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經濟增長的核心在於消費,到了給普通人發錢刺激經濟的時候了

2022-07-18財經

二季度的增長數據只有0.4%,上半年的增長速度是2.5%,的確不理想,壓力都在下半年,目前尚處於經濟恢復的早期,也稱為爬坑期,這個階段,信心堪比黃金!

尤其是在疫情,俄烏危機,中美摩擦等因素疊加下,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熄火了兩架,只有出口還能拉動。

因為國內消費拉胯,民間投資動力不足,主要靠基建發力。下半年經濟增長要有所突破,還得從提振消費著手。

影響消費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疫情,一個是房地產。

疫情影響了經濟增長,房地產透支了居民財富。

經濟增長就是追求GDP增長,就是不斷做大蛋糕並進行分配,底層民眾手裏分得的蛋糕不斷變大,消費就會正向迴圈。

疫情之下,產業鏈被打斷,物流受阻,經濟執行受到嚴重抑制。大家沒法出門消費,一個人少花的100塊錢,就是另一個人少掙的100塊錢,貨幣流轉速度變慢大家就會更加削減開支,然後是更多人收入下降,惡性迴圈下去,消費更加不足。

國內房地產行業的玩法,說白了就是地方上利用房地產行業這個平台,把社會上老百姓過去幾十年的積蓄和未來幾十年的財富募集至一處,然後進行重新分配。

參與分配的三方屬於既得利益群體,指的是地方政府,銀行系統和開發商。

在中國商品房預售制度下,地方政府拿走房價的絕大部份,銀行則是以高於其他國家很多的利息賺取大量利潤,而開發商則依靠各種債和房價不斷走高的市場預期賺錢,這三方形成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鐵三角。

假設一套房子價值100萬,業主共需支付30萬首付+貸款70萬+利息65萬(利息幾乎翻倍)。政府透過地價、稅費等拿走70萬,銀行躺賺利息65萬,地產商拿30萬,然後花15萬不到的錢去蓋房子,還有利潤15萬。

令人唏噓的是,開發商拿著老百姓的錢好好蓋房子也行啊,但貪婪驅使他們直接拿著30萬去買地抵押套現,再買地再套現去了。那有人就好奇了,蓋房子不花錢嗎?怎麽可能30萬都拿走?蓋房子還真是不花錢,各種材料和人工費都是建築方墊付的,到了支付節點開發商也不給建築商付錢,而是用商票的形式兌付,恒大暴雷後建築商的各種商票都成了空頭支票。

在中國商品房預售制下,最虧的還是購房者,除了出錢啥責任也沒有,最後卻是承擔房子爛尾損失的那一方。開發商擺爛搞的房子爛尾之後不影響他們當富豪,只有弱勢的業主一方花了大錢卻成了倒黴蛋。

過去幾年大家瘋狂買房的時候,財富自底層民眾流向這個鐵三角,債務則從銀行系統透過房企向民眾傳遞。到了現階段,底層民眾財富被瓜分完的同時也背負了巨大的債務。

正是這些債務,擠壓了消費,造成了國內消費不振,經濟增長受限,這是房地產行業過度透支居民財富的反噬。不僅如此,爛尾樓的出現又進一步打擊了現有需求的購房信心,使得很多剛需望而卻步。

在過去幾十年,房地產的這種分配方式也有過各種好處,比如說地方政府透過房企平台募集的土地稅收,主要用於城市基礎建設和產業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國內實業產業鏈的發展壯大。

同時,地產行業還帶動了上下遊數千個行業的發展,包括能源,鋼鐵,耐材,電力,冶金,水利,交通,家電,社會服務等,這些都創造了巨大的投資和就業,帶動了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不斷反饋到老百姓的收入增長上,最終帶動消費上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

但隨著房地產行業的持續做大,資產收益開始大於勞動收益,房產投資開始從實體制造業內吸血,人才和資金脫實就虛,開始流向房地產。投機收益開始壓過投資收益,炒房現象也占據了很多資金,建廠搞生產辛苦10年,不如炒房一夜暴富,地產行業的高速發展開始擠壓實體經濟的發展。

還有一項,那就是稅收征取一直大於公共福利返還,土地財稅中一部份利用率不高,投資回報收益率很低,還有一些投資出口貿易換取外匯,後又拿去購買國外原材料,技術,能源等繼續擴大生產,僅有少部份又以養老金,社會保障金,或其他福利補貼,或薪金的形式回到居民口袋中。

