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記者肖世堯)2024年最後一天,一份由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和中國足協聯合印發的2025年全國青少年足球競賽行事曆正式上線。
在足球已開發國家,釋出青少年賽歷早已司空見慣。但對於中國足球,這是首次由三方聯合釋出全國青少年足球賽歷。第一次,男子U13至U18共6個年齡段和女子U14至U18共5個年齡段、體育和教育系統下的各項全國比賽,裝進了同一份賽歷。
一份小小的賽歷,背後究竟有何價值?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還需要時間去檢驗。但記者在采訪青訓的過程中,確實見過太多因缺少統一明確的賽歷而產生的怨言、矛盾和難題。
中國青少年足球苦賽歷問題久矣!
在天津市足協青訓基地,天津市足協青訓中心青少年球員進行對抗訓練(2024年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缺少賽歷,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球員的訓練和提高。不久前,南方某中超俱樂部總經理還在和記者抱怨,高質素比賽是青少年球員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球隊需要根據比賽安排來制訂訓練計劃,然後透過比賽反饋再去針對性提高,但國內青少年賽事安排往往都很倉促,有不少都是臨開賽才通知隊伍比賽時間和地點。
「我們的梯隊要麽就是幾個月沒有正式比賽,訓練成果得不到比賽檢驗;要麽就是突然通知下個月去參加賽會制集中比賽,教練都來不及準備。然後比賽也是10天踢5場,場次過於密集根本無法保證質素。」該中超俱樂部總經理說,「我去英國考察,英國青少年球員每周一場比賽,每年能參加50場以上高質素比賽。我們的球員可能只有10多場,差距就是這樣來的。」
2024年1月16日,小球員們在廣西梧州體育訓練基地開展冬訓。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缺少賽歷,也是引發體教矛盾的重要導火索。有業內人士在2019年做過統計,每年體育、教育系統不同單位舉辦的全國性青少年足球賽事、活動超過20項。大家各自埋頭辦賽,而青少年比賽又大多安排在寒暑假和國慶長假,辦賽時間重合時有發生。
與此同時,各地足協、俱樂部等組建的精英梯隊大都采用與學校共建的模式,以解決學生學籍問題。當賽事撞車,這些精英球員到底是代表足協、俱樂部參加體育系統賽事,還是代表學校參加校園足球比賽?這涉及各單位的核心利益,總是爭論不休,有些甚至演化到了「搶孩子」的地步。記者采訪時發現,各地的體教矛盾往往都與辦賽有關。
缺少賽歷,還會掣肘地方對青少年足球的投入。2022年,首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舉行,旨在以競賽杠桿推動青少年足球發展。根據競賽方案,U13和U15年齡段要先在各省區市舉行預選賽,最終選拔出參加全國總決賽的球隊。然而據記者了解,賽事初期各地舉辦預選賽的情況並不理想。2023年初,西部某自治區的一名青少年足球教練介紹,自治區預選賽從收到通知報名到參加比賽,只有三天的時間。由於時間太過倉促,很多隊伍沒能報上名。
2022年8月17日,山東泰山U15隊球員呂浩斌(左二)在比賽中帶球進攻。當日,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的第一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男子初中年齡段U15組)全國總決賽八強賽中,山東泰山U15隊以3比1戰勝重慶鳳中U15隊。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某直轄市足協負責青訓的副秘書長告訴記者:「根據財務制度,我們每年向體育局申請預算,都是要前一年年底前完成。我們也不完全清楚明年有哪些比賽,有些就沒辦法做進預算。臨到頭了再來辦,經費又總是麻煩事。」
「我們特別需要每年年初出台全國賽歷,一方面可避免賽期撞車,由各地根據賽歷安排預選賽並調整其他賽事時間;另一方面,可固定各年齡段賽期並形成傳統,增加比賽的關註度。」該副秘書長說。然而受限於部門壁壘等種種原因,這份早該問世的賽歷卻遲遲難產。
千呼萬喚之中,中國足球終於有了統一明確的全國青少年賽歷。
解決從0到1最棘手的這一步,使得建立長期、穩定的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成為可能。雖然這還不足以根治中國足球青訓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但已經能夠平息很多怨言、解決許多難題。
足球發展的規律就擺在那裏,只要紮紮實實按照規律辦事,我們也能逐步建立起「周賽制度」,讓中國的小球員一年踢上50場高水平比賽;我們也能逐步健全青少年足球的上升通道,解決家長們的後顧之憂;我們也能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體教融合模式,讓足球發展形成合力……當一枚又一枚小石子投入水中,終有一天,湖面上會泛起層層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