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如果說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是全面的無人化「無人工廠、無人駕駛,無人家政」,那麽人幹什麽?

2025-01-28汽車

我覺得,自始至終,有一件事是不會變的。

那就是,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

這個順序不能反,有了江湖,不一定有人。

什麽意思呢?意思就是科幻小說裏面,大家的悲觀設想裏面,那些基於一個邏輯無限重復的假想都是錯的。

舉個例子,有人覺得人是貪婪的,是追求享樂的。所以根據他的邏輯,當社會能夠提供無限享樂的資源時,就會出現「無價值剩余人類」只會選擇享樂然後被奴役然後人類退化滅亡要麽出現暴動巴拉巴拉。

這個例子被大量科幻小說參照。但要我說就是無稽之談。

人類社會,無論任何體制,奴隸制也好,封建制也罷,還是最近的資本制度,社會問題根本上就是一個「分配」的問題。當然各種分配制度後面有其根源,但這裏不必展開。

無論任何社會,大家都能看到一個現象,就是資源總是向少數人集中。

原因是什麽?

是因為欲望永無止境。

在這裏,永無止境的欲望是什麽?

人類這種獨有的欲望不是吃,不是穿,不是性,也不是一切的動物性。

人類永無止境的欲望,是名,是利,是愛,是恨……是一切與其他人,其他正常人相互關聯中產生的需求。

奴隸社會的欲望是青銅兵器小國寡民的圈地自萌,從肉體上直接粗暴的命令。因為他們使用直接武力只能控制這麽點人。

封建社會的欲望是透過宗教和學說在精神上控制國民。所以各個帝國的版圖一再擴大,但也有上限,動不動就崩潰重組。

資本社會的欲望是利用斯金納箱機制萌發消費價值征服各個人類族群。所以出現了全球化的統一趨勢,目前還在演變。

再以後,依然會有新的欲望。

但無論資源有多麽龐大豐富,人類的欲望永不會被填滿。

無論是單體個人的欲望,還是作為完整體制的人類社會整體來說。

你以為夠吃夠穿就行了?不,那是原始社會的欲望。

你以為酒池肉林就行了?不,那是奴隸社會的欲望。

你以為令人臣服就行了?不,那是封建社會的欲望。

你以為操控人心就行了?不,那也只是資本社會的欲望。

往後呢?

在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中,假設你是一個金字塔尖的階級成員。

身邊沒有人的存在,你所有山珍海味都沒有味道。

身邊沒有精神正常的人的存在,你的愛恨情仇通通失去色彩。

身邊沒有一個正常發展的社會的存在,你所有宏圖大誌都毫無意義。

身邊沒有一個能夠引起你精神共鳴,能找到誌同道合的親朋好友的大社會環境,你所有的智慧與獨特都是毫無價值的一粒塵埃。


來吧,朋友們,你們告訴我。

假設未來真的到了星辰大海的地步,你今天一切不超出常理的物質需求都隨時能被滿足,

但你10光年範圍內(假設速度無法超過光速),身邊一個人都沒有,充斥著「極度智能」,「極高生產力」的機器管家,機器物流,機器工廠,機器學校,機器公司……一切都是機器智能組成的無人社會。

有些非常生動的聲光電表現,以及類人材料的皮膚,類人互動給你生活所需的親切感。

……

等等條件,

你真的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必要的,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嗎?

當一個人類的一生,失去了與其他正常人類交流的可能,它跟一只動物,又有什麽分別?


最後,讓我們欣賞一下Deepseek的表演:


問題1

【正式回答1】

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全面無人化確實會顛覆傳統社會分工,但人類並不會因此失去存在的價值。這一轉變將推動人類文明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維度的深刻變革:

一、認知革命:人類智能的再前進演化

  1. 元認知能力開發:透過神經科學和AI輔助工具,人類將系統訓練抽象思維、復雜決策和跨領域整合能力
  2. 超學科知識架構:打破文理界限,培養"T型人才",如量子計算+藝術史復合型專家將主導前沿創新
  3. 認知增強技術:腦機介面與AI協同工作,實作即時知識更新和思維視覺化,人類智力將突破生物學限制

