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凱 北京報道
「小米SU7是一輛3萬美元就可以買到的豪華電動汽車,很實惠。」一位國外網友表示,亨利·福特一個世紀前對汽車所做的事情,中國正在對電動汽車做同樣的事情。
隨著汽車技術的不斷創新,中國汽車產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舞台,汽車出口也成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據中汽協釋出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了522萬輛,同比增加57.4%,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2024年1—6月,中國汽車出口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達到279.3萬輛,同比增長30.5%。
基於此,不少車企都開始加大海外市場的布局,就連今年3月份剛上市的小米SU7也頻繁在海外亮相。而對於何時能夠將車輛賣到海外市場,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全球前五,所以我們一定在合適的時候進行全球化。」
小米SU7海外市場成香餑餑
雖然小米汽車還沒有正式進軍海外市場,但【】記者在多個社交平台看到了網友分享在阿聯酋杜拜、俄羅斯、土耳其等海外市場使用小米SU7的照片。
可以看出,小米SU7在海外的熱度很高,有不少消費者對該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位在外企上班的員工表示,老板經常會在開電話會議的時候聊到小米SU7,詢問為什麽不在加拿大售賣,還想透過外貿的方式從中國購買一輛SU7。
事實上,在小米SU7釋出後,就有不少「倒爺」將車輛賣到了海外。據負責汽貿的員工爆料,在小米SU7上市的當天,就有不少汽貿商搶購小米SU7的訂單,隨後將車輛賣到中東、俄羅斯等地。
「這是可以操作的,先在國內正常買車,上好交強險,然後以二手車的名義出口到海外。」一位做平行進口車的商家對【】記者表示,近些年很多車都是這樣操作的,因為新能源汽車國內外差價很大,國內買新能源汽車不用交購置稅,又能享受出口退稅,而且很多國家對新能源汽車還免關稅,這樣一來一回有不少的利潤。「海外獲客也要比國內簡單多了,中國汽車在質素和外觀等方面都很好,海外的消費者很喜歡。」該商家表示。
記者了解到,此前一輛仰望U8就是以平行進口的方式賣到了俄羅斯市場,該車售價達到了300萬元,是國內市場價格的近3倍。而根據國內一家汽貿公司的合夥人透露,其將小米SU7賣到了杜拜,賺了6萬元的差價。
與此同時,記者在跨境商務平台上發現,該平台也在售賣小米SU7,價格在2.1—4萬美元之間。據了解,這些車輛的售價不包括物流、手續費等。一位賣家表示,海外的需求量很大,一些國家雖然不能上牌,但可以透過工簽、或臨時號牌解決。「不過一些右舵的國家暫時不建議購買,因為電車沒法進行改裝,無法上路。」該賣家表示。
在出口國家方面,記者了解到,目前小米SU7主要的出口目的地是俄羅斯和中東地區。其中,俄羅斯占50%,中東地區占30%。
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海外消費者還是很期待可以透過門店購買到小米汽車。「小米這個品牌在海外有很大的知名度,這也為小米汽車出海打下了基礎。」汽車分析師徐嘉平表示,小米在手機、智能家居、物聯網等多個領域的成功布局,已經讓「小米」這個品牌成為了高品質、高性價比以及創新科技的代名詞。這種品牌形象在海外市場的建立,有助於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和期待。
徐嘉平進一步指出,小米汽車今後可能會考慮進入以下幾類國家。首先是東南亞市場,作為新興市場,東南亞地區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同時,東南亞地區供應鏈和物流相對便利。其次是俄羅斯市場,小米品牌已經在俄羅斯市場有了一定知名度和使用者基礎,這有利於小米汽車的推廣和銷售。此外,中東市場也有較高的購買能力,黃牛也已經將小米SU7轉賣到了這一市場,說明了小米汽車在中東市場的潛力。
中國汽車受世界歡迎
除了小米汽車,中國其他車型也深受海外消費者喜愛。日前,加拿大旅行博主KSquared在上海體驗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看到具有科技感的外觀以及高度智能化的內飾配置後,KSquared表示:「如果我住在中國,我想我會整天都願意待在這樣的車裏,因為它們提供的不僅僅是交通的便利,更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舒適與享受。」
KSquared的體驗影片也迅速在海外影片網站走紅,播放量突破10萬次,引發了廣泛討論和關註。眾多海外網友在觀看後紛紛表示被種草,有的甚至已經決定購買中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分享自己的喜悅,連遠在美國的朋友都表達出了強烈的羨慕之情。
這一趨勢也得到了行業權威機構的認可與預測。咨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最新釋出的【2024年全球汽車展望】報告明確指出,隨著中國汽車品牌的持續崛起和全球市場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今年中國汽車品牌預計將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21%,且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海外市場對中國汽車產品的高度認可與需求激增。更令人振奮的是,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將進一步提升至33%,成為全球汽車行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徐嘉平對記者表示:「中國汽車受海外消費者歡迎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和產品質素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次,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性價比方面有著明顯優勢,可以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需求。」
在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車企也開始加速布局海外市場,實作本土化生產。2023年,長安汽車、奇瑞汽車、比亞迪、廣汽集團等車企在海外啟動了10余個工廠專案,選址包括墨西哥、泰國、印度尼西亞等。2024年,長城巴西工廠、比亞迪泰國工廠、廣汽埃安泰國工廠等也正式投產。
與此同時,車企還在透過造船來緩解出口的運力壓力。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2月18日宣稱比亞迪進入滾裝船業務領域,第一艘滾裝船「拓荒者1號」已於2024年1月在小漠港實作首航發運,運載5449輛新能源汽車出口歐洲。未來兩年,還會有七艘滾裝船陸續投入營運,緩解出口運力不足。
上汽集團也打造了自己的汽車運輸船。上汽安吉物流總經理金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這些船不僅服務於上汽集團,也助力於中國車企出海,會將多余的艙位出租給其他車企,降低中國車企的海外市場營運成本。
「雖然各企業都在加大出海力度,但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策環境、市場準入標準等都存在差異,這對企業來說提出了更高的產品客製化需求。這就需要企業加強對國際市場的調研分析,深入了解當地需求和政策環境。同時企業應積極與當地合作夥伴建立聯系,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和完善。」徐嘉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