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經濟第一大省」明年怎麽幹?從這三句「老話」裏讀出新意

2024-12-16心靈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就在12月13日,今年國內大批次進口的首船智利車厘子運抵廣州南沙港。
這批重量超萬噸、不遠萬裏來到廣東的智利車厘子,不僅重新整理了國內海運車厘子單批次到港量之最,也正式宣告新一年度的「車厘子季」開鑼。本季將有12船車厘子在農歷春節前陸續到達國內市場,預計總量超1萬自然箱,有望實作同比翻倍增長。
可預見的「車厘子自由」,背後是廣東穩定可預期的開放 。從加開「車厘子專線」,到不斷強化「中國第一展」廣交天下客的招商實力,我們不難窺見廣東面對貿易不確定性上升,仍舊堅定以開放姿態應對的堅定態度。
「復雜性、挑戰性、嚴峻性多年未有。」這是不少中外媒體對中國當前面臨的發展形勢的描述。作為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的廣東,得風氣之先的同時,自然也率先感受壓力。站在年終歲尾的當下,站在又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舉行的關鍵節點,三句常讀常新的「老話」,或許能窺見來年「經濟第一大省」發展的新思路。
「經濟大省挑大梁」:接招之後如何化招?
早在2022年,中央就首次提出: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0.6%的廣東,當承其重。
與此同時,對於地處開放前沿的廣東而言,「挑大梁」也有更深一層含義:不僅要在全國經濟大局中當好「頂梁柱」,更意味著有逆流來時,能在逆勢中穩住陣腳,當好「中流砥柱」。
在挑起大梁過程中,外貿 所占據的分量不小。
回顧廣東這一年多來外貿的情勢,更能讀懂這條曲折向上的增長線背後來之不易——2023年前三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仍然微降0.1%,最終在全年收官之時才實作增長0.3%的逆轉。
這樣的「險勝」 ,不禁讓人擔憂:外貿大省發展是否已經見頂?
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舉行期間,廣東公布了今年前11個月外貿情況——進出口總額達8.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快於全國增速5.1個百分點。 這樣的成績似乎又打破了上述「預言」。
數據波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經濟此消彼長的周期性起伏。讀懂數據背後的根本性變化,才能真正讀懂這一輪「逆襲」之外,增長的延續讓人們對經濟形勢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心,也要有「花無百日紅」的清醒。
過去廣東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傳統路徑確實已有「見頂」之勢,撐住外貿基本盤的力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從內生動力 上看,今年前11個月,廣東民營企業 進出口5.27萬億元,增長15.8%,較廣東整體進出口增速快5.8個百分點 ,從出海搶訂單、到電子資訊類產品的源頭創新……在事關廣東外貿發展的關鍵節點中,民營企業的身影越來越堅實,這也生動地說明一個道理,任何外部沖擊和挑戰都是外因,最主要的是內在強大。
要知道,2023年前三季度,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下降9%。而今年前11個月,同期,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2.58萬億元,增長1.3%。
「關鍵變量」正是廣東堅定擴大經貿「朋友圈」的發展思路。持續利用廣交會、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向海外招才引智 ,用可預期的投資環境,穩住外資,扭轉局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加強出口多元化發展,透過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在開放中站穩腳跟,在挑戰中挑起大梁,這是廣東堅持擴大開放的來時路,也是廣東在躬身實踐中,回答何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進行時。
「縱深推進大灣區建設」:變數裏如何尋找定數?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灣區經濟——讓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已經建設5年多的粵港澳大灣區。
事實上,早在去年廣東就已經提出將「縱深推進大灣區建設」。而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的第二天,廣東又再次明確態度,將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粵港澳三地綜合優勢,攜手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牽引帶動全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來年如何發展灣區經濟的廣東回答。
粵港澳大灣區,這片5.6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匯聚了約8600萬的人口,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出超全國1/10的經濟總量,它是中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也是經濟發展質素最高、最具「含金量」的地區之一。
體量大、質素高 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特點,卻遠非灣區經濟的全部。
