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即便安祿山死了,安史之亂這個級別的叛亂還是很可能會發生的。
根據馬氏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於均田制被破壞,土地兼並加劇。然而,土地兼並造成的應該是流民增加,最終爆發農民起義,但是安史之亂顯然並非農民起義,也沒有史料顯示安史叛軍有得到流民的大力支持。
安史之亂爆發的條件是:1. 藩鎮獨大;2. 軍隊胡化。
藩鎮獨大。在玄宗朝藩鎮的勢力不斷地擴大。盡管理論上節度使受到安撫使、觀察使等其他命官掣肘節制,但後來為了行政上的方便,事實上是節度使可以節制諸使;同時各鎮管轄範圍在天寶年間不斷擴大,甚至出現了安祿山這樣一人獨領三鎮、統轄十五萬兵馬的存在。
存在了這樣的權力結構,只要有野心家出現成為邊鎮節度使,就有可能會發生叛亂。玄宗朝沒有過限制節度使的努力,因此即便安祿山早逝,其他野心家也在排著隊。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便是此種情形的擴大化。
2. 軍隊胡化。從五胡亂華開始,河北、中原便生活著大量胡人。至隋唐時期,河北漢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粟特人等多民族雜居,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叫做「河北胡化」。
安、史二人都是粟特人。自北朝起,由於粟特人的大量進入中原、河北,本來是粟特人內部社群領袖的「薩寶」甚至成為了北朝朝廷的官方職務,至唐朝,薩寶甚至可以在長安獨立開府理事。河北胡化程度可見一斑。
由於府兵制度的破產,安史以前的唐王朝已經在實際上使用募兵制作為兵源。在藩鎮獨大的前提下,募兵制一方面造成了軍隊私兵化;另一方面,由於a. 唐王朝相信胡人「忠勇無異心」;b. 遊牧民族較之農耕民族更為出色的戰鬥力;c. 胡人擁有土地者/農耕者少,故易於招募。 唐王朝軍隊迅速胡化,在將領層面尤甚。
古代歷史中,文明程度較高的民族利用文明程度較低的蠻族作為軍事力量都沒有什麽好下場。西羅馬帝國被帝國的哥特人軍隊覆滅;南梁衰敗於侯景之手;亡明的建州女真,也是明朝用以羈縻東北及北韓的。
以上,安史之亂爆發的兩個最重要條件並不會隨著安祿山早逝而改變,故,即便安祿山死了,安史之亂這個級別的叛亂還是很可能會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