮,很可能是目標和自己的所得之間的差距造成的,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目標,計劃趕不上變化,達不到你就會痛苦。人不能認死理兒,想要的那個東西不在你自己掌握之內,你去較勁,就是內耗了。
你看我做了11年院長,現在不做了,如果我糾結的話:你看人家現在院裏頭不聽我的了。最好的辦法是什麽?Let it go,我就可以做點別的事情,突然發現天地還那麽寬廣。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要不斷地試,你才能知道你自己適合做什麽事。現在年輕人好像都有一種急迫感,好像我試了不成功,我就落後了,實際上不差那幾年。
▲
「一條」曾報道過的在鶴崗買房的年輕人
Q:這種「卷」的狀態要到什麽時候結束?
A:
從我的專業經濟學視角來看,我們的人均收入才12,000美元,目前中國還處在一個奮鬥的時期,要節儉辦大事,全國的勁兒基本上還是沿著這條路在走。
未來要根據國家的大勢來決定,大約到2029年,我們的這些改革這些調整要完成,中國經濟會變得更加健康。我們有2035目標,到2035年,人均GDP要達到大概24,000美元,我估計上海那個時候,人均收入可以達到28,000美元,至少在一線城市大家就會放松一些了。
▲
2024屆畢業生選擇新一線城市為理想工作城市,數據來源:獵聘調研
Q:有一定財富積累後,可以躺平嗎?
A:
我覺得真正的「躺」是不可能的,很多人不投資,那是因為未來不太明朗,他在等待,你能說這是躺平嗎?這叫觀望,經濟下行的時候大家都觀望,這只是暫時性的「躺平」,一旦經濟前景好了,大家就又開始活躍了。
除非你說我無所謂,我安貧樂富,跑到鶴崗去買了個房子,我就在那塊住下了,我也活得很好,這種人還是極少數。真正能夠做到出世的人有幾個,前進演化到今天,我們的基因裏頭就有一個沖動,競爭的沖動,向上的沖動。
▲
中國的付費自習室,九成消費者是白領,在這裏準備考研、考證重新規劃人生
Q:年輕人容易被困在「社會時鐘」裏,更加劇焦慮?
A:
我們現在是太受社會的左右,好多都是父母逼著孩子做選擇,什麽年齡做什麽事兒。人的壽命在延長,退休年齡在延後,女生你得照著至少95歲來規劃你的人生,男生你最少到90歲。
我們也看到很多年輕人不按照「社會時鐘」來走,女生就選擇不結婚,也生活得很好。一些年輕人說gap year,要去支邊,甚至到非洲去,選擇一個現在對「我」來說最好的狀態,這就應該是年輕人的生活態度。
這個時代選擇太多,不像我們那個時候選擇少,叫做高考一條獨木橋;比方說大學畢業大概就三條路,要麽考研,要麽服從分配,要麽就出國。年輕人做任何選擇都有所謂的「機會成本」,就得勇於放棄,不是一次選擇就決定了以後一輩子都走這條路,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目標,去選擇去碰撞,你才能知道你自己適合做什麽事,找到自己的在社會裏頭的位置。
▲
紀錄片【前浪】中的王敏華奶奶
Q:延遲退休,要一直打工到65歲,「職場焦慮」如何緩解?
A:
其實你打一輩子工有啥不好,我們的這些EMBA(高級工商管理碩士)的畢業生,我發現他們焦慮得一塌糊塗,你打工覺得好像暗無天日,老板他焦慮的是什麽?明天的給員工的薪金在哪裏?我(的公司)會不會死掉?就像上了發條似的。
那些舒服的企業家,是極少數的,都是幸存者。好多企業家現在在坐綠皮火車,他被限制消費了,但是他仍然不甘心,我要還錢,我還得要打拼。
這就是「幸存者偏差」,不要老去看著人家那些成功的,那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比如說網球冠軍鄭欽文,一般人根本堅持不下來,你要想成功那就得吃那種苦。偉大是熬出來的,你想成功恐怕都得熬一段。
▲
「一條」曾報道過33歲面臨職場危機的嘉賓
Q:職場的35歲危機,有何解?
A:
中國現在出生率越來越低,人口在老齡化,中國人口平均年齡都超過38歲了。你35歲絕對是年輕人,人生才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員工到了35歲,就被迫退居二線、去退休,不是揮霍青春嗎,這是我們一些大廠非常短視的做法。隨著老齡化的到來,我們這種揮霍年輕人的資源的時代很快要結束了。
這個時代在變,新技術不是像以前那樣吃苦就能給整出來,更多的也是創意,靠腦力。年輕人現在思路活,不願意「吃苦」,正常。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是一代勝過一代。
Q:「越努力越幸運」在今天還有借鑒價值嗎?
A:
努力可能不成功,你不努力,連概率都沒有。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對於努力的回報是在降低,說實話,家庭背景占的作用在提高,從教育流動性就可以看出來。50到60年代中期出生的這批人和他們的子女,2015年左右,教育流動性是最高的,子輩和父輩的教育相關系數降低到0.35,之後就開始上升,現在穩定在0.55左右。
所以我是極其地反對中考分流,因為它成了一個階層固化的工具,在職高裏頭75%都是農村戶籍的人,這很不正常。我們還有好多的制度要改,要消除這固化的因素,要讓努力能夠得到更多的回報。
Q:如何避免陷入對於人生意義的虛無主義?
A:
啥叫人生的意義?人生就是個空洞,你不斷地填滿了,你填成什麽樣子,你的意義就是什麽。去做,就是人生的意義,去做一個堂吉訶德。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多元社會,也可以從社會中汲取力量,和誌趣相投的人抱團,比方說一起去旅遊,一起有個興趣的小組,體育活動,文藝活動。我們的生活應該是多樣性的,不僅僅是工作那一點點,你的角色是不斷切換的,人生才是豐富的。
Q:如何「熬」過周期,您的建議?
A:
第一件事情讀歷史。有了空之後別刷手機,讀點歷史書,才會覺得我這算啥,慶幸沒有活在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讀了歷史之後你會釋然了,這點苦難算啥?
我還有一個建議,年輕人鍛煉身體,你一定得練肌肉,肌肉鍛煉好了,你整個代謝也好了,然後你的生活狀態也好了,所以年輕人多讀歷史,多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