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2023 全年本地生產總值 1260582 億元,比上年增長 5.2%,如何解讀這一數據?

2024-01-17財經

基本符合國內外各個機構的預期,也基本符合數學上的基數影響,也基本符合經濟三駕馬車的表現:

1)基本符合國內外機構的預期

年初幾個比較值得參考的數據:中國制定的增長預期是5.0%,IMF2023年1月對中國的經濟預期是5.2%,當然中間有過幾次調整,比如11月又把預期提高到5.4%,再比如世界銀行的預期,今年也上調了幾次,也基本都在5.0%以上,一度上調到5.6%。

2)基本符合數學上的基數影響

數學上又兩個因素,一個是2022年的 基數低 ,經濟增長只有3%,疊加防疫政策的放開,很多經濟活動回歸正規,諸多利好加持下,有碰上3%的低基數,雖然我們很多人非常擅長清空和替換自己的記憶,2022年什麽情況也不應該這麽快就徹底忘掉吧。

第二個數學因素是通脹修正,2023年本地生產總值是1260582億,2022年的本地生產總值是1210207億,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名義增長率, 補充: 1210207是去年1月釋出的數據,後來有修正,降低到120.46,名義GDP增速(1260582-1204700)/1204700= 4.64% ,按不變價格則可以到 5.2%, 這你拿豬肉怎麽都解釋不了,因為豬肉在cpi裏面高權重,在GDP統計和價格修正裏面貢獻微乎其微。

3)基本符合三駕馬車

先看出口,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17568億元,雖然只比上年增長0.2%,其中出口237726億元,增長0.6%,看起來不高,但畢竟是在全球需求收縮的情況下完成的,且過去幾年都是高增長,還有價格修正,與很多機構年初預期的拖累GDP較多來看,還是很好了,不降就已經很不錯了,至少2023年出口是穩住了,沒有拖累經濟增長太多。

第二個看消費,2023年釋放了大量擠壓的三產需求,所以大家能看到只有三產超過了經濟增長的平均值,第三產業增加值688238億元,三產又是GDP的最大占比,增長5.8%,成為今年GDP增量超過5%的最大助力,畢竟一產和二產都沒過5%,當然很大原因還是基數問題,過去三年三產壓制壓力還,基數小,更多是防疫政策放開以後得恢復。

第三看投資,我們經濟體還是以投資驅動為主要調控方向的,當然就少不了貨幣政策的發力,廣義貨幣(M2)余額292.27萬億元,同比增長9.7%,而貨幣投放的參考錨就是名義GDP增速,如果算的沒錯的話,名義GDP只有4.64%,相比於高基數高增速的M2投放,後者肯定是高的,M2增量高達25.84萬億,而名義GDP增量約為5.588萬億,大概4.6塊錢貨幣投放增量帶動1塊錢的GDP增量,從信貸投放角度也能理解,2023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5.59萬億元,比上年多3.41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22.22萬億元,同比多增1.18萬億元, 政府債券凈融資9.6萬億元,同比多2.48萬億元。 主要貢獻都是政府杠桿,今年是一個政府加杠桿的繼續加速過程,預計今年的宏觀杠桿率保守也在290%。

總結起來,今年的增長基本符合各方的預期,有數學層面的低基數影響,也有通脹修正的影響,實體經濟層面,出口企穩略有增加,並沒有拖累經濟增長太多,防疫政策轉向下,三產恢復迅速,投資則比較依賴信貸的投放,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寬松的財政政策發力顯著,當然不能只談收益,而忽略成本,成本自然是宏觀杠桿率的進一步提升,畢竟4.6塊錢的增量貨幣投放帶來1快錢的GDP增長,寬松貨幣政策的刺激效果已經很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