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感嘆,回避和焦慮,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完全不同。
比如「和好」,題主看來是「我愛你,我舍不得你,我不想放棄你」。
但是在回避看來是「我剛清凈一會,怎麽又來了」「頭大啊,看來還要遠一點」……
看到嗎,一旦和好,你是感覺不錯了,對方又開始覺得有壓力,開始逃避,回避,躲閃。
為什麽呢?
黃執中講過一個我覺得特別經典、特別靈性的表達轉換:
很多人眼裏的「愛」,其實等於「需要」。
「我愛你」的意思,在很多人那裏並不是「我愛你所以我會付出」,而是「我需要你,我要你對我付出,只是我會拿我的付出跟你換」。
很多人隱藏了這個「我需要你」的前提。
回避的低需求可能很多人知道,但並不理解。說白了他們就是——不太需要你。他們也希望你不要太需要他。
所以你再看看你們的和好:
我愛你=我需要你,於是你因為你超級超級愛他(也就是超級超級需要他)和好了,又開始期盼你倆可以做點什麽。
那什麽叫「你倆」呢?但凡你能自己做的事都不叫你倆對吧,實際上你是需要他對你做點什麽,比如陪伴,聊天,逛街,開導你,誇你……等。
你所說的愛,實際某種意義上,就是對他的隱形的要求。你需要他對你做點什麽,他就因為你需要,一定得做。你想他了(渴望他的陪伴),他因為你需要他的陪伴,就得感動而陪你。你覺得他說話很有意思(很能撫慰你的情緒),他因此就得感謝你於是陪你聊天……
這些話,說穿了看來是很荒唐的。那你可能要問了,正常人不都這樣互動嗎?
因為正常人都有正常的需求,你需要他的時候他剛好也需要你,同步或者能交換,但是回避偏偏低需求,所以回避覺得不公平。
回避恰恰就是隱隱感受到了這一點(因為在他們是本能反應居多,未必能看到深層邏輯),所以每次「分手」了他就好一點了,因為你不再對他提出要求;但「和好」了他又跑了,因為你又開始對他有要求……
這二類人真的不適合。
實在是要想解決辦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你調整你的角度,必須從他的角度去看待你們的分手,你們的和好。
從他的角度,這事就會變得超級容易了。
有時候很多事的改變就在一念之間。
可惜的是,一念之變,難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