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價格戰「傷人害己」,北京車展再迎高潮,低配車到底能買嗎?

2024-04-23汽車

北京車展還沒開幕,但2024年的北京車展,距離4年前疫情時代的上一屆時,車市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猶記當年新款寶馬5系和奔馳E級相愛相殺,油車還占據著絕對C位,新勢力靠著觀眾對智能電車的新鮮感,也能躋身一席席位。更多的自主品牌還在轉型新能源的步伐中猶豫不決,當時的比亞迪也並沒有借著政策的優勢,憑借P1+P3插混架構一飛沖天。那個時候的車市還是我們記憶中的樣子,雖然不乏暗流湧動,但總體還是在一片和諧中,井然有序競爭。

而當下的車市,新能源企業為了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為了把車賣出去,車企們已經從宮鬥劇,降級到了幼稚園裏小朋友互噴口水的場景。CEO對罵,打不過就叫家長,明裏暗裏互潑臟水,動不動語出驚人,說出一些讓行業略感突兀的話。戲確實有點過了,但可以理解的是, 成年人的世界裏,沒有對錯,只有利益, 這些都是被賣車逼的

盡管北京車展還沒有正式開幕,但可預見的景象是, 車展上的新車釋出,將繼續以價格戰為主旋律 。消費者喜聞樂見了,這幾年車越來越便宜,但這裏我想說的是,能夠透過技術進步和規模化實作降本的車企,只是行業尖尖的少數。

講個小故事,今年初,樓下的快餐店開啟了為時一個月的買一送一的活動。吃飯的人是變多了,但每次排老半天隊,不是配料缺了,就是一些口味沒了,體驗上相比原價肯定是「偷工減料」了不少,但考慮到性價比,還是劃算不少,所以大家也沒有太多的抱怨。

這是典型的消費降級趨勢的場景。 「降價」同時「減配」已經成為各行各業應對市場的主要方式之一,餐飲業如此,汽車行業更是如此。應對價格戰,多數車企選擇的是用縮水進行應對,包括明面的,也包括背面的。換言之,你花更少的錢買到的車,它可能真的就只值那個價。

車企降價減配的玩法也是五花八門。明面上的一個新趨勢是,推出低價低配版新款車型。

例如 小鵬G6 PLUS版本 ,限時價格降到17.99萬元,但付出的代價是音響系統砍掉了10個喇叭,主駕駛腰部支撐,以及前排座椅通風。

秦PLUS榮耀版DM-i 55km領先型 ,指導價7.89萬元 ,作為今年新推出的入門級車型,配置與中配版本就存在一定差距,比如閹割了後視鏡電動折疊以及車載KTV等。

去年理想釋出的 L9低配版本 ,售價42.98萬,比45.98萬元的L9 MAX版本便宜了三萬。兩者的最大的區別在於低配版取消了激光雷達,以及高算力的輝達芯片,轉而搭載1顆地平線征程5,算力128TOPS。雖然兩個版本相差三萬塊,減低點配置是情理之中,但這年頭一輛40萬的智能新能源車沒有激光雷達,是不是轉念一想覺得哪裏不對勁?

管中窺豹,當車企們明面上都在絞盡腦汁的降價減配,可以想象背地裏市場競爭之艱難可能幾倍之前者。

還是拿 理想汽車舉例 ,在前期的宣傳中,理想可是一直聲稱是「寧王」的好朋友,但不少買到2024款L系列的車主查實卻發現,大部份人提到的車用的都是欣旺達的電池。理想對此的答復是只有頂配的Ultra版會采用寧德時代電池,,其余版本皆為欣旺達。這也解釋了為什麽理想說的是混裝,但大多數都是欣旺達電池,畢竟買頂配的是極少數。這裏面我覺得不排除有消費者自己對資訊抓取認知的問題,但也不能規避官方在銷售過程中的資訊同步問題。不管怎麽說,這個事情的得利者是理想,節約了成本。

另外, 理想還被曝出40多萬的L9 ,還在用蜂巢能源的12000rpm的低轉速電機,而目前行業主流基本已搭載16000rpm最高轉速的電機。說句不好聽的,現在基本上只有10萬級別的車還在用跟理想類似的電機配置。

當然,我可以理解買理想汽車的使用者,可能多數並不在乎機械素質。但如果明明用的是鑄鐵,卻把表面塗成了鋁合金的樣子,CEO還要強辯「沒人規定鑄鐵必須用黑漆塗層」,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還是可以反應這家企業的造車邏輯的,就是只要看得見的地方,哪怕材料不高級 ,也要偽裝成高端的感覺,看不見的地方,那操作空間可就更多了。

這兩年中國車市真的很有意思: 雖競爭慘烈,但新能源銷量一路飄紅。 根據乘聯會最新公布的一期數據顯示,2024年3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82萬輛,同比增長33%,環比增長84%,這放眼整個汽車史都算得上是前所未有的可怕增速。

但銷量仰頭向上的同時, 新能源車企卻是虧損的重災區 。也就是說,新能源車賣的越好,行業的虧損面越大。去年汽車行業利潤率不到5%,低於整個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而來自乘聯會的數據顯示,新能源車的單車利潤,同比更是直接暴跌超過三成。增收不增利的現象,揭掉了新能源車「假性繁榮」的遮羞布。

一些傳統車企還有生產制造穩定的油車兜底,總銷量上升的情況下一般都有盈余。但那些即便喊著月銷破萬輛的新造車品牌,目前看,除了特別會偷成本的理想汽車外,其它全員都處於虧損之中。當前的新能源車市場已經不再是熱錢滿天飛的香餑餑,無法開源融到新錢,那麽一邊硬著頭皮降價,一邊挑三揀四的「減配」,儼然成了車企們節流的具體落地操作。

價格戰打的越猛烈,減配只能越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