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男性懷孕或成現實,中國團隊完成世界首例

2024-07-31女人

科幻小說這下真取材於現實了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一支「90後醫療團隊」自籌資金,在前不久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無ECMO人造子宮」試驗。這種極富科技力、想象力乃至倫理的實驗,讓「男性懷孕或將成為現實」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首,拿下破億閱讀量。

01

「草台班子」

你知道全世界有多少個團隊在這方面努力嗎? 屈指可數,僅有5個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人造子宮團隊便是這五分之一,他們是國內該領域的第一,也是唯一。

組成人員大多都是90後,由醫院胸外科、婦產科、麻醉科、體外迴圈科的臨床醫生自發組成。

這個團隊,是一個醫學領域的「草台班子」,沒有固定的實驗室作為根據地,時常面臨著被「驅逐」的尷尬境地。資金短缺?那就自掏腰包,用薪金來填補空缺。

而面對倫理上的種種質疑,團隊的領軍人物趙高峰坦然回應,人造子宮的初衷,絕非為了批次制造生命,而是為了給那些無法在傳統子宮中繼續孕育的小生命,提供一個延續生存的寶貴機會。

「人造子宮要解決的不是人的生產問題,而是生存問題。」

02

人造子宮手術過程

2021年,這個團隊完成了國內第一例ECMO輔助下人造子宮動物實驗,而時至2024年7月13日,這個數碼已增長到第四次, 手術方式也由ECMO輔助轉變為了去ECMO化

在7月13日之前,其余4個國外的人造子宮的所有動物實驗無一例外地采用了ECMO作為體外供氧器材,為脫離母體子宮的胎兒提供生命必需的氧氣。理論上,這種思路問題不大,但這種器材維護成本高昂,且一系列並行癥代價往往同樣高昂,感染、血栓,一旦發生,就是前功盡棄。

圖源:新京報

本次實驗,中國團隊是基於前三次實驗的寶貴經驗,毅然決定繼續探索「去ECMO」的創新方案,巧妙地利用母體為胎兒供氧。

一切準備就緒,醫生們迅速而有序地完成了麻醉、氣管插管、監護等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隨即進入了手術的關鍵階段。他們小心翼翼地將胎羊從母體子宮中取出,並輕柔地放置到特制的人工羊水中。

圖源:新京報

由於胎羊在子宮內主要依賴