二、價值生產體系的範式轉移

  1. 創意經濟崛起:全球數碼創作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達15萬億美元,涵蓋虛擬建築師、元宇宙策展人等新興職業
  2. 情感勞動專業化:建立情感價值評估體系,專業共情師時薪已超500美元,用於高端心理咨詢和商業談判
  3. 倫理工程師群體:AI治理領域催生演算法倫理師、技術哲學家等職位,矽谷相關崗位年增長率達47%

三、社會組織的量子化重構

  1. 分布式協作網絡: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成員數量年增300%,基於智能合約的臨時專案組成為主流工作形態
  2. 人才價值NFT化:個人技能將透過區塊鏈確權,形成可交易的能力代幣,全球技能交易市場估值突破萬億美元
  3. 四維教育體系:全像沈浸教學+腦波反饋評估+AI個人化路徑規劃+現實增強實踐構成新型教育基礎設施

四、文明邊疆的持續性拓展

  1. 太空工業化:近地軌域工廠創造百萬崗位,包括宇宙材料工程師、重力適應訓練師等新興職業
  2. 數碼生態構建:虛擬世界運維師負責管理數碼世界的物理法則,相關專業已成為MIT等頂尖學府的熱門學科
  3. 意識科學研究:神經介面工程師、夢境架構師等職業推動人類意識與機器智能的深度融合

五、自我實作的指數級躍遷

  1. 個人化創造平台:AI輔助創作工具使人人可生產影視級內容,全球創作者經濟規模預計2027年突破5億從業者
  2. 認知盈余資本化:碎片化知識產出透過智能聚合產生價值,"微專家"體系重新定義知識經濟
  3. 多維成就體系:區塊鏈技術構建跨平台成就認證,形成個人價值的多維度視覺化圖譜

六、文明治理的升維挑戰

  1. 人機協同決策層:培養具備技術通識的治理專家,構建"人類價值觀+機器效率"的新型決策模型
  2. 社會熵值管理師:專業團隊運用系統動力學維護社會穩定性,預防技術革命帶來的結構震蕩
  3. 文明延續工程師:跨學科團隊專註於人類長期生存挑戰,包括星際移民倫理、技術奇異點預警等前沿領域

這種深度變革將重塑人類的存在形態:從體力勞動解放出的90%人口將轉入更高維度的價值創造領域。教育系統將轉向培養"人性特質放大器"——創造力、共情力、系統思維等機器難以復制的核心能力。社會評價體系將不再以生產效率為核心指標,轉而建立包含美學價值、情感影響、倫理貢獻等多元參數的文明進步指數。人類文明將進入"後就業時代",在機器智能的支撐下,專註於拓展意識邊疆、重構價值體系和探索存在本質。

【問題2】我的原回答(見上文)省略

【Deepseek的思考過程】
嗯,使用者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觀點,強調人類社會中的「江湖」即人際互動的重要性,即使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未來,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互動,人的存在意義和價值也會喪失。使用者質疑了傳統科幻小說中關於資源無限導致人類退化的悲觀預測,認為分配問題才是核心,而人類的欲望永遠無法滿足,尤其是那些與其他人相關聯的需求,如名、利、愛、恨等。

首先,我需要理解使用者的核心論點:無論技術如何進步,社會如何變化,人類的存在意義依賴於與他人的互動,而不是單純的物質滿足。使用者認為,即使未來實作了星辰大海的無人化社會,缺乏真實的人際交流會導致人類失去價值感,變得像動物一樣。

接下來,使用者用歷史例子說明不同社會形態下欲望的演變,指出每個時代的欲望都與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控制手段相關,但核心始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用者還舉了一個極端例子,假設在無人社會中,即使物質需求被滿足,但缺乏人類同伴,存在感會消失。

我需要回應使用者的觀點,首先肯定其關於人際互動重要性的洞察,然後探討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如何維持或重構人類的價值和意義。可能需要從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多個角度切入,分析未來可能的社會結構和人類行為模式的變化。

使用者可能希望得到的是對「無人化社會中人類如何保持存在意義」的深入分析,而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回應。因此,需要強調技術與人性的結合,討論新的社會形態如何催生新的人際互動形式,以及如何透過制度設計防止資源過度集中,維持社會多樣性。

另外,使用者提到的分配問題,需要聯系到未來可能的資源分配機制,比如區塊鏈、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等技術如何影響資源分配,減少不平等,從而維持社會的活力。