且看大灣區歷時四年多、剛剛完成的一項「壯舉」 。連線廣東珠海和江門的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試營運 ,作為港珠澳大橋西延線,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開通,讓大灣區的城市,珠海到江門的通行時間,從原來的1個多小時縮短至30分鐘左右。
跨海跨江通道群的「穿針引線」,讓珠江口東西兩岸的城市群串珠成鏈,搭建起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動脈」。而「軌域上的大灣區」也在頻頻提速,助力大灣區構建「1小時生活圈」——灣區經濟,已經不再僅僅只是「大灣區內經濟」,也不是「斷層式」的高增長,區域協調的頂層設計,正在灣區經濟溢位更大效益。
而在另一個層面上,灣區經濟的深意還不止於此。去年4月,「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專案正式執行。這項跨境創新讓東莞出口貨物只需要先在本地完成安檢和航空打板,就能透過水路直抵香港國際機場裝機運往全球,實作出口航空貨物「 直裝 」和進口航空貨物「 直提 」 ,效率大幅提升。
不久前,香港機管局宣布斥資約43億元人民幣,購入珠海機場35%的股權。透過這一舉措,實作香港、珠海兩地機場優勢互補 ,不僅可以為珠海機場帶來更多的客量,也能「順接」香港國際機場的廣闊航空網絡連線全球各地,達到互利共贏。
大灣區建設行至縱深,粵港澳三地對大灣區「一體化市場」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化,錨定「市場共享」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
時空距離在大幅縮短,制度層面的距離也在不斷壓縮。粵港澳帶動更多區域和領域積極「入圈」、緊密相連的同時,又「格局開啟」,變制度之異為制度之利,以「灣區之名」打造了大量突破體制機制限制的制度創新 。
將外部優勢轉化為內部活力 ,這又是灣區經濟的一大「先行」經驗。縱深推進大灣區建設,如今早已不是大灣區內部的探索,更要發揮灣區牽引作用。既發揮灣區經濟的體量,形成溢位效益,也要發揮大灣區經濟的「含金量」。將自身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可復制」推廣的經驗,讓一次次走向縱深的探索,成為新的驅動更深層次、更廣範圍發展的引擎。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從釋放的訊號裏見信心
從「新三樣」火爆海外市場,到紛至沓來的外資紮根灣區,加碼廣東新一輪發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密切互動,合力撐開了過去一年嶄新的局面。
但瞻望來年經濟形勢,不僅要在當前的「形」中預判走勢,也要透過多維度分析,解讀新政策、讀懂新訊號。
從回歸的煙火氣,看政策落地灣區的有效性。 在過去的10月份,廣東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7%,比上月加快3.0個百分點。隨著消費品「以舊換新」及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進一步顯效,消費需求加速釋放。
而從政策效應的層面看,政策的邊際效益更加明顯。 9月一攬子增量政策措施逐步落地見效,消費、金融、房地產等部份指標當月即出現邊際改善,同時,9月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比8月收窄0.5個百分點,1—10月份,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6萬億元,同比增長0.9%,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煙火氣的快速回歸,讓有效市場活力更加充盈。
從新質生產力的轉化速度,看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的「合力」。 最新數據顯示,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 連續8年全國第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 連續8年全國第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 連續8年全國第一。
而另一方面,新產業加快發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並不孤立於源頭創新之外。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 增加值同比增長11.6%,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6.9個百分點。資訊傳輸、軟件和資訊科技服務業 增加值前三季度增長8.7%,也明顯高於服務業的增速。
打破科技產品到市場最後一公裏轉化的難點、堵點,廣東透過讓多項政策同向發力,讓新質生產力在南粵加速奔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而在今年10月,廣東就正式施行【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透過立法形式守護創新,支持新產業。 不止聚焦科技創新本身,其中創新性地提出針對科研專案和科研人員的容錯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使用創新產品等等。
面對澎湃的市場需求,廣東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將實驗室裏的創新轉化為來自多個維度政策的全鏈條扶持,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在南粵大地有了具象化的呈現,從漫灌到滴灌,還將實施更大範圍,讓人期待。
穿越周期,洞見趨勢。雄關漫道,對於廣東而言,無論是轉換動能,還是迎接新的外部挑戰,都是一次挑戰自我,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從頭越」。我們在三句「老話」中讀懂廣東肩負「經濟第一大省」的重任,更要常讀常新,轉變思路,在新的變革中領悟深意和新意。
(總台記者 林莉莉 戴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