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中國最牛服務員:從月薪百元,到身家百億

2024-05-29財經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餐飲江湖中,有一位女性的名字格外引人註目。

她從最普通的服務員起步,一路披荊斬棘,最終成為執掌億萬火鍋王國的CEO,被稱為「最牛服務員」。

她就是 楊利娟。

她的故事,仿佛一部勵誌大片,講述著從平凡到非凡的華麗轉身,讓人不禁感嘆,每一個不起眼的開始,都可能蘊藏著覆寫命運的無限可能。

現實不是爽劇

楊利娟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她的童年記憶裏,更多的是父母在田間地頭的辛勤汗水和磚廠裏沈重的背影。

父親那雙滿是老繭的手,以及母親那永遠洗不凈泥土的衣襟,構成了她最初對生活的理解——艱辛,是這裏的底色。

● 上世紀90年代的四川

家裏有兩個哥哥,他們懷揣著改變命運的夢想去了外地,試圖透過經營煤炭生意為家庭帶來轉機。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往往是殘酷的,他們的嘗試非但沒有讓家庭的經濟狀況得到改善,反而因為投資失敗,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背負上了沈重的債務。

一夜間,那些積攢了半輩子的血汗錢化為烏有,還額外添上了沈甸甸的外債。父親的背脊,似乎更加彎曲了,他把所有的力氣都傾註在一塊塊磚頭上,渴望著能早日抹平這筆賬單。

此時的楊利娟,正值豆蔻年華,在學校裏,她是老師眼中的優等生,成績優異,本應是家人希望的寄托。

但她望著每日勞作到深夜才歸家的父母,心中五味雜陳。那份成績單上的榮耀,在生活的重壓下,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她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輟學,去打工,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分擔家中的重擔。

● 圖片來源:【矮婆】

走出校園,迎接楊利娟的並不是想象中的廣闊天地,而是現實的冰冷與艱難。

沒有大學文憑,沒有工作經驗,一個初中畢業的女孩想要在城市裏找到一份足以支撐家庭的工作,談何容易。

為了生存,楊利娟什麽活都願意嘗試。她曾在小餐館裏幫忙洗碗,手指被泡得發白;也曾在工廠流水線上加班加點,夜以繼日地重復著機械的動作。

每一次微薄薪水的到來,都意味著家裏的債務可以減少一點點,雖然緩慢,卻是她心中最堅定的信念。

遇到生命中的貴人

在楊利娟的人生軌跡中,有這樣一位貴人,他的出現如同一束光,穿透了她生活中的陰霾,這個人便是張勇。

● 張勇

1994年,張勇和妻子在四川簡陽創辦了一家名為「海底撈」的餐館,那時他們並沒有餐飲業的經驗。

為了學習經營之道,他們經常去當地的餐館考察市場,吸取經驗。

在一次用餐時,張勇被一個名叫楊利娟的服務員深深打動。

他註意到,那些被楊利娟服務過的顧客回頭率很高,張勇還發現,楊利娟不僅服務態度好,而且工作能力出眾,非常勤快。這讓張勇更加確信,他的餐館需要這樣的人才。

● 主打服務客戶的海底撈,可以說每一個服務員都是楊利娟的「分身」

在一次用餐時,張勇向楊利娟提出了邀請,得知她在原餐館的月薪是120元後,他甚至提出了160元的月薪。在當時,160元的月薪已經相當可觀,尤其是比她原來的薪金高出40元。

張勇本以為,面對金錢的誘惑和家庭的債務壓力,楊利娟會毫不猶豫地接受這個提議。然而,楊利娟並沒有立即答應,她記得原餐館老板在她最需要工作時給予的幫助,這份恩情讓她猶豫了。

盡管如此,楊利娟還是禮貌地回復了張勇,表示會考慮他的提議。之後,她繼續在原餐館默默地工作。

直到原餐館老板計劃搬到其他城市發展,情況才發生了變化。

老板本想帶楊利娟一起走,但楊利娟的家人擔心她年紀太小,去那麽遠的地方不安全。

楊利娟最終還是決定留在簡陽,最終接受了張勇的邀請,加入了海底撈。

楊利娟20歲那年,便成為海底撈首店店長,肩上扛起了沈甸甸的責任。

● 張勇和楊利娟

1999年,是海底撈歷史上的關鍵節點,也是楊利娟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海底撈決定北上西安,開辟新天地,而這個重任,落到了楊利娟的肩上。她離開了熟悉的四川,帶著海底撈的旗幟,踏上了陌生的征途。

