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2月25日電 題:「紙」上練就真功夫——民士達芳綸紙的破局之道
新華社記者張千千、邵琨
一架飛機,占機體面積50%至60%的填充物竟然是「紙」。
芳綸紙,一種高效能纖維新材料,制成蜂窩結構材料後,比相同體積的鋁蜂窩輕50%,比剛度是鋼的9倍,可以大幅降低飛行器重量。這樣一種重要材料,制造技術一度被國外壟斷40年。
破局、競爭、超越……十余年來,位於山東的煙台民士達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立足這一細分領域,將創新做專、做精,突破壟斷與壁壘,一路艱辛,一路求索。
「從0到1」:「黃皮膚」打破國際壟斷
一張乳白色、布滿雲朵花紋的進口芳綸紙和一張淡黃色、紋理均勻的民士達芳綸紙一起擺在桌上,仿若兩張膚色不同的面孔。
「芳綸紙產業被國外巨頭壟斷40年,直到我們這張‘黃皮膚’闖了進去。」民士達總經理孫靜說。
芳綸紙具有絕緣、阻燃、耐腐蝕、耐高溫等特性,制成蜂窩結構後更是具備高強度低形變等優勢,廣泛套用於電力電氣、航空航天、軌域交通、新能源、電子通訊等領域,是提升裝備能力的關鍵新材料之一。
然而,40年間,芳綸紙的價格、產量甚至質素,一度由國外廠商說了算。國內很多領域要用到芳綸紙,曾經「一紙難求」,只能被動接受賣方坐地起價,用超過生產成本百倍的價格獲得這類紙張。
「中國必須要有自主研發的芳綸紙!」這也是產業鏈上下遊很多企業的心聲。
2004年,民士達的母公司——泰和新材集團成立了芳綸紙研發小組,4名研發人員開展前期探索,這便是民士達的前身。
從產業需求出發,芳綸紙研發隨即開始,前期投資1億元。從原材料到器材、工藝、系統,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
問題很快出現。
「比如,如何將芳綸纖維均勻分散,就是一個難題。」民士達生產器材部車間副主任逄忠凱說,「最初生產的芳綸紙,這裏一個疙瘩、那裏一個洞,簡直像個‘破布’。進入熱壓環節,紙疙瘩被高溫壓爆,劈裏啪啦像放鞭炮一樣。」
一個缺陷貼一個標簽,一卷紙生產出來,最多貼過上千個標簽。
前期投資大,一時間又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讓研發團隊壓力陡增。
每一次微小的調整,落實到生產器材上都需要兩三個月的叠代時間。提起這段研發歷程,公司不少初創成員都不願回首。「那幾年,大家最大的奢望就是能睡一個囫圇覺。」孫靜說。
反復試錯、最佳化、回到原點……1000多個日夜,團隊一路披荊斬棘,逐個突破行業關鍵技術難題,解決了高效能纖維分散、濕法抄造、熱壓成型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經過不懈努力,2007年國內首條芳綸紙生產線終於成功投產!
然而,正當民士達躊躇滿誌,決定推進芳綸紙在國內外市場大規模套用時,問題再次出現——與進口產品截然不同的顏色,令不少使用者猶豫起來。
「我們理解使用者的顧慮,畢竟幾十年來,芳綸紙從產品到標準,甚至名稱,都是由國外廠商定義的。」民士達銷售部部長柳東京說。
再次溯源、排查,民士達發現,由於采用了與國外公司截然不同的纖維生產工藝,民士達芳綸紙的顏色與之不同。
民士達技術研發部部長張峻華說,芳綸紙產品屬於純工業用途,對外形並無要求,沒必要一味模仿國外公司,黃色反而能成為民士達的標誌。但業內此前只見過國外產品,對這張「黃紙」沒有把握。
要證明「我是我」,口說無憑,必須有行業頭部企業的認可。
2011年至2017年,民士達產品經過了嚴苛的檢測、驗證,陸續成為ABB、西門子、舒妮達等行業頭部企業的全球合格供應商,並獲得了國內外使用者的認可。
這場「從0到1」的突破,不僅意味著技術的自主掌控,更標誌著中國在新材料產業領域又邁出了堅實一步,也給行業帶來深遠影響。
民士達實作芳綸紙產業化後,國外巨頭的產品價格被迫壓降,為上下遊產業發展帶來了更大空間。
在這條「小而精」的專業化道路上,民士達走得坎坷,卻很紮實。
從1米到2米: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的奮力趕超
「從0到1」的突破,讓民士達獲得了生存下去的基礎。但安穩的日子沒過多久,無時不在的危機感讓這家企業又踏上了艱難的升級之路。
2015年、2016年,民士達營收連續兩年下跌,凈利潤也有所下滑。
這場「陣痛」源於民士達在芳綸紙領域「從有到全、從全到精」的主動突破。
2014年,雖然公司產銷量穩定增長、經營指標連年攀升,但產品最大只能做到1米寬,型號只有兩三個。
彼時,按寬度、厚度等指標劃分,國外公司已擁有幾十種產品型號,寬度可達1.8米。
「我們的目標是實作全系列國產化替代。國外公司能生產的型號,我們都要補齊,甚至超越他們。」孫靜說。
民士達首要面對的是寬度不足的問題。
國外公司的產品以0.9米和1.8米寬為主。但透過對行業需求的調研,孫靜發現,不少企業更需要整米寬度的芳綸紙,尤其是2米規格。但受制於國外公司產品的寬度限制,只能後期進行剪裁、拼接,拼接處難免存在效能隱患,還會造成材料和成本的浪費。
必須擁有2米寬產品的大規模產業化能力!
