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的。
咨詢師有很多種。
但無論哪一個學派,咨詢師素養中真誠、貼近訪客內心體驗都需要發自內心的真實和關心。咨詢師的關心不僅僅是心理姿態,更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關鍵體現在「傾聽」上。
咨詢師的傾聽是需要全方位的去體會。
訪客到底是在表達什麽,訪客為和此時表達,訪客需要咨詢師做什麽。聽訪客表達的內容、情感、狀態、情緒、模式、象征/隱喻。傾聽的能力直接決定咨詢師是否能和訪客同頻。
所以咨詢師往往說話比較慢和少一些,因為要仔細用心聽。
咨詢師眼中,訪客是一個陌生的朋友,遠道而來,一起探索心事走上一段共同領悟的旅程;訪客也是需要幫助的人,咨詢師希望能夠為止援手,從痛苦的幽谷中走出;訪客也是自我的掌控者,為自己負責的人。在我眼裏,訪客是咨詢師的老師,大部份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暗含在訪客無意的表達中,咨詢師是用心傾聽、收集解決問題的良方。
越是看似無序而不經過修飾的語言,越是流動而飽滿,這樣的咨詢過程,咨詢師會更好的幫助到訪客。這需要安全和信任。訪客會有過往的糟糕記憶移情到咨訪關系中,比如,會質疑咨詢師是否會關心來訪者、是否只是為了賺錢、是否會修飾和合理化。這些質疑必然要經歷真實的互動,而確認和消除,才能建立真正的工作聯盟。
咨詢師越是尊重訪客,越會獲得訪客的尊重。在探索心靈的路上,每一個前行者都是值得欽佩的,咨詢師如此,訪客更是如此。有過一定經驗的咨詢師都知道,真正嚴重的行為障礙/精神病問題訪客是極少走進咨詢室的,真正走進咨詢室願意透過咨詢探索領悟提升自己的人,大部份都是有悟性的人。咨詢師的工作素養,工作姿態和「心理治療師」是很不同的。
咨詢師更需要個人修養、人文溫度、關系上的穩定;治療師則更需要邊界清晰、權威感;咨詢師需要建立關系聯盟的能力;治療師需要「解決問題」的能力。
兩者從本質上都提供了心理問題的緩解,但出發點、過程和最終目的往往非常不同。
咨詢師關心他人不是帶有自我情結的卷入、也並非日常生活中的「關心」,咨詢師的關心需要自身的穩定,創傷情景浮現時需要具備力量、給與支持。需要中立,咨詢師不會因為關心認同訪客的模式,陷入強迫性重復。面對很多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咨詢師確實也只能「看到」,承認自己的無力和遺憾,畢竟咨詢師專長的工作領域主要是「心理議題」。
新手咨詢師可能會用頭腦知識去建構訪客、陷入知識教條主義、或因個人自戀而存在誇大或貶低,但最終咨詢師追求的依然是發自內心的關心來訪者。當咨詢師個人成長了,關心的語言和姿態也不同。需要留意的是,咨詢師在理論學術上的個案概念化和臨床實際咨詢是差異很大的。
前者更註重以學派解釋學為中心,後者需要要訪客為中心。
2023.1.7 隨筆、心理咨詢師經驗分享、咨詢師會發自內心關心來訪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