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是什麽?
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太寬泛了,三言兩語說不清。
我看過中國式喜劇,比如周星馳系列、沈騰系列,還有各種喜劇小品等等,我也看過西式喜劇,比如漫威系列等等,雖然內容都大相徑庭,但總歸都有同一個思路:
喜劇往往用快樂做表面,但透露出的內核卻是悲劇。
這本【後危機時代美國喜劇電影類別研究】用詳實的數據以及例項,為我們勾畫出一副完整的近代美國喜劇電影的發展歷程。
【後危機時代美國喜劇電影類別研究】的作者吳瓊,對當下占據北美市場主流的四種亞類別如數家珍,關於動作犯罪喜劇、動作冒險喜劇、公路喜劇、以票房、口碑為依據,並篩選了代表性影片進行了文本細讀,將近代喜劇電影的發展歷程描寫得生動形象,又有理有據。
80年代中期,美國的喜劇類別電影迎來了一個全盛時期,沙治奧·萊昂內曾評價道:喜劇是美國人用美國生活方式之水釀造的美國神話之酒,評價如此之高,可見當時之盛況。
但巔峰往往也伴隨著衰落,資本成就著市場,市場同時也左右著資本。
當市場對某一類別的電影反響熱烈時,隨之而來的就是「無限拍續集來擠占市場」,但這樣做,又會將其他類別的電影邊緣化而無法獲得市場。
市場壟斷造成的後果就是全球電影市場的畸形發展和嚴重失衡,並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越來越多優秀的喜劇電影人和投資者迫於市場的影響而不得不將目光投向迪士尼動畫片和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系列電影,而其他類別的電影則不得不縮在一旁來爭取本就少得可憐的那一塊麪包。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喜劇帶給我們的無非就是快樂,如果還能得到一點啟發,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不過喜劇難的就在於這一點,因為喜劇往往是帶著侵犯性幽默的,比如種族、膚色、性別等等。即使喜劇人在進行創造的時候,本無意侵犯某一人群,而只是想要達到一種幽默的效果,但是同一種尺度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也有可能會挑起敵意。
喜劇其實帶有很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
有個叫楊笠的脫口秀演員曾因為一句「男人還有底線嗎?」而遭到大批男觀眾的譴責,道理也正是如此。
曾有位朋友說過這樣一句話: 現在的喜劇電影,已經不在於好不好笑了,而是在於如何能在不感到被侵犯的情況下,又做到令人發笑。
我很喜歡漫威超級英雄系列的電影,一直是逢出必看,但是近幾年卻覺得後續的續集有點「為了IP而強行炒現飯」的嫌疑,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願意再為了笑而笑,而是更願意從喜劇終結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喜劇背後透露出來的現實意義吧。
無論是迪士尼系列,還是漫威英雄系列,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英雄化,或者說,是非人化。因為故事主角,往往並不是我們普通人,而是一些神化的,或者說是有特異功能的人。
這其實給我們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仿佛普通人並不能拯救世界一樣。
隨著網絡的發展,觀眾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當神在拯救地球的時候,人只能尖叫奔跑嗎?
說到這裏,我突然明白了最近這幾年,沈騰式喜劇賣座的原因了,因為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他們沒有神力,不會拯救地球,但 他們的小人生同樣足夠精彩,充滿了得而不自知的遺憾和得之我幸的坦然。
美國電影市場只是全球市場的一個縮影,當小影片時代大行其道的當下,不知道如今的IP大電影還能繼續獨占市場多久?
END
我是@瑾瑜與我,多平台原創作者,歡迎關註點贊評論交流,感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