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史料記載,在鴉片戰爭期間,一些中國民眾向英軍出售糧食、畜禽、淡水以圖獲利,另一些民眾為他們充當苦力,從事運輸,以求工值。不用說別的,只說在鴉片戰爭的時候,英軍的信用其實比清朝政府要好得多,最起碼人家買東西雇工人是給錢的。對於清政府來說,其實當時真要想發動老百姓,最簡單的做法是英國人給你多少錢,我出雙倍。但清政府對於老百姓的勞動力一直想的都是白嫖。關於這場戰爭,洋人是這樣記載的,當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江北上開向烏沖炮台的時候,珠江兩岸數以萬計的當地百姓沒有絲毫反應,他們平靜的觀看著朝廷軍隊與英軍的戰鬥,就好像在觀看兩個無關緊要的人爭鬥。而且當清朝官船被擊沈,清軍紛紛跳水逃生時,兩岸居民竟然發出了像看馬戲時候看到精彩處的喝彩聲,類似於看郭德綱相聲。甚至到了1900年前後,德國人侵占青島的時候,還出現了當地農民背著德國士兵從海灘涉水上岸的奇景。當然,這也不是說英國人就是什麽善男信女,可要是對比一下當時英國人跟清政府對待普通百姓的所作所為,你還真說不上。到底誰更差?比如說,1900年前後,山西出現了一場罕見的大饑荒。在這次大饑荒中,清政府的官員一直都是想著把事情掩蓋下去,反倒是太原城外的外國人在積極聯絡,賑災事宜。你可以說他們收買人心,可對於這些快餓死的人來說,外國人未必就比清朝官老爺可恨。以圓明園的淪陷為例,英法聯軍原本並沒有進軍圓明園的打算。他們唯一的目的只有進入北京去簽條約,他們之所以會突然轉向圓明園,恰恰是因為當地的中國百姓給他們指路了。僧格林沁在八裏橋之戰後,他的殘余部隊向圓明園方向撤退。但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當地的百姓直接把清軍的去向全部告訴了英法聯軍。這一情報直接讓英法聯軍的兩位統帥蒙托邦和格蘭特改變了想法,他們決定先去殲滅僧格林沁的殘部,徹底摧毀清軍的抵抗力量,再去北京城外駐紮,然後聯軍就在當地百姓的帶領之下向圓明園出發了,然後就發生了後面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一個統治了中國200多年,對百姓敲骨吸髓的壓榨,大量使用焦土戰術的政權,百姓恨清廷遠勝於英法聯軍,結果當地百姓站到了英法聯軍那一邊,給聯軍帶路了。最終,英法聯軍和當地百姓一起淪陷了這座搜刮民脂民膏建立的清朝皇帝的私人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