那時,西安的海底撈團隊裏,沒人懂得如何操作電腦,這對於楊利娟來說,無疑是一座必須翻越的大山,即便如此,張勇也依然堅持讓她要學會使用電腦。

面對這項突如其來的任務,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幾乎要被壓垮。

在最艱難的時刻,她撥通了張勇的電話,聲音中夾雜著無助與淚水:「真做不來,不想幹了。」

電話另一端,張勇卻堅定地回復她:「人不學習,不行!你這麽年輕,什麽都能學會!」

掛斷電話,楊利娟沒有放棄,她用30元買了一個鍵盤,向隔壁打印店的師傅學習打字,又斥資7000元購入一台電腦,報名參加了一個月的培訓班,硬是把自己逼成了電腦高手。

命運的轉折點

西安首店的獨立營運,成為了楊利娟職業生涯的關鍵轉折點,也讓她完成了管理者的進階。

起初西安首店營運情況並不是很好,楊利娟主動求變,她與團隊走上街頭,親手張貼宣傳廣告,盡管營業執照都差點被沒收,但這份敢於嘗試的勇氣,已然彰顯了她的魄力與決心。

● 海底撈在西安的第一家店面

面對初次嘗試的受挫,楊利娟迅速調整策略,轉向更加溫和且親民的方式。

她們開始為周邊的辦公區、公交站點送上一杯杯溫暖的豆漿,用這份小小的心意,悄然搭建起與潛在顧客間的橋梁,同時也巧妙地將海底撈的品牌形象植入人心。

一連串的創新嘗試後,西安店終於迎來了轉機,顧客漸多,生機重現。而楊利娟也越來越被重用,30歲時便成為公司唯一一個副總經理。

● 海底撈的大巴車廣告

隨著海底撈聲名鵲起,楊利娟也成了眾多獵頭眼中的香餑餑,百萬年薪加上誘人的股權激勵,頻繁的挖角電話絡繹不絕。

但她每次都堅決地回絕:「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你們不要再來電話了,我離開海底撈什麽都不是,我不會離開海底撈的。」

給人感覺柔柔弱弱的楊利娟,在海底撈遇到困難的時候,卻是 那個 挺在最前面、身板最硬的人。

2002年,海底撈初到鄭州,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兩輛卡車載著60多名手持棍棒的大漢直奔店面而來。

那一刻,21歲的楊利娟沒有退縮,她沖到了最前線,用自己的身軀擋在了店門前。

事後,在回憶錄中,她寫道:「忘了害怕。當時就想一件事,這個店裝修花了那麽多錢,絕不能讓他們砸!」

憑借這份果敢與魄力,楊利娟深得張勇的器重與信賴,自2012年起,她被賦予了更加重大的使命——全面執掌海底撈所有門店的營運管理。

這一年,仿佛成了海底撈命運的轉折點,楊利娟如同一位舵手,引領著這艘餐飲巨艦駛向新的藍海。

在她的運籌帷幄下,海底撈不僅鞏固了國內市場的領先地位,更開啟了國際化征程的宏偉篇章。

2012年,新加坡的首家海外門店順利開業,標誌著海底撈成功跨出了國門,次年,美國分店的設立,則進一步穩固了其在全球餐飲版圖中的位置。

● 海底撈新加坡店,坐落在繁華地段。圖片來源:海底撈官網

楊利娟以其卓越的領導力和國際化視野,推動著海底撈品牌在全球範圍內熠熠生輝。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楊利娟的地位與貢獻得到了高度的認可,她不僅是海底撈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還榮幸地成為公司四大創始人之外,少數擁有股權的高管成員之一。

● 歐洲的海底撈分店

一年後,海底撈對管理制度進行革新,核心是「連住利益,鎖住管理」,而這一創新管理機制的操盤手,正是楊利娟。

她主導推行的師徒制度:店長的薪酬與其餐廳的業績緊密捆綁,更為獨特的是,店長還能從其徒弟乃至徒孫經營的分店利潤中分得一杯羹。

這項制度激發了前所未有的動力,每位店長不僅為自家門店的繁榮竭盡全力,更積極培養、扶持新店長,形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連鎖反應。

