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統計數據對普通人真的沒有什麽借鑒意義。
真實的失業情況可能比官方統計出來的數據還要嚴峻。
我去網上查了一下,靈活就業人員有沒有算在失業人群裏面,網上的解釋是這樣的:
![](https://img.jasve.com/2024-6/a5b99636029abd84f3d8b913e15c1baa.webp)
很多人離職,包括被裁員的狀態下,短時間內找不到工作,都會選擇類似於跑滴滴,送外賣這些能過渡賺錢的工作,有些可能持續幾個月,有些可能持續兩三年。
但是按照網上的解釋,這部份人群是不被統計進失業人群的。
然後我還在網上看到這個圖:
![](https://img.jasve.com/2024-6/4ab2ca6d4e401ce107ad732992f2a41a.webp)
我原先以為需要繳交固定社保的人員,才會被統計進就業人群。
但是按照統計局的說法,只要一周內工作超過1小時,就屬於就業。
我猜想,可能是以個人身份證名義登記在平台上,有獲取合法收入的個人,都可以被統計進就業人群。
換句話說,假設我現在主動離職了,沒收入的情況下,來知乎寫回答賺鹽粒,因為現在平台都是實名制的,所以,哪怕我在知乎上只賺到幾百鹽粒的收入,這也被算進去。
或者你每周就去外面幹一小時的兼職,然後其他時間都在家睡覺,這種情況下也不會被算入失業人群。
那我覺得這個失業率的統計數據還是偏高了,應該無限接近於零才對。
而且如果我是主動離職,我領不到失業金,社保不滿一年也領不了,所以不算失業,社保中途斷交也不算失業,也就是我們主動離職的。
所以說,咱們普通人想要了解當下的就業形勢,還是應該多從身邊的人去觀察。
是究竟一直想找工作,一直在面試然後找不到,還是壓根沒打算找工作就在休息,還是有更好的賺錢渠道,比如自媒體平台上進行創作可以增加收入,這些都是檢視是否就業困難更為實際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