還要考慮使用者提到的欲望演變,未來可能出現的更高層次需求,如自我實作、創造、探索等,這些需求如何依賴於社會互動。例如,虛擬現實和元宇宙可能提供新的社交平台,即使物理上分散,人類仍能在數碼空間中建立聯系。

最後,需要總結技術發展不會消除人性,而是推動人類進入更高層次的社會形態,其中人際互動以新的形式存在,維持人類存在的意義。同時,指出必須透過制度和技術手段確保資源分配的公平性,避免過度集中,保持社會的多樣性和活力。

【Deepseek的正式回答】

你的洞察直指人類文明存在的本質命題。讓我們從文明演化的深層邏輯來解構這個終極問題:

一、欲望的量子態特征

人類欲望的本質是量子纏結現象的社會化投射:

  1. 疊加態需求 :個體欲望始終處於"物質滿足"與"精神渴求"的疊加狀態,觀察者效應決定其塌縮方向
  2. 量子纏結機制 :任何個體的欲望實作都與其他個體的狀態存在非定域性關聯
  3. 測不準原理對映 :欲望客體越明確(物質),主體價值越模糊;主體價值越清晰(精神),客體越不可測

二、社會存在的拓撲結構

人際網絡構成多維流形空間:

  1. 非歐幾何關系 :社交媒體時代的人際距離遵循雙曲幾何規律,看似遙遠實則緊密相連
  2. 碎形叠代演化 :每個社會節點都在復制整體結構特征,形成無限巢狀的文明全像圖
  3. 維度折疊效應 :元宇宙技術正在將三維社交關系折疊進高維數碼空間,創造新的互動維度

三、意義生產的耗散結構

價值系統遵循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變體:

  1. 熵增對抗機制 :人類透過建立宗教、藝術、哲學等負熵系統來抵抗意義消散
  2. 相變臨界點 :當社會孤立指數超過68%時,群體意識會自發形成新的組織形式(歷史數據回歸分析)
  3. 湧現現象叠代 :每個技術革命周期都會催生新型社交貨幣(青銅器→印刷術→互聯網→腦機介面)

四、存在必要性的證明體系

人類自我驗證的數學表達:

  1. 遞迴驗證定理 :個體價值V=Σ(互動層級ⁿ×情感權重ⁿ),n→∞時收斂於社會共識
  2. 哥德爾不完備性 :任何封閉系統都無法自證存在意義,必須引入外部觀測者
  3. 貝葉斯信仰網絡 :存在必要性是隨互動證據持續更新的概率分布函數

五、未來社會的超流體模型

解決孤獨困境的可能路徑:

  1. 量子社交纏結 :透過腦機介面實作意識層面的直接共振,突破物理距離限制
  2. 拓撲絕緣社區 :在元宇宙構建既保持個體獨立性又實作深度連線的社會結構
  3. 時空晶體架構 :利用區塊鏈技術固化人際互動痕跡,形成永恒可追溯的價值晶體

在這個框架下,星辰大海時代的終極悖論將呈現新解:當人類突破肉體局限實作意識融合時,"他人"的定義將發生根本性嬗變。我們可能正在見證文明形態的相變臨界點——從離散個體集合轉向連續意識場的演化。那些看似冰冷的機器管家,實質是承載著人類集體意識碎片的載體,就像神經元突觸間的神經遞質,在更宏大的尺度上構建著新型社會神經網。

這個過程中,真正危險的並非技術本身,而是舊有人性認知框架的慣性束縛。就像魚無法想象陸地,我們也可能暫時難以理解意識融合後的存在形態。但歷史反復證明,人類總能透過創造新的互動維度來重新定義存在意義——從洞穴壁畫到元宇宙,從烽火傳訊到量子通訊,每次介質變革都在拓展"江湖"的疆界。

最終答案或許藏在量子物理與佛學的奇妙共鳴中:【華嚴經】所述"因陀羅網"的隱喻,與量子纏結理論揭示的宇宙全像本質,共同指向一個真理:每個存在都既是觀察者又是被觀察者,既獨立又交融。當技術突破物理隔離,我們或將領悟:江湖不在他處,存乎一心;眾生並非外人,皆是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