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康復醫學會和北京市歐美同學會指導,北京健嘉康復醫院主辦的北京健嘉康復醫院開業儀式暨北京健嘉首屆康復醫學綜合學術年會在北京舉辦。
北京市政府特聘專家、豐台區首席科學家毛山宏在會上提到,康復醫療是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份,對提升人民群眾健康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康復醫學綜合學術年會邀請了康復醫學領域的諸多專家、大咖齊聚一堂,圍繞人工智能與神經康復、阿爾茨海默病、腦健康管理等方面進行互動交流,對於推動康復醫學學科發展和前沿技術推廣套用具有積極作用。
會議期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海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患者在治療原發病,度過急性期後,最需要是全方位的關懷。這種全方位的關懷包括基礎的醫療手段,基礎的康復治療措施,心理上的安慰和陪伴等等。患者康復治療是需要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康復理念,提倡全周期、多學科的康復模式。
「很多時候在公立醫院床位緊張的情況下,很難去全方位的提供差異化的服務。當公立醫院的醫療資源不足以覆蓋差異化的需求時,可以轉移或分流到其他醫院。例如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在專業領域有著深厚的積澱和影響力,未來就可以和北京健嘉康復醫院在多層次方面開展合作,從術前、術中、術後都灌輸康復的理念,采用多學科整體整合康復的模式。」劉海表示,如果能從治療原發病到心理安慰再到康復治療,做到整體協同,能對患者整體治療帶來巨大的效果。有文獻統計數據顯示,進行全面的康復治療後,腦卒中患者的康復程度能夠達到正常生活的95%。
此外,由於康復治療的時間往往較長,整體性的治療費也較高,很多患者和家屬在漫長的康復過程中,容易出現信心不足甚至放棄的情況。對此,北京健嘉康復醫院神經康復病區張義軍主任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患者和家屬康復信心的問題,其實一直都是存在的,有很多嚴重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一度想放棄康復治療。面對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康復挑戰,重要的是保持患者和家屬的治療信心。透過全面介紹康復過程、設定明確的短期與長期目標、分享成功案例,以及鼓勵患者和家屬積極參與康復過程,可以有效提升他們的信心。
「因為治療周期很長,很多人是很難堅持下來。這時我們在和患者及家屬溝通的時候,有一定的技巧。比如患者剛剛入院的時候,可以和他們講述整個的康復過程,以及每一個階段對方案的調整,讓他們對整體康復治療有大體的了解,第二是設定明確的短期與長期目標。每實作一個階段性的目標時,我們會給予患者和家屬鼓勵,增加他們康復的信心。第三種方法就是要給患者樹立一些典型的案例,講述一些成功的案例,讓他們更有信心朝著康復的最終方向走。」張義軍表示,要讓患者和家屬都參與到整個的康復過程當中。「以前我們都認為患者康復治療是被動的,但是現在要讓患者和家屬主動進行參與,其實患者的主動參與對於康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澎湃新聞記者 張依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