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如何看待博世將在德國裁員 5,500 人??

2024-11-28汽車

不用心疼他們,你只需好好想一想,如果反過來,德國企業依舊掌握核心科技和壟斷地位,中國制造永無翻身之日,中國產業世世代代被剝削的情況下……它們會對我們慈悲、憐憫、手下留情嗎?

恐怕他們會說「趕盡殺絕,才是對一個文明最大的尊重」吧?

不太理解某些人給博世喊冤。

它裁的是它德國本部的員工,和我們有什麽關系?陰陽怪氣罵我們自主品牌車企是什麽意思?

當年這種歐美企業全盛時期,有沒有幫助中國人民增加就業、收入?你父母輩有幾個在博世、西門子、大眾、寶馬、諾基亞上過班?它們賺的錢,有幾個進過普羅大眾的口袋?

他們在國內的工作崗位有多少?他們在中國所獲得的巨額利潤,大部份是給了中國員工,還是肥了他們的本國高管和買辦?

以德國大眾為例,大眾集團有67萬員工,德國人有30萬,中國員工只有7萬人,不到德國的四分之一,然而大眾卻從中國市場賺走了超過一半的利潤,中國市場是大眾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市場占了大眾集團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而德國市場只是十分之一……是中國市場給了它們最大的利潤,是中國市場養肥了它們,但它們絲毫不在乎我們。

它們現在忽然「過得不好」、「利潤下滑」、「裁員」,有沒有可能是過去幾十年利潤太高、吸血太狠、日子過得太舒服了呢?

以至於讓它少吸一點血,它都忍受不了了。

博世不對那些腦滿腸肥富可敵國的股東和高管動刀,卻下手裁自己的普通工人,這才是「老牌資本家」的嘴臉,純正的資本主義血統。

博世的中國業務只占博世集團的近2成份額,但銷售額的全球占比卻是超過了四分之一,中國是博世最大的客戶。

在很多細分領域,在某些特定年份,中國市場是博世集團的最大單一市場……但在博世占壟斷地位的時候,它又為中國市場做了什麽?

如今的中國市場,博世並不是那個獨孤求敗的壟斷巨頭了,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領域,博世有200個以上的高水平競爭對手,這使得博世很多領域都有了「國產替代方案」,自主品牌車企如今有底氣要求博世「降價」了。

博世自己的問題,卻甩鍋給中國車企所謂的「內卷」和「價格戰」。幾十年來,它們占據產業鏈高端,吸第三世界的血,吸的太舒服了不思進取,新的技術浪潮電動化數碼化網絡化一個沒跟上,眼睜睜看著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突飛猛進,關鍵核心技術一個一個突破,整合了整個產業鏈,在絕大多數技術上實作了「自主可控」。

舉個例子,比亞迪近年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就是盡量采用內部供應商,這極大降低了成本,也提升了企業的供應鏈議價權。比如比亞迪自主研發的智能扭矩控制系統——iTAC,打破了博世ESP產品對國產汽車20余年的壟斷……也直接導致了博世產品的主動降價。

國金證券推算,比亞迪三季度單車成本在10.3萬元,環比下降2.3%。今年4月,上汽大眾總經理賈健旭曾表示,「你不可能跟著比亞迪持續降價,因為沒有一家車企能夠與比亞迪比拼供應鏈的垂直一體化整合能力」。

德國企業、美國企業、日本企業在這輪「電氣革命」的浪潮中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說句難聽的,以他們這幾十年來表現出的工程、工業、商業乃至於道德水平,他們也配不上如今的已開發國家地位和生活水平。

這個世界,得發生一點變化了。

好好看一看數據,比亞迪100萬員工,30萬工程師;華為20萬員工;吉利14萬員工;奇瑞4.4萬員工;長安8萬員工;長城8萬員工……

再看看那些歐美日本企業,大眾在中國的員工有7萬人,通用在中國的員工有9000人,豐田在中國的員工有3萬人,本田在中國的員工有1萬人,寶馬在中國的員工有2萬人,奔馳在中國的員工有2000多人,奧迪在中國的員工只有700多人 ……

看一看真正拉動就業、捍衛本國經濟的中流砥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