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小慎微、按部就班的人往往更傾向於低頻率、低振幅的波動,本質上是對未知風險的耐受水平較低。這就導致了這些人的思想和行為處於一種窄幅、緩慢、漸進式的發展模式。
當然,這種模式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發展模式,但對於外部環境的變化會表現出高度敏感。在環境總體穩定的情況下,這種思想和行為方式會非常高效,但當環境處於變化時期時,這部份人就會由於行為模式與環境的不適配,產生「失控感」。
「失控感」其實就是現實與預期的差距過大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這是一種程度描述,而不是定性判斷,每個人都會在環境的波動中感受到失控,但按部就班的人失控感更加強烈。
這種行為模式的成因往往源自性格、能力、經歷等因素。
有些人天生謹慎,做事細致周到,不具備可行性的方案不會去執行,我們常會用「踏實」來描述這種人。在多數情況下,這種天性的人是靠譜的代表,因為他們的行為基準比較固定,所以我們大致可以預期他們對待某些事務的反應和執行結果。
但若是事件超出了「踏實」的人的行為基準,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明顯的效率降低,也就是對「失控」事件的應激反應過大。
能力也是如此,有些人喜歡在自己的認知能力範圍內做事,而另一些人喜歡挑戰自己的極限和軟肋。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做人做事方式,但在能力範圍內做事的要求顯然更加嚴格,也更容易形成思維和行為的慣性,從而加劇對行為範圍的限定。
這就導致一旦事件「失控」,這部份人的應對辦法不多,因為他們更傾向於把精力放在前置環節,即降低風險和減少問題,而不是當問題發生後再想辦法解決。事件的復雜度越高,感到失控的概率越大。
另外就是個人經歷的塑造。很多人性格獨立自主,能力也強,但運氣不好,沒有遇到天時地利,導致諸事不順,被動造成了謹小慎微的行為方式。由於這種人在外部環境中獲得的負面收益過多,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驚出一身冷汗,所以更容易感受到「失控」。
失控本身並不是貶義,只是針對不同的能力和經歷所形成的風險承受程度。謹小慎微和按部就班的人由於行為基準波動振幅較窄,在長時間線上與環境的頻率適配水平較低,所以更容易感受到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