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宋朝和明朝哪個賦稅更重?

2021-05-17財經

沒有數據拿不出確切的答案,但是不妨礙我們分析下兩朝賦稅。

宋朝稅收政策始於蕃鎮對地方的征稅,是一種為軍事鬥爭配套的征稅體系,從宋的行政區劃裏有路可知,財稅糧草依靠各路轉運。中央管理財政的不是戶部,而是把戶部、鹽鐵司、度支司合並單設三司史,等於宰相手裏沒有財權,這也是為了抓住財權,服務軍隊的。收個路財匯聚京師,再分錢糧於各軍,中央統管統籌,結果靖康一變,國家立馬癱瘓,完顏構茍在南方力避北伐估計也跟在南方另起竈爐重建財政的困難有關。

宋朝承襲五代蕃鎮舊制,窮天下養百萬無用之兵。但拋開戰鬥力不談,只說宋朝這種高稅收投入高消費,進一步拉動了內需市場,反而搞活了市場,促進了繁榮,算是一種積極的財政政策吧,到北宋中後期在巨大的財政壓力下,是開源還是節流,改革還是保守,朝野爭論不休直致亡國這是後話。

如果說宋朝是歷代最積極的財稅政策的話,明朝一定是最保守的財稅政策。明朝的稅收政策沒有承襲,蒙古皇帝使用西方的包稅制,使得朱元璋不得不從新設計一套稅收體系,農民出身的朱八八整出了一個及其保守的財政政策。宋收天下財富於京師再散養兵官,明朝則是各地稅收定向分配到各個用錢地方,不交中央,戶部只記賬不管錢,有一知縣抱怨,一年不過百兩賦稅卻要分別轉運到二十幾個用錢單位,明朝賦稅極低卻讓百姓自己負擔轉運成本,比如讓四川百姓把上交的糧食自己運到遼東前線,賦稅低卻民間壓力極大,這還不算中間商賺差價,以至於億民大國卻被遼東的財政缺口拖垮。

總的來說,宋朝稅重,但兵官的消費也拉動了一批商業經濟,類似我們現在的投資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內迴圈的感覺,到王安石變法時,就能明顯看出現代經濟的影子,但超越時代的政策註定不得好死。

明朝稅收理論上很少,但實際上民間負擔很重,而且小農經濟下的財政政策極端排斥商業發展(其實適度提高稅收,用一部份稅收將稅收轉運工作外包給企業,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甚至民眾心態都日趨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