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發展壯大縣城經濟?

2020-12-14財經

一、確認時代背景不僅是經濟下行也有體制痼疾

我們面臨的是漫長的經濟下行期。或許有人從周期來看,認為這是一個收縮期、減量期;或許有人從趨勢來看,認為這是內部問題潰敗的必然結局。但是這兩種認知都共同認為現在的問題表面上是經濟的,實質上也有行政體制的,比如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很多人關心小城市,尤其是縣城該如何發展。因為大家看到了它們都逐漸失去了經濟動力,債務一堆,但是沒有賺錢的能力。所以,縣城經濟該怎麽辦呢?經濟下行帶來的治理問題又該怎麽辦?

二、確認問題性質是政府轉型而不是經濟不行

要解答這個問題,不能只關註經濟。當經濟引擎慢下來時,如同大雪融化,我們會看到地面的垃圾露出來,所以不是「怎麽讓雪落更多」的問題,更是原來的垃圾(歷史堆積的問題)要怎麽處理。即使是單純財務方面,就需要考慮:1、公共服務的攤子要有多大?2、政府負債可以有多少,該如何處理?3、財政收入怎麽支出?4、稅收和非稅收入該多大?

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5、行政體系該如何努力,並給與政府、公務員系統新的績效考核指標?

所以,縣城在經濟下行期該怎麽努力?這個問題的性質不是單純經濟。這是一個經濟下行期,地方政府整體轉型的問題。我認為方向是:向小政府轉向。

三、明確政府的發展目標是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而不是經濟增長

到了這個階段,我認為經濟指標不應該是社會和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標,社會指標才是首要的。地方發展的目的是社會和諧、司法與政務的公正、生活幸福。這一點是根本性的轉變,無論如何強調也不為過。

換一句話說,整個時代背景註定了不可能每個地方都有大產業、新產業,大部份地方都是非常普通的產業。所以,現在不能老想著蛋糕可以新增很大。關註重點已經換成了原蛋糕就這麽大,以後怎麽分!地方經濟水平一般,未來將是常態。關鍵是,在長期經濟一般的情況下,各方面如何還能保持平衡,社會能否安居樂業。所以,「少少的」利益該歸誰,政府該收多少,百姓該拿多少,能否利歸於民、藏富於民很重要。應該讓老百姓做小生意、打一份工也可以活得很好! 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才是經濟下行期的政府目標

四、政府績效方向是體制內涵精煉

根據這一政府目標,政府要對行政體制作自我錘煉,精煉體制效率和內涵。以下幾個方面是關鍵指標:

1、低價舒適的百姓生活

房地產下行是必須的,房住不炒可以一百年、二百年都不動搖,未來永遠都應該房住不炒。房地產只有便宜,實體經濟和其他賽道才會更好,物價才會正常。只不過,我們希望軟著陸,但能否軟著陸就不一定了。房地產價格低廉之後,老百姓能真正住得起房子,商鋪租金便宜,那麽生活各方面的價格才會便宜。那才能出現香港、澳門、日本那樣靠開一爿小店養活幾代人的現象,才可能有家業代代相傳,才可能對一個買賣、一個產品精雕細琢出地方品牌。很多已開發國家的縣城,做的是非常不起眼的小生意,但是做的很精,逐漸就能聚集起全球客戶,打出可信賴的品牌。

因此,這一切的基礎就是百姓生活要容易!就是無論我做什麽,只要一點收入,我總能活下去。低價生活極為重要。

2、低稅低費的財政分利比例

財富是社會創造的,財政是從百姓的口袋裏劃分的一部份利益。這個觀點是現代政府應該有的基本概念。所以,要盡量從百姓那分少一點。低價生活,除了要從房地產那頭用力之外,還需要從政府分利那頭動刀。當前中國物價種稅、費的部份其實是很高的。減少各種非稅的行政費用,簡化稅收,才能讓利於民。民富而國強。國富民貧,那是剝削型的秦王朝。現狀來說,這一點很難。因為一旦經濟下行,就會出現零和博弈:政府和老百姓搶財富。政府強力,更可能快速搶到存量財富。所以,經濟下行期,政府要克制短期的利益沖動。但是讓一個餓慌了的壯漢不使用自己的武力,反而要把自己眼前的拿出來給別人,真的能做到嗎?所以,這就需要後面第四點司法公正,來避免政府超出合理範圍的稅費。我們能不能期望一個能刮骨療傷,睿智、堅毅、自願犧牲的體制?每個人有自己的答案。

