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IP紅利漸消,名創優品能否續寫增長神話?

2024-09-13心靈

名創優品更熱衷於授權IP,自有IP聲量不足,而授權IP更像是一次性消費,對品牌而言難有勢能的累積。

@新熵 原創

作者丨櫻木 編輯丨蕨影

狂飆的名創優品,似乎開始有些力不從心。

8月30日,名創優品公布上半年財報,在營收、開店規模、凈利潤等方面雖然繼續保持增長,但國內門店銷售額、總體的營收和利潤增長有所放緩,業務模型上除TOP TOY外沒有更多新品牌。隨後在資本市場投資人的隱憂也在不斷加深,5月以來,名創股價已累積回落近20%,依然沒有企穩跡象。

一面是不斷傳來的喜報,而另一面則是日漸加大的隱憂,名創優品究竟正在經歷什麽?似乎一切還是要從2019年開始說起。

2019年,泡泡瑪特還在狂飆之時,頂著虧損的名創優品,第一次嘗到了IP的甜頭,在後來的報道中,葉國富坦言「我們第一個漫威主題店開業,每天排隊,深圳主題店開業當天業績翻了2倍。」

在之後的兩年時間裏,葉國富聲稱幾乎沒有穿過西裝、商務裝,而是開始大量消費潮牌。「不跟著年輕人走,我們就沒有未來。」讓出身於以性價比、10元店的名創優品,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

漫威、迪士尼等IP開始出現在名創優品中,玩具、公仔甚至口罩、毛巾之中,IP形象開始全方位覆蓋名創優品,IP仿佛一把利劍,讓低復購、低價值等困擾名創優品的問題迎刃而解。在IP化以及海外戰略的加持之下,2022年名創優品完成了大振幅扭虧,利潤達到了6.38億。

同樣是2022年,以IP為商業模式的潮玩公司泡泡瑪特,卻遇到了上市以來第一次利潤滑鐵盧,疫情之下,以線下零售為主的泡泡瑪特,利潤下滑了45.85%。當人們在感嘆「盲盒經濟」不再神奇時,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卻學習名創優品走上了出海的路徑,當年7月王寧密集地考察東南亞市場,而隨後兩年間,泡泡瑪特加速出海的步伐,將2022年僅有12家的海外門店,一路擴張至今天的92家。

從後視鏡的視角來看,兩家企業無疑都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成了近幾年中消費賽道的佼佼者,但這樣的蜜月期似乎快要到了終點。

名創優品似乎是更為著急的一方,根據財報顯示,剔除新開店等不可比因素,名創優品內地門店的成交量和銷售額均出現下滑;而IP戰略強調的高毛利與高溢價,則似乎也意味著名創優品對於下沈市場的吸重力並不算大。

而在引以為傲的海外市場,名創似乎也在經歷冰火兩重天,一方面在亞洲市場高歌猛進,但另一方面,在澳洲,加拿大等區域則面臨破產、不及預期等的風險。而具體從分布來看,亞洲和北美依舊是名創優品的增長主要陣地,但增速已然開始放緩。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名創優品在海外的組織復雜度也在不斷加深,加盟、直營三種模式並列,無疑對組織執行效率帶來挑戰。

成本激增,IP戰略紅利漸消

從新聞上來看,2024年名創優品的IP戰略似乎風光無限,3月chiikawa開始在國內售賣,一時間刷爆了社交網絡,在小紅書上,圍觀者見證了年輕人對於這一IP的狂熱,拎著馬紮連夜排隊,3天的預約名額,在2分鐘內被一搶而光,為了限制人流,名創優品制定了一系列限購措施:每個顧客不光購買品種有限,購物時間還不能超過15分鐘。

根據調研數據顯示,玩具已經超越家居裝飾成了名創優品營收第一大品類,約占25%。而憑借著IP的價值,名創優品也整體提升了產品的價格,2023年,名創優品的產品價格呈現上漲趨勢——2023年下半年,名創優品平均售價為14.2元,2021年和2022年同期分別為11.8元、12.8元。據廣發證券分析師嵇文欣線下調研數據,名創優品IP產品相較白牌產品的溢價率在25%-200%之間。比如一款普通的名創優品眼罩售價15元,但與「芭比」IP聯名的產品售價達到49.9元,漲幅超30%。

但是,在狂熱的流量已經不斷漲價的趨勢下,名創優品的IP戰略似乎正在經歷一波可見增長乏力。根據財報顯示,名創優品內地線下門店的收入增加,主要是因為平均門店數量同比增長16.0%,而同店銷售為去年水平的98.3%(記者註:即同店銷售下滑1.7%)。名創優品創始人、CEO葉國富在財報會上公布的數據,上半年國內的同店銷售中,門店客單價增長0.9%,客單量下降2.5%。

擁有超級流量以及狂熱粉絲的IP產品,為何在國內卻讓名創優品經歷了銷售的下滑?

