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Uber使用特斯拉進行網約車載客,有司機使用FSD功能引發安全擔憂

2024-10-04汽車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特斯拉在這一領域的表現正受到全球矚目。

然而,幾個月前發生在拉斯維加斯的一起事故,讓人們對目前已在營運的所謂「全自動駕駛網約車」產生了擔憂。

一些司機正在利用美國監管的灰色地帶開展此類業務,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

今年 4 月,一輛載有乘客的 Uber 網約車在拉斯維加斯郊區的一個十字路口撞上了一輛 SUV。事故發生時,這輛網約車正開著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服務(FSD,Full-Self Driving)。

Uber 司機賈斯汀·尹(Justin Yoon)在其社交媒體上表示,雖然 SUV 是從另一輛車造成的盲區中開出來的,但當時特斯拉的系統未能及時降低車速。

事故發生時,Yoon 的雙手處於離開方向盤的狀態,讓特斯拉以 74 公裏/小時的速度行駛。

雖然他在最後一刻及時接管了控制,試圖規避碰撞,但最終躲閃不及導致車輛報廢,所幸他和乘客僅受輕傷。

據警方報告顯示,這起事故的責任方是未能讓行的 SUV 駕駛員,該駕駛員被送往醫院治療。

據報道,目前在美國已經有相當多的網約車司機在使用特斯拉的 FSD 軟件。

這項每月收費 99 美元的服務雖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司機們表示使用它可以減輕駕駛壓力,從而延長工作時間,增加收入。

美國洛杉磯網約車司機沙治奧·阿維迪安(Sergio Avedian)是一名 YouTube 博主,他的 The Rideshare Guy 頻道擁有近 20 萬訂閱者。

他估計,全美約有 30% 至 40% 的特斯拉網約車司機經常使用 FSD 系統,但他本人在載客時會避免使用該系統。

值得註意的是,Uber 最近更新了其軟件,支持將乘客目的地資訊直接發送到特斯拉的導航系統中,這一舉措進一步方便了使用 FSD 的司機。

然而專家表示,無論是特斯拉,還是 Uber 和 Lyft 等網約車公司,都無法準確得知司機是否同時使用了網約車平台和 FSD 系統。

Uber 和 Lyft 都表示,行車安全責任在於司機。Uber 在其社區準則中強調,即使某些駕駛行為並未違法,司機也應當確保乘客感到安全。

同時,特斯拉也提醒使用 FSD 的司機必須隨時保持手在方向盤上,時刻準備接管控制。但這些非強制性的措施似乎遠遠不夠。

在監管方面,雖然幾乎所有主要汽車制造商都有某種形式的輔助駕駛系統,但大多數都限制在高速上使用,且功能有限。

相比之下,特斯拉聲稱其 FSD 系統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實作自動駕駛,只需要駕駛員的「持續監督和最少幹預」。

行業專家指出表示,從安全形度來看,這種做法令人擔憂。他們建議美國監管機構制定基本的非約束性指導方針,以防止此類技術被濫用,更有甚者提出了在網約車上禁用此類技術的想法。

目前,美國監管機構已經註意到了這起撞車事故,並已聯系特斯拉獲取更多資訊。

加州、內華達州和亞利桑那州的相關部門表示,由於 FSD 系統不屬於 Robotaxi 或自動駕駛車輛監管範圍,因此他們並不能監管這種做法。

在這樣的背景下,特斯拉 CEO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計劃於 10 月 10 日召開 Robotaxi 活動。

這場被命名為「我們,機器人(We Robot)」的釋出會備受期待,但也面臨著巨大壓力。

馬斯克此前曾設想建立一個由特斯拉營運的自動駕駛出租車網絡,允許車主在閑置時間將自己的車輛投入營運,已賺取外快。

圖 | 網友爆料的特斯拉 Robotaxi 測試車(來源:Reddit)

值得註意的是,特斯拉似乎已將其戰略重心轉向 Robotaxi 的開發,甚至放棄了包括 2.5 萬美元緊湊型電動車在內的新車型計劃。

馬斯克表示,這一決定源於他對特斯拉 FSD V12 版本的極大信心。

然而,這場釋出會的準備工作似乎並不順利。原定的 8 月 8 日活動日被推遲到了 10 月 10 日,原因是需要更多時間準備 Robotaxi 原型車。

一些網約車司機對特斯拉活動的期望很高。司機卡茲·巴恩斯(Kaz Barnes)自 2022 年以來已使用 2000 余次 FSD 服務運送乘客,他期待有朝一日能讓自己的汽車加入馬斯克的 Robotaxi 網絡。

隨著 10 月 10 日釋出會的臨近,業界普遍認為這將是特斯拉自兩年前推出 Optimus 機器人以來最重要的新產品釋出會。但專家大多對此持謹慎態度。

目前,特斯拉的營收已趨於平穩,車輛交付量似乎也已達到頂峰。即便 Robotaxi 專案取得成功,特斯拉仍需證明其能將這項新產品轉化為穩定的收入來源。

特斯拉的 FSD 服務雖然表現優秀,但尚未達到在公共道路上無人監管駕駛的水平。

事實上,特斯拉甚至還沒有申請無人駕駛汽車測試特許證。

Robotaxi 的監管問題不容忽視,因為 Waymo 和 Cruise 等營運商的前車之鑒仍歷歷在目,我們且看特斯拉如何應對。

參考資料:

營運/排版:何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