「1米寬、50微米厚度的產品誤差可能是正負5個微米,延展到2米寬時,依舊要把誤差控制在正負5個微米,難度是幾何倍增長的。」民士達生產器材部部長車元勛說,從器材看,能實作2米寬芳綸紙產業化生產的器材規模是1米寬器材的二三十倍,偵錯難度巨大。
「質素不行、不穩定」「客戶投訴太多」「幹脆別做新產品了」……那兩年,幾乎每個銷售業務員都對新產線上的產品給出過負面反饋。
「批次之間穩定性不足、效能不達標等問題時有存在。2016年我收到了200多個質素投訴,以前從沒遇到過。」張峻華說。
600多個日夜、200多次實驗、近萬次產品測試……2017年,民士達二期產線偵錯成功,2米寬產品成功量產,產品質素趨於穩定,在對進口產品型號實作全覆蓋的基礎上,在寬度上實作了超越。
不一味追求利潤增長,花兩年時間潛心研發,雖然帶來了發展「陣痛」,卻讓民士達實作了升級突破。
作為中小企業,民士達「身段」較國外頭部企業更加靈活,二期產線還具備了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客製化生產的能力,形成獨特的有利競爭。
目前,民士達已陸續推出間位芳綸紙、對位芳綸紙及其衍生產品30多個型號、100多個規格,產品厚度跨度為0.025毫米至0.76毫米,實作了全系列產品2米寬度的產業化生產。產品效能穩定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同時,生產器材國產化率也超過80%。
憑借在芳綸紙領域的一次次突破,民士達陸續獲評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從當下向未來:始終瞄準行業最前端
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峻華已收拾行裝,準備前往北京進行新專案高導熱芳綸紙的溝通推進工作。
「芳綸紙本身導熱效能較差,如果能夠提高導熱性,就能進一步提高電機產品功率,減小體積,釋放更多空間,為下遊產業帶來革命性變化。」張峻華說,目前全球還沒有公司成功研發這一材料。
站在行業前端,民士達始終目視未來。
「新材料處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重點產業鏈的上遊,是中國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孫靜說,當前,以新一代資訊科技、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不斷對新材料提出更高要求。為此,公司加速推動新材料的創新研發過程。
提高電效能、增強光滑性、強化撕裂度……民士達持續提高材料效能;
碳纖維芳綸紙、電磁改性芳綸紙、高模量對位芳綸紙、高強輕質耐腐蝕芳綸紙……針對不同的套用領域和客戶需求,研發多樣化客製產品;
水過濾材料、閃蒸無紡布……不斷開發與現有關鍵技術關聯緊密的產品,更低成本實作創新。
「我們只有跑得快些,再快些,才能始終走在行業的前端。」孫靜說。
手握高技術材料,近年來,民士達加快布局下遊套用市場。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低空經濟都成為公司布局的重點。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新能源汽車業務同比增長超20%。」柳東京說,新能源汽車對安全可靠的高效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芳綸紙因其優異的絕緣效能、耐高溫性以及與絕緣漆等良好的相容性,成為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的關鍵套用材料。
在航空航天和低空飛行器領域,基於良好的減重效果和穩定的產品質素,民士達蜂窩材料產品得到國內外客戶的信賴,前三季度全球業務同比增長超40%。
隨著套用領域的不斷拓展,近年來民士達的市場占有率逐年提升。
在國內,今年民士達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幾乎與國外公司持平。立身國際舞台,民士達的產品出口占比超三分之一,已銷往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前三季度,民士達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業績報告——營收、凈利潤分別同比提升9.10%和10.66%,實作穩健增長。
在過去的5年裏,民士達的營收年均復合增長率更是超過25%。
回顧公司發展歷程,孫靜說,民士達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公司上下耐住寂寞、守住初心,深刻體會到了創新之路的艱難險阻,但也持續收獲創新帶來的回報。
立足先進材料這一關鍵領域,民士達創新的步伐不會停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