其實回顧名創優品IP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幾個明顯的特征,第一,與泡泡瑪特的自研IP不同,名創優品更熱衷於授權IP,更進一步來說,名創優品的IP銷售能否高速增長,幾乎依賴於借勢授權IP的熱度,成功案例比如2019年【復仇者聯盟4】上映,全球大熱,名創優品的IP就能夠 快速大賣,類似的案例還有2023年【芭比】在全球大熱,名創優品快速拿下授權,隨後產品也隨即大賣。

其實從消費品賽道來類比,當下的名創優品很像聯名上癮的新茶飲,透過IP開啟流量和溢價的空間。但這樣做並非一勞永逸,首先,對於名創優品來說,不斷地買斷授權IP,其本質是加強公司的供應鏈能力,而相對應卻沒有累積出真正的爆款,IP與名創的關聯度並不高。

名創的IP更像是一種一次性消費,對於品牌而言難有勢能的累積,就像今天名創的商店中無論是漫威還是芭比都已難以找尋,但對於泡泡瑪特而言,上市已經多年,Molly等IP依然是泡泡瑪特銷售主力,仍然貢獻著不菲的營收。

與此同時,IP本身作為文化符號,往往具有局限性,比如目前營收占比最高的IP「Chiikawa」的大部份銷售均在國內完成,難以復制到海外市場。更進一步來看,相關成本卻逐步增加,上半年名創優品的授權費用同比增長24.2%,與收入增幅幾乎同步。有媒體統計,名創優品為了保持高速增長,半年已花費1.83億元,而能否換來相應的營收與業績增長,現在來看仍需進一步印證。

據接近名創優品人士透露,今年下半年將繼續投入IP,拿下諸如【哈利波特】系列等重點IP。就此來推測,名創優品並未停下IP投入的腳步,但從側面來看,如果關註新消費賽道,類似【哈利波特】這樣的熱門IP,在今年已經出現在了新茶飲,服裝、手機等多項消費產品之中,同質化相當嚴重,在這種競爭格局之下,IP是否會褪去光環,當下還是未知。

全球擴張背後,商業模式的較量

進入2024年,名創優品的另一個明顯特質,則是不斷加快的擴張速度。集團的門店總數現已突破7000家大關,僅在上半年就凈增了502家門店。從開店速度上,海外與TOP TOY是擴張的重點。

在海外業務方面,上半年名創優品海外門店數達2753家,凈新增門店266家,占比接近40%,是名創優品進軍海外市場以來新增門店數最多的上半年。其中,截至目前美國市場門店已經突破200家,名創優品聲稱已成為美國線下門店數量最多的亞洲消費品牌。

名創優品集團董事會主席葉國富在業績電話會中說,上半年海外市場凈增266個門店,這也是名創出海九年以來開店最快的上半年。全年的目標是新增550家至650家。

海外門店的迅速擴張,主要歸功於其出色的業績表現。名創優品的半年報顯示,IP產品的銷售額實作了翻倍增長,其在海外總收入中的比重已接近50%。相比之下,在中國內地,IP產品的銷售同比增長了近40%,但在內地總收入中的占比仍不到30%。可以說,海外消費者更傾向於購買IP產品。

但隨著擴張速度的加快,名創優品的管理復雜度正在不斷加強。透過統計來看,在當下名創優品共有三種商業模式,以亞洲市場為主的合夥人模式、代理模式,以及在北美市場為主的直營模式。

名創優品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行銷官劉曉彬表示,「國內是基本盤,但是未來五年,海外直營市場、海外代理市場和國內市場,可能會三分天下。也就是說,海外可能會復制兩個國內名創的規模。」

名創起步於合夥人模式,旗下百大合夥人曾經是葉國富引以為豪的主力軍。在報道中,百大合夥人曾經一度擁有著超過半數的國內名創優品。根據財報,名創優品共有1070家加盟商,其中排名前50的加盟商所開設的店鋪數量占據了總店鋪數的一半。

大加盟商高效營運奠定了名創初期的高速擴張,而這一模式,在亞洲市場被成功復制的典型代表就是印尼市場,90%的本地化率以及年底預估900家門店,都彰顯了其生命力。

而在更廣泛的全球市場,代理模式是名創的主流,與加盟不同的是,代理商需要自己營運和拓展門店,名創優品則可以輕資產快速做滲透。比如,在墨西哥,名創優品就是跟當地最大的連鎖超市Grupo Sanborns合作,除了提供資金外,還透過旗下的Sears和Sanborns等多家百貨公司,提供門店以及租金的折扣。