最終導致社會財富結構愈發失衡:

一是資金由實體向地產金融流動,在中國尚未實作全面工業化的時候,近幾年制造業占比開始下降。由於制造業利潤薄,融資困難,不僅在產業研發升級上受限,工人就業收入也一直提不上去,沒有收入增長就沒有消費提升。

二是財富由下向上流動,負債由上向下流動,占據大多數的底層民眾有消費意願卻沒有消費信心或消費力,上層有消費力卻體量小,無法形成高效的貨幣和商品流動,最終造成消費需求坍塌。

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執行就是財富被不斷分配的過程,即使沒有房地產行業,財富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貧富分化現象依然會出現。只不過,現有的房地產模式加快了貧富分化的行程,已經到了嚴重透支消費力,阻礙經濟增長的階段。

說道這裏,就會有人不解了,既然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模式不斷地在加劇貧富分化,透支居民消費力,我們國家為啥還要各種托舉穩住它呢?直接刺破泡沫看煙花不好麽?房價降下來大家買房便宜了,不就不會嚴重透支了麽!

假設A貸款買了一套準備自住的房子,紙面財富對他而言確實意義大不,房價降了對他影響不大,但是銀行債務卻是實打實的,即使100萬的房子跌到50萬了,貸款的70萬卻一分不少,A頂多是心裏憋屈,早買幾年賠了幾十萬,但這市場波動誰也沒辦法。

但是一些擁有多套房貸的很可能直接斷貸了,這就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了。另外,房地產行業牽扯上下遊產業太多,這又和居民就業扯在一起了,地產煙花一崩,崩的是數萬行業數千萬人的就業收入,這樣一來,消費更乏力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對於美國、日本等地房價泡沫被刺破,我們看到的是房價下跌,大面積償貸能力弱的業主斷供賠房,銀行跟著一起資不抵債破產。但是對於中國而言,房價下跌,泡沫破裂則是會出現一地的爛尾房。

我們來對比一下我們國內的房地產債務危機,和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區別大家就清楚了。

我們國內的房地產行業風險並非來自於購房者的大面積斷貸,這和08年美國次貸危機是完全不同的。美國次貸危機主要是購房者沒有償貸能力而引發的連鎖風險,主要原因是美國銀行過於貪婪,連那些償債能力弱的人群利息也要掙到手裏,瘋狂的往市場上灌水,對於一套房子重復發放貸款,並把這些次級貸款包裝成金融衍生品滿世界出售,才使得美國次貸膿瘡擴散的哪兒都是。

這裏的責任方主要是銀行,當然也有業主,明明償貸能力弱,看著房價上漲也非得進去湊熱鬧。所以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業主破產,銀行倒閉,各自的責任各自擔,沒啥可說的。

但中國的樓市並無大規模無力償貸或惡意斷貸的問題,事實上,中國的個人房貸都是銀行的優質資產,貸出去就是翻倍穩賺的那種,大家看下爛尾之後業主仍在還貸的例子就明白了。我們樓市的核心風險是地產商擺爛,因為他們到處是債,無力支付施工方造成大面積停工,但這種事實性違約竟然對開發商,地方政府,還有金融系統沒有任何懲罰,所有風險業主擔。

我們知道,任何地方買房邏輯都是追漲不追跌的,跟股票邏輯是差不多的。當地產泡沫破裂,房價跳水之後,各處都在甩賣房產,新需求更不敢進場,開發商會集體暴雷,集體躺平。

到時候的真實局面不是上面例子說的A在自己房子裏抱怨買早了,而是爛尾樓滿地,業主A連個房子都沒收到,身上卻還掛著個70萬貸款,更是欲哭無淚。所有的災難是無數個無辜家庭承擔,房企老板們都各個還是大富豪,開發的專案爛尾和他們個人資產無關。銀行呢?也不怎麽擔心,因為現有法律可是業主斷供違法!