3、公共財政平衡、精簡

提到稅費降低,那麽就會憂慮公共財政支出該怎麽辦。所以降低稅收的配套必然是公共財政開支減少。這一步才是真正刮骨療傷、壯士斷腕。絕對不能做的就是民生專案縮減、公共服務降級!應該從提高服務效率,減少不必要開支入手。財政過緊日子,也不能讓百姓過緊日子。這裏面可是太專業了,必須由體制內專門人士來梳理,我一下子也只能零散地列舉。比如行政費用降低,裁並部門,減少不必要的工程專案,減少無效行政活動(開會、迎檢、填表)等,杜絕無效內卷。

總體上,政府需要開展一個「轉向小政府」的長期行動來使公共財政向小型化、集約化收縮。當前政府是一個大政府,提供了太多服務。借著經濟下行、公共財政精簡的機會,以下方面可以向小政府收縮。

(1) 外圍的公共組織社會化。我們的太多事業團體、群眾組織都可以從政府體制內剝除,由社會認領。政府給他們的撥款可以逐年減少,限定五年內轉型完畢。比如街道,本來就應該是群眾自治組織,不必再讓政府財政負擔。老齡辦、愛衛會、殘聯、婦聯、作協以及各種協會、學會也都從財政預算中逐漸脫離。這些社會公益組織,應該自行籌資運作。一方面減少了政府財政責任,另一方面增強了社會活力,讓社會組織更多元,也走出了原來中國全是GONGO(政府辦的非政府組織!)的奇怪現象。

(2) 專案資產賣出。較多屬於政府的不動產、企業、工程專案,可以進行轉制,賣出。具體可以參考90年代的國企轉制。不良資產透過轉賣,得以出清剝離。政府責任透過資產、專案轉賣,得到縮減。

(3)債務金融化。這是當前正在做的,比如發長期國債。我覺得很多企業、專案也可以債轉股,比如某些地方的高鐵和地鐵專案,城市建設專案、開發區專案都可以賣給民營企業入股。

(4)公共服務不降級

教育、醫療、農村居民養老,這些要更加均等化,提高質素。公共事業,比如公共交通、市政建設要維持質素。這些不多說,但對於公共財政支出來說這些能維持住且提高效率、質素,還是很難的。

但是未來十年,如果說公共服務想繼續像以前一樣年年出個新的大方向,增量發展,那是不可能了。只能說保質、不降級!

4、司法公正

但是如果社會組織歸於社會,政府資產賣出要順利實行,必要的一個前提就是政府是可信的、公正的。我覺得不需要專門搞個「政府信用宣傳局」或者「民營企業打氣局」了。就好好地用好憲法,尊重憲法、執行憲法,然後法律都能公正獨立裁決就好。所以說,經濟問題歸根到底是zz體制問題,法治是第一位的,否則任何大的改革都缺乏社會長期信心。但是,現狀當然並不樂觀。細分以下兩點:

(1) 營商環境風清氣正。我覺得這是結果,但政府、專家不敢提司法改革,就只能在這個層面來說營商環境建設。實質上,沒有司法公正,是不可能建好營商環境的。後者是前者的一部份。所以,不要專門「給民營企業設局」了。司法上是不是真正尊重私有制,這是營商環境的底線。司法方面,現狀也是並不樂觀,或者僅僅一般。【叢林社會】一文講了很多沒有法治而發生的醜惡。

縣域內特有的裙帶關系和後門事件真的可以減少嗎?難是難,要看執政者決心了。

(2) 社會和諧。只有司法公正了,才能有社會和諧。這就像【第二十條】的故事去推動刑法的司法解釋、普法,就非常好。wei穩費用也可以減少,很多輔助人員後期也可以減少。城管抄老太太的菜攤這種事如同正當防衛坐牢一樣,破壞了百姓樸素的正義感,有違社會和諧,且又浪費公帑,直接快快取消!連擺個攤的都不行,這也是違背第一條「低價舒適的百姓生活」。如果這一條做到了,那我是看到點希望了。

總之,司法如何公正,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體制改革送分題,不過有些人覺得是既得利益的送命題。所以並非做什麽,而是誰給分,誰送命,誰來下手作決策,這些才是要考慮的。

5、行政高效

高效的行政一方面是民眾、企業的事務成本降低,增強對行政體系的信任和親和,一方面也可以縮減行政過程不必要的環節,節省人力資源,也是營商環境的一部份,有助於微小企業創業、營業。這方面浙江省已經做得不錯了,比如最多跑一次。行政體系上,我們必須卷起來。既然有那麽多人願意上岸,那麽就讓高素質人才在體制內盡量提高效率,改善系統設定。行政效率,現狀也是比較差的,有縣城的朋友說行政恰恰非常低效。

假如有了以上五點,政府服務好了,政府支出少了,核心的公共服務沒有變差,老百姓生活不會受到無端的行政幹擾,整個社會公正和諧,那麽即使一般的營生,也能有平凡安穩的小日子,那已經是不錯了。

可是,這些都很難。一戶人家,如果比較有錢,能夠相安無事、平安和睦,比較簡單,如果生活拮據,還能平安和睦、相親相愛,那是很需要持家的智慧的。資源越匱乏,對系統效率的要求越高。所以,現在其實我們已經進入了內涵發展而不是外延擴張的階段。這就像打鐵,錘子每一次擊打,不會讓火紅的鐵胚變大,但是每一次錘煉都在改變內在結構,直至成型。我們的系統能不能刀刃向內、自我錘煉?