而復雜度較高,市場水平更高的美國,直營就成了名創優品的主要策略,透過品牌店、商圈主力店,名創試圖用高維打低維,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店就是典型的代表。

目前名創優品的大多數門店是由代理商開設的。然而,直營門店的數量和收入正在顯著增長。葉國富指出,在海外新增加的門店中,直營門店數量達到了空前的105家,其中超過半數位於美國市場。根據財報,今年上半年直營門店對海外收入的貢獻占比達到了56%,已經超過了代理門店的貢獻。

三種模式並存之下,名創優品開店數量已達到7000家。而其中的博弈與競爭,則開始逐漸顯現。一個明顯的特質,便是訂貨模式,根據報道顯示,代理商從總部進貨的主要依據是「什麽貨暢銷、什麽貨利潤率高」,而子公司不僅要賣貨,還要承擔公司戰略中的一些非銷售向的任務,諸如趨勢引領,高端化嘗試,品牌宣傳等。

這就導致,子公司有時候在訂貨決策上是被動的,如果總部強硬要求子公司必須訂什麽貨,子公司便不得不訂,如果這些貨品在當地滯銷,就只能由子公司自己想辦法處理,無論是打折還是組合銷售,都會以犧牲利潤率為代價。

典型的代表就是紐約的時代廣場店,根據專家調研顯示,作為海外市場的標桿,總部會特意為美國市場專門開發產品,以此達到樹立品牌形象的目的。但美國的子公司更看重的是銷售情況,所以這些貨品反而會帶來壓力。

今年3月,有多家媒體調研名創優品旗艦店情況,其中在上海旗艦店發現,管理粗糙,缺貨、臟亂服務差是常態。根據當時的報道顯示,門店內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面對大眾點評等平台的反饋幾乎沒有任何整改。

而在更大範圍的全球市場,今年澳洲名創優品(Miniso)第二次面臨破產命運。似乎也印證著名創優品在管理與經營方式上對映出的問題。

協調7000家門店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並非易事但不同於其他創始人的收縮與守城,名創優品攻勢明顯,這似乎也意味著風險正在加劇。

押註超級店,能否逆勢突圍?

IP戰略放緩,管理規模膨脹之後,名創優品似乎也在尋找新的增量空間。

根據晚點報道,名創優品在今年推出了新業態 「24小時超級店」,內部稱其為超級店,只服務3-10公裏內消費者線上上下單、一小時送達的即時需求,目前已開出超200家。 名創優品的24小時超級店定位是前置倉,而非門店。

這是在TOP TOY之後,名創優品做出在業務上全新的嘗試,根據業內人士反饋來看,這一試探似乎仍在摸索之中,一位零售行業投資人表示,名創優品要做即時零售,「必須要破SKU,而不只是做原來門店的線上店。」 在他看來,名創優品要更理解消費者來搜什麽、需要什麽,最後賣得好的不一定是它現在做得好的東西。

根據行業格局來看,即時零售行業當前的日用百貨品類裏,有很多三無商品,質素良莠不齊,也需要更正規、更具規模的玩家入場。

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名創優品在即時零售上的優勢是其多年積累下的供應鏈能力。名創優品合作的供應商超過 1000 家,其在供應鏈上有一個「 711理念」。

但在此賽道之中,玩家已然眾多,與此同時,頗令人意外的是,名創優品似乎要重新回歸於幾年前主打性價比的定位,重新做起「苦差事」。在2024年上半年,TOP TOY的客單價為111.2元,較去年同期的124.7元有所下降。

從當下的反饋來看,似乎這樣的方向未來仍舊並不明朗,以蘇州目前的兩家超級店為例,都剛開業未滿一個月,一家累計銷售超過2000單,另一家累計銷售不足100單。

名創優品固然可以憑借著質素打出一定差異化,但相較於生鮮而言,日用品的低頻無疑會讓流量無法長時間關註,而如若用IP向日用品導流,則會面對目標客群失焦的問題,畢竟年輕人對於IP的關註,並不意味著就要對日用品產生高頻的需求。

結來看,名創優品似乎進入到了全新的攻堅期,國內IP戰略似乎已然觸碰到了新的天花板,而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海外市場,在今年似乎開始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速度和效率該如何平衡,以及多元文化下的適應癥,都是擺在葉國富面前的問題,名創優品是否還能繼續維持勇猛的勢頭,尚未可知。

探索中的名創似乎已然踏入了更激烈的競爭。如何在多方壓力下開啟全新空間,似乎並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