對比清楚了吧,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金融災難,咱們國內的優質個人住房貸款和美國那些垃圾次貸完全不一樣,我們的房價暴雷完全是對國內無辜購房者的極大傷害,是開發商的集體撂挑子,業主幾乎承擔了絕大部份的損失。

美國是「次貸危機」,我們是「優貸填坑」,坑的都是國內的消費主體,那是我們的核心勞動人群,無數個家庭的頂梁柱。

所以,我們一定要穩住房地產經濟,只有穩住地產行業,才能保住基礎民生,消費信心就不至於被爛尾風險擊垮,我們的經濟基本面才不會出現大問題,社會秩序才能健康穩定。

現在網絡輿論一直在呼籲取消預售制,或者說逐步加強監管,但那都是為了未來不再出現爛尾樓,現階段的爛尾問題如何解決才是關鍵。

恒大等各大開發商全國樓盤遍地開花,涉及面極大,爛尾問題不解決,購房者財富打水漂不說,新的需求也不敢輕易下場,這是房地產問題的核心堵點。

我們重新回到解決消費力問題上面,先是控制好疫情,再者穩定住房地產經濟,最後則是做好社會財富分配。

前兩個都是為了繼續做大蛋糕,最後一個是分好蛋糕。因為蛋糕做出來了,卻沒有分到底層民眾手裏,消費照樣提振不起來。如果蛋糕做的小,也就是GDP沒什麽增長,但是分配的好了,底層民眾拿得多,消費力照樣可以恢復。

當經濟處於上行期,意味著不斷有新蛋糕做出來,然後被分配到不同階級手裏。只要經濟正增長,即使分配不均,也是有增量蛋糕的,底層民眾的蛋糕也在不斷壯大,消費力就有保障。

但是現階段經濟明顯的增長乏力,且這幾年資本收益遠大於勞動收益,使得社會財富分配不公持續加劇,前些年國內GDP增長1個點,不同階層是三七分成,頂層七,底層三。隨著資產資本收益的持續加大,不同群體間開始二八分成,到了現階段開始一九分了,這也是為啥這幾年GDP增長也不少,但我們的收入增加越來越慢的原因。

既然是分配越來越不均衡,那麽即使在國家基建發力和出口拉動的情況下,經濟增長不錯,底層民眾也會分配的資源較少,消費照樣起不來。

所以,與其把力氣用到基建投資和出口促進,進而拉動經濟增長上,不如直接點,進行社會財富二次分配,直接補貼拉動消費,因為追求經濟增長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大家分好蛋糕麽,現在的情況很清晰,那就是蛋糕不好做大了,直接存量分配最高效,分配的夠合理,又會反向刺激經濟,重新做大蛋糕。

而我們的財富分配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三種:

一是稅改。實施稅改一般有兩個合適時間點,一個是經濟繁榮期,蛋糕在持續做大,這個時候調節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財富分配受到的社會阻力相對較小。另一個是秩序崩盤的前夕,稅改用以革新續命,會有很大的民意基礎支持,輿論勢力推動。很明顯的,我們現階段屬於經濟維穩期,在向產業升級尋找突破口,有稅改的需求,但並非改革良機。

二是做大國央企的市場占有率,以「富國」的形式掠取一些「民間資本」轉移支付給中下層群體,保障基礎民眾的生活水平。

現在國家隊下場主導發展的勢頭很清晰,對市場上一些未啟用的優質資源的收並購等都是為了擴大國央企的地盤和收益。擴大收入的同時各種財政補貼支出持續加大,比如說前一段汽車購置稅減免等,中小企業減稅降費的精準滴灌,個稅返還,花式消費券等。

除此之外,我們還放松了對互聯網巨頭資本的遏制,引導他們參與到啟用民間消費的回饋補貼等中間去,比如說支付寶派紅包,引導小額消費等。

三是國家繼續加大債務杠桿,發行特別國債,以國家提高杠桿的形式替代居民杠桿。

其實第三種方式都是給國家財政開源,對於中低層民眾其實可以考慮以每月千元消費補貼的形式引導消費了,基層民眾的收入大部份都用於剛性支出了,直接補貼對消費促進效果可以說是立桿見影的。

還有就是提高用工最低薪金,加大糧食補貼等,針對農民群體,失業群體,還有未達到交稅標準的群體進行定向補貼,對收入不錯的繼續返還個稅,這種中下層群體的生活壓力就會緩解很多。

關於政府加杠桿替代居民杠桿這個導向我之前有文章專門寫過,過去咱們的高速發展,大拆大建雖然都是地方財政支出,但是這個財政支出是以土地稅的形式,透過房地產平台吸收了居民財富和負債來實作的,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都是居民債務撐起來的。現在居民債務已經高達62%,到了政府加杠桿轉移居民杠桿的時候了。詳情可以點選:居民高負債的解決方向是啥?

暫時分享到這裏吧,感謝閱讀,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觀眾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