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為什麽明初遠征蒙古財政系統沒崩潰,明末守個遼東就說軍費不夠了?

2021-04-23財經

明朝財務系統是個非常奇葩的系統,了解了之後的感受是:他居然能撐這麽久,真挺不容易的。這套玩意兒給朱棣這種「看著系統建立」的人,至少是可以正常執行的;給崇禎帝這種,把自己賣了還在那美呢。這裏需要詳細的描述下,了解之後的感受是這東西撐了小三百年,真是老天給面子。

明朝初年有一個「空印案」,大致就是各地來的大臣拿著蓋官印的白紙賬本進京,在匯報前臨時填數碼,據說是為了節省「往來舟楫」的時間和開銷,朱元璋發現後大怒,據說殺了個人頭滾滾。明史的說法是斬了一個,劍橋中國史的說法是殺了幾百,吳晗的說法是「空印案與郭恒案連坐被殺達七、八萬人」,此事牽連巨大則是肯定的。

這事放哪個時代性質都夠惡劣的,可為什麽在明朝會因為這事殺這麽多人呢,而且牽連如此之大?因為明朝的財務系統的奇葩執行方式。明朝的其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財務部門,甚至沒有一個統一的轉運系統。我們比較常見的執行方式是這樣的,稅收上來,然後根據需要在再發下去,有專門的的一套系統專職管這個。而明朝的財政分流是從縣一級就開始了。

大致情況是這樣的,某縣收得所有稅賦折合白銀2000兩,然後由該縣進行分派。縣裏的辦公費XX兩,留用;衛所的協餉XX兩,送衛所;驛站維護費,XX兩,留用;急遞鋪維護費XX兩,留用;修河堤XX兩,送河槽總督衙門;藩王俸祿XX兩,送王府;軍費攤牌XX兩,送……這麽一通折騰下來,這個縣的稅賦沒出縣就已經只剩800兩了。然後這800兩還不是都送戶部,而是要送戶部、承運庫、內庫、太仆寺、工部、禮部、太常寺……一堆衙門。戶部太倉庫只收到大概400兩。 @寧南左侯 的一個回答裏對此有專門的論述。

這麽玩的財務系統裏,發現有官員帶白紙賬本現場改數碼,可以想象一下朱元璋的怒氣了。

上面這個其實已經是簡化了的,都給換算成白銀了。明代收的稅並不全是白銀,實際上是糧食XX石、銀XX兩、錢XX貫、布XX匹、絲綢XX匹、鹽XX石……這樣零七八碎的,具體某個縣收的稅,真的什麽都有可能。送的時候也是零七八碎的,某地送點糧食,某地送銀子的。

別看我們今天老是說「戶部類似於今天的財政部」,真要按這標準,明朝的戶部可以說是不管事的。明朝的戶部其實不管今天財政部那些核心工作。明朝的戶部一般有一位戶部尚書,兩位戶部侍郎,下面是十三清吏司,實際工作是戶部尚書帶著十三清吏司幹,兩個戶部侍郎基本不搭理戶部的事情。

按今天的標準,戶部這三位都未必能算一個部門的。

戶部尚書的工作主要是充當皇帝本人的私人財務顧問,另一個任務是帶著屬下的十三清吏司把賬算明白了,十三個清吏司對應明朝的十三個行省,到了1575年(萬歷三年),又給這些清吏司塞了一些別的工作,比如漕運、漕倉塞給了雲南司,禦馬、象房及二十四馬戶芻料塞給了廣西司,這種安排非常隨意,這麽安排的原因是這幾個司負責的活相對較少,能承擔額外的工作。這應該是今天統計局之類部門的差事。

一個戶部侍郎一開始只管全國的糧儲,在1442年(正統七年,明英宗朱祁鎮)增加了專用於儲銀的戶部太倉庫。這個戶部侍郎就管這兩件事,此人有單獨的公署並直接對皇帝負責,他的工作也是直接向皇帝匯報的。有些時候這位戶部侍郎會被提升為另外的「戶部尚書」,也就是說這位戶部侍郎被提拔為戶部尚書時,明朝有可能同時出現兩位戶部尚書。按今天的標準,這位幹的活是「糧食局」的活。

另一個戶部侍郎則更幹脆,此人的工作通常是外派,比如作為管理運河的特使,或者去遼東管理軍事補給,平時這人都未必在北京。這位對位到今天就要看他被派去幹什麽了,比如去遼東管理軍事補給的時候可以算他在「總後勤部」之類的地方。

那明朝的財政部長是哪位?其實不難看出來,就是皇帝本人。這套玩意兒交給崇禎帝,我的感受是這位估計都搞不清楚明朝的財政是怎麽運轉的。

崇禎帝裁撤驛站,說起來好像省錢了,其實這錢從來就沒到過中央,一直是縣裏收了,縣裏自己用。裁撤了驛站,省了驛站維護費不假。可問題是收錢的時候收的是「賦稅」,又不是「驛站維護費」。極可能發生錢還是照收,驛站倒是裁了。中央開銷並不會因為裁撤驛站而有變化,民眾的稅負也不會因此而減輕,除了制造一批失業的驛卒之外沒多少收益。這幫失業驛卒裏走出來一個叫李自成的人,成了明朝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