在這樣的機制激勵下,海底撈內部湧現了許多令人驚嘆的財富故事,其中一位店長的年薪甚至達到了600萬元。

與此同時,海底撈的版圖也迅速擴張,一度在全球範圍內開設超過1500家門店,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火鍋王國,這一切,皆得益於楊利娟推動的這套獨特而高效的師徒管理模式。

也正是這20多年來一點一滴的沈澱,讓楊利娟成為張勇放心、員工服氣的「楊姐」。

說最客氣的話,做最狠的事

2018年,是楊利娟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海底撈上市,和張勇一起敲鐘的不是別人,正是楊利娟。

● 2018年,海底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這一年,39歲的她憑借著多年的努力與貢獻,正式晉升為公司的營運總監,而隨著海底撈的順利上市,她又被賦予了副CEO的重任。

這不僅僅是職位的提升,更是對她多年付出的認可。張勇,這位慧眼識珠的伯樂,以總價值約30億的股份作為對楊利娟24年風雨同舟的最高贊譽,這份慷慨,讓業界為之震動。

2021年1月,楊利娟登上【胡潤中國職業經理人榜】,身家125億元。

與張勇直率強硬的管理風格截然不同,楊利娟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和藹可親,她身材嬌小,說話總是輕聲細語,客氣禮貌,仿佛一陣春風拂面。

然而,正是這位看起來柔弱的女性,做事情卻雷厲風行,手腕強硬,堪稱「最客氣的話,做最狠的事」。

多年的歷練,讓楊利娟的心態經歷了質的飛躍。早期,她也會因工作中的小挫折而焦慮不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心誌被磨礪得越發堅韌。

2020年,對於餐飲界來說,是段異常艱難的時光,大多數餐館選擇勒緊褲腰帶,力求在風雨中穩住腳跟。但海底撈卻反其道而行之,掌舵人張勇深信「逆境中的機遇」,選擇在行業低谷大肆擴張。

這意味著巨大的前期投入,然而,由於疫情的影響,顧客稀少,甚至有不少門店被迫暫停堂食,這些投資仿佛成了無底洞,吞噬著利潤,到了2021年,更是首次出現了上市以來的赤字。

2022年3月1日,楊利娟臨危受命,接任CEO,成了海底撈的「急救先鋒」。

楊利娟上任後的第一把火,便是啟動了「啄木鳥計劃」。

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遠見的決策,旨在透過精簡冗余、最佳化結構來根治企業內部的「病竈」。改革之路從來不易,初期遭遇的反對聲音和業績下滑,如同冬日的寒風,凜冽刺骨。

楊利娟采取的策略是嚴謹而細致的,她像一位精明的醫生,透過「望聞問切」,從三個方面入手:分析外部客流量,考量周邊門店的密度,詳查財務數據。

在她的操刀下,海底撈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2021年,關閉了276家餐廳,2022年進一步精簡,關閉了50家,而到了2023年,這一數碼減少到32家,顯示出策略的有效性和調整的逐步精細化。

緊跟在「啄木鳥計劃」之後,2022年9月,海底撈又擲出一枚改革重彈——「硬骨頭計劃」。

「啄木鳥計劃」好比是給企業做全身CT,專門挑出那些藏在深處的「大毛病」。而緊接著的「硬骨頭計劃」,則是細致入微地給每家門店「按摩治療」,哪裏不順暢就疏通哪裏,讓管理體系變得更接地氣、更靈動。

首先是權力下放,允許店長和區域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調整產品和服務,以更好地貼近市場需求。

此外,薪酬體系也迎來變革,轉向「低底薪+高分紅」模式,每個門店還設立了「金點子獎池」,鼓勵大家腦洞大開,誰有好主意,獎金紅包就給誰,這樣一來,整個海底撈就像被啟用的創新工坊,熱鬧非凡,活力滿滿。

● 圖片來源:海底撈官網

這一系列舉措成效顯著,2023年海底撈的幾次「出圈」,如風靡全國的「科目三」、在演唱會外派大巴接送顧客、夜市擺攤等,均源自一線員工的靈光一閃。

這些接地氣的創意,不僅拉近了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更讓海底撈在網上頻登熱搜。

如今,拿下接力棒的楊利娟,繼續探索未知,突破邊界。

在楊利娟與海底撈的旅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女性的堅韌,以及一群人在時代洪流中攜手同行,共同創造不凡的信念。

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文/李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