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就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做。
1、如果有時間,來得及,那就好好地完成各科作業,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2、如果時間緊,可以選擇性地做部份,重點科目需要動腦筋的,認真思考,獨立完成。有些作業只是抄寫一下,那默讀幾遍,用心記住就達到效果了,這樣反而用時少,效果好。
3、如果時間來不及,更不必胡亂填寫,為了蒙混過關,來應付一下老師交差。找老師說明原因,以後有時間再慢慢補。我想,大部份老師都講道理、明事理,絕對不會用懲罰的態度來對待學生的。
不同的年級,學生的情況不同,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和表現形式也不同。
1、小學老師往往要求嚴格,對學生說一不二,那是基於小學生還比較幼稚,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形成,需要有監護人進行有效引導和管理。老師在小學生心目中地位非常高,老師說啥學生做啥,小學生常對家長說的一句話是:我們老師說的。
2、初中老師在學生心目中還是很有威望的,初中生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初級階段,需要有知識的老師進行引導。
3、進入高中,學生發現老師很民主、平等,更多的是透過和學生講道理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因為高中生世界觀和人生觀已基本形成,要想有效對話,就需與他們進行面對面談心交流,說到心坎上才能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我想,這就是因材施教。
看到網上這樣一段有趣的分析:
春秋時期的教育壓力在老師,名師都在卷自我修養;
戰國時期的教育壓力在家庭,開始卷環境,所以有了類似「孟母三遷」的典故;
宋朝,大家回過味了,子不教,可能是父之過,壓力瞬間給到了爸爸;
明清,爸爸們卷到飛起,有了各種家書、鑒略傳世;
而現代,是全園人民一起卷。
許許多多的學生、家長、老師身不由己地卷進去了。卷的成本大了,副作用就來了,一切影響教育成果的方式就被限制,在有些家庭中、有些人眼裏,讀書就是唯一,任何家務活可以不做,任何和讀書無關的活動都不要參加,只要讀書好,就是對得起家長,對得起老師,就是好學生。其他的行為就是不務正業。
我的理解:讀書是孩子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他人生的一部份,做作業只是讀書鞏固知識的一種方式。任何事情走向極端將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不管是家長、老師,還是整個社會,一定要創造一種溫和、平等、更理性的環境,讓孩子能夠釋放天性,健康成長。
老師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是:在教育基本素養和職業規範指引下,引領學生學習學科專業知識,助力孩子心智健康成長。
家長最好的陪伴,不是監督,要讓孩子意識到你在和他一起成長,你在陪他一起變更好。
最好的教育是:老師給力,家長接力,學生努力!
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