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到最近入境中國時,被查出吸毒並被遣返的大眾高管一事,歐盟加稅的背後邏輯大致如此:
1、中國因為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國內競爭太激烈、技術具備領先性,亟需開啟對外出口的大門。
2、歐洲曾經天真的以為「低碳環保」、「收碳稅」,可以阻止我們出口,打壓我們發展,用電動化浪潮持續領先我們,沒想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的新能源轉型比他們預期的快N倍,而他們自己的傳統車企動作遲緩,抱著燃油車時代的紅利,遲遲不願意轉變。
3、在23年的上海車展被來自東方的眾多神秘力量震驚之後,面對虎視眈眈、即將洶湧而至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歐盟能想到的最簡單粗暴的措施,便是加稅。
4、加稅擋的了一時,擋不了一世,歐盟的目的是逼迫中國車企在海外建廠布局,保住當地的汽車產業鏈、工人就業、政府稅收。
比如,如果比亞迪願意去德國建廠,則可以作為即將的大眾工廠的替代選擇。
5、隨著工廠的落地,或特許以幫助原生的新能源汽車加快轉型。也給本土汽車公司的技術升級提供喘息機會。
6、我們的政府不太希望如此,因為這樣做不利於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不利於穩定國內供應鏈、國內就業。
於是,你加稅,我就敲打你在我這的外資企業,比如大眾高管,肯定早就知道對方有事,為啥在歐盟加稅的節骨眼上,敲打敲打?
最終的結果,加稅肯定要加,但不排除,因為中方施壓,導致稅率比早前公布的略低。
加征稅額:
比亞迪 :17.0%;吉利 :18.8%;上汽:35.3%; 其他合作公司將被征收20.7%的關稅;在提出單獨審查請求後,美國車企特斯拉 將被征收7.8%的最低稅率;其他所有不合作的公司將承擔35.3%的關稅。
德國總理朔爾茨於本月中旬再次明確批評歐盟對華電動車加征關稅的政策,並稱,歐盟內部有17個國家不支持這項政策,與他交談過的所有汽車生產商主管也都反對這項政策。
一方面,歐盟希望透過加稅保護歐洲市場,
另一方面,德國人又想保住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比如寶馬,在中國的汽車銷量占到其全球銷量的30%。
還有一方面,不能得罪美國人。。。
這可真有意思。對歐盟來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固然可怕,可是目前在歐洲賣的最好的、最領他們頭疼的,是特斯拉。
7、中方是否會采取相應的報復措施?我認為不會,也沒必要。
主要是我們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太能打了,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三電體驗上,幾乎都是碾壓的優勢。而在整體成本上,得益於國內成熟的供應鏈體系、龐大的工程師隊伍、依然低廉的產業工人隊伍,在加稅之後,我們即使調高出口產品的價格,也依然具備比較優勢。
即便短期內,影響了出口業務的快速擴張,長期來看,大趨勢不可阻擋。
看過往,我們只跟毫不講理、翻臉無情的川普對加過關稅,跟歐洲,我們還是盡量維持和氣,盡量拉攏,做生意嘛,和氣生財。
8、加稅是否會導致國內車企加快海外建廠?會,但目前的稅率還沒到不得不建廠的程度。
海外建廠,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考慮當地政策變化、外來員工管理、當地供應鏈是否成熟等諸多問題。現在雖然有很多車企高調宣布對外擴張建廠的宏偉藍圖,但真正掘土動工之前,一定會慎之又慎。
還有一部份原因,仍然是海外建廠不利於消化國內產能,政府內心並不太支持,至少現階段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