五、經濟增長中的政府作為

如果轉向小政府,人民生活才是政府的目標,那麽另一方面就意味著政府的重點責任再也不是發動地方經濟、招商引資。經濟增長再也不應該是政府引領的,而是社會自發的。政府只是做好市場規則建設和維護的責任。

但這一轉向不是根據理論發生的,而是無奈的放棄。因為經濟下行期,你就算招商引資,也沒啥效果啊!只能更加浪費公共財政。

1、相信人民的創造力(賺錢動力)

但是現在的政府在認知上是很慌的:我都沒錢了,你還說不應該去找錢?那不是餓死。其實,這一點上要解放思想,關鍵是相信人民!要相信縣域一百萬人民都在積極找錢,行政體系只要配合就好。政府在賺錢上應該被動一些,放手制造條件,讓老百姓可以更主動而且感到主動賺錢很方便很順暢(即司法公正的內容)。

透過司法和行政的改革,來保證認真創業的人,不會少數有權人被打擊、剝削。

2、扶持優勢產業

如果有特色資源的,當然也不能說不管了。對縣域特色、精品產業還是該重點扶持的,只不過別自己出手,多讓利給老百姓,發揮百姓的能動性。

3小額貸款,鼓勵創業

這也是政府主動幫手的地方。如果百姓自己創業有動力的,政府就去投錢。認知上要轉變:給老百姓錢,就是投資本地,稅收會留在原生的,財富會逐漸孵化出來的。所以,這種小額貸款和創業投資一定要大方,條件要第一點,寬容一點。

我縣城裏的朋友說,現在這一點很好啊。「縣裏的銀行人常疑惑當下資本究竟還是不是稀缺生產資料。」但是別忘了,這是在前面社會和諧、營商環境、司法公正、行政高效、低價生活等等諸多方面都沒配套的情況下做的。很多時候,老百姓負擔太重了,風險太高了,所以根本不敢創新、創業。

4、便捷的基建

得益於前一階段的大基建,交通也好,市政基礎設施都已經非常好了。這一點沒啥問題。

5、產業的聚集和引入

這一點就是現在政府特別愛做的,其實這是最後一點。只有前面第四大點「體制內涵精煉」和第五大點前面4小點都實作了,當地民眾經過多年的自發努力,政府才會看到本地原來是可以有些主導產業在形成,可以發揮聚集優勢的。這個時候可以適時助推一把。比如曹縣,我們不能說在民眾的創業顯露成績之前,曹縣的官員就知道該押寶傳統服飾生產吧。所以,政府是起到護法、護航、助推的角色,絕不應該是經濟的主導者。

我也問了那個朋友,她說「很難,新舊產業都已經發完牌,現有的洗牌都是地方政府無效內卷。」所以,這就是說明政府主動出擊本身就是過於「有為」了,試圖成為經濟發展主導者,本身就是錯的。只不過在過去發展初期,政府當了第一推動力。現在進入常態化社會,應該回歸常識了。

6、第一驅動力是債務

這一點是我朋友貢獻的。這也是我思考的問題——如果縣域要在當前背景下解決治理問題和經濟問題,並選擇正確的方向,第一推動力是什麽?我問了她,她說:靠巨量債務解決過程的基層創新。我理解是這樣的:首先,起始動力肯定是在政府,不在民眾。這是當前權威體制決定的。政府最關心的莫過於債務,而債務問題如果用增量方式去解決,比如借更多錢,那肯定會問題越來越大。但如果某些地方能想到用減量的方式去做,那麽就會產生前述的各種治理創新(主要是第四點「體制內涵精煉」)。

但她也憂慮:在資訊化這麽發達的情況下,基層已經不能說遠離權力中心了。一旦被權治體制盯得牢牢的,那麽基層也會失去自由發揮空間,失去活力,失去創新。

PS. 以上的治理思想,實際上是道家的。主要如:做減法而不是作加法、縮小規模而非擴大、被動而非主動、幫助而非主導、守護而非帶領、放松而非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