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既然日系韓系在中國不好賣了,在美國又缺車賣,為什麽日韓不拿本來賣給中國的車賣美國呢?

2023-09-17汽車

高贊答案已經把問題的主要矛盾說得很明白了,我再補充另一個原因:國產日系車的配置和用料,會嚴重擾亂同款美規車的「健康」秩序。亞洲龍之所以敢把皮座椅、皮方向盤、皮檔把作為殺手鐧來宣傳,最多算是走錯片場了。因為在半封閉的美國市場,這些還真配叫殺手鐧,而且能當得起這個詞的配置遠不止這些。

後排出風口:美國的家用A級車裏,目前為止我還沒找到一款有這個配置,反而是GTI這種玩具車例外。B級車裏,即便是標價3.5萬美元的雅閣次頂配,照樣沒有,而且就是光禿禿的一塊板,老款還好歹剩了個儲物格呢。

鋁合金輪轂:10年前,硬又黑的鋼輪轂配塑膠罩在國內2萬美元以上的車上就已經基本絕跡。但在2023年的美國,這玩意兒仍然可以堂而皇之地裝在裸車3萬美元的SUV上。

超聲波泊車雷達:國內1.5萬美元的車都標配,但在美國3萬美元的頂配A級車都不一定有,3-4萬美元的B級車上要高配才給,就連車長5米+,車寬2米級的三排座SUV和全尺寸皮卡照樣不是標配。

後排可調頭枕:一般來說,這玩意兒都是國內10萬以內的入門車從牙縫裏省成本的產物,但在美國,標價3.8萬美元的頂配雅閣依然沒。

軟塑/皮革後門板:除了豪華品牌和大眾,5萬美元以內90%的美規車都是全硬塑膠布局,倒是11代雅閣破天荒地給後門用上了軟塑和皮革,但也只是頂配獨享。

機艙蓋液壓撐桿:國內2.5萬美元以上的車基本就標配了,美國3-5萬美元的車還得五五開。比如本田,全系除了CRV外都是手動撐桿;凱美瑞2019款本來還標配液壓桿,從2022款開始2.5L車型反而減配成手動撐桿。

車喇叭(Horn):CRV、榮放、傲虎這些3萬+美元的車還在用廉價的單音喇叭,路上聽到還以為五菱宏光登陸美國了呢。

全LED燈組:國內不管是合資還是自主,幾年前就卷上透鏡和流水轉向燈了,前後燈組只要有一個鹵素燈泡都不好意思叫LED光源。而美國以日系為首的品牌,只要近光燈和示寬燈是LED,哪怕轉向燈、剎車燈、倒車燈全是鹵素,也可以叫LED光源。

液晶儀表:2021年以後凱美瑞、漢蘭達、塞納的國產版都有液晶儀表,但在美國至今仍是全系指標儀表。哪怕是A4、Q5這個段位,低配也仍然是指標儀表(當然不可否認奧迪的指標儀表易讀性和資訊整合做得很好)。

講真,現在的中國市場,亞洲龍這種話術其實只是個例。大部份30萬內的合資車配置都幾乎反超了美國版,包括安全配置。不用自主品牌出手,光是合資品牌的配置就足以爆殺美國同款車型。因此,這樣的車如果賣到了美國,最可能的就是兩種結果:

第一,按當前美國的配置和價格對標水平賣。中規車因為配置更高,低配就能當中配賣,中配能當高配賣價格,本來大部份工薪族買車就是買腿,就連美國本土的高配車都不好賣,合資中規車來到美國一樣會滯銷。

第二,按折合美元的中國售價加上關稅和其他必要成本後的價格賣。考慮到美國的進口車關稅只有2.5%,整車進口的伊蘭特仍然比美國本土生產的卡羅拉便宜,我盲猜中規車出口後的價格也就貴不到5%。以現在的匯率和中國合資車的終端價格,這無疑是給沒見過世面的美國人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原來我花更少的錢就可以買到配置更高的車,見過了物美價廉的,你讓同款美規車那種質次價高的破爛貨還怎麽賣啊?美國各家車企這幾年本來躺平賺錢爽歪歪,這時候引進中規車無異於自掘墳墓、引狼入室。

就拿主力合資品牌來說:

本田思域混動頂配,7秒+破百,百公裏不到4.5個油,優惠後裸車不到16萬,到了美國賣17萬,約2.33萬美元。美國自己的思域,最低配2.0L+CVT,鋼輪轂,10秒破百,百公裏7.1個油,2.5萬美元。HR-V同理

本田CRV插混版頂配,17kWh大電池,優惠後裸車22萬,到美國賣23萬,約3.15萬美元。美國自己的CRV油混(沒有插混),1kWh小電池,最低配3.6萬美元。另外,美國同級插混SUV只有韓系,起價都在4萬美元以上。

大眾速騰頂配,優惠後裸車13.8萬,買到美國14.5萬,約合2萬美元。美版速騰最低配,扭力梁後懸掛,白內障大燈,裸車2.3萬美元,雖然有同級唯一8AT,但調校的結果和雙離合只能說互有勝負。

豐田凱美瑞混動頂配,優惠後裸車23.8萬,賣到美國25萬,約3.4萬美元。美版凱美瑞最低配,鋼圈+塑膠方向盤+全鹵尾燈,加價3000,裸車3.6萬美元。

最後再來個老美自家品牌,福特銳界頂配,全新換代產品,2.0T功率分流式混動四驅,裸車30萬,賣到美國31.5萬,約合4.3萬美元。美版銳界,還是2015年上市、2019年中期改款的上一代產品,最低配2.0T+8AT,裸車3.8萬美元。這回美版倒是便宜了,可是配置和技術年代都是越級的差距啊。

就連中國版合資車的價格和配置水平,都能把美國市場這些老弱病殘打得滿地找牙,現在你們知道為啥中國品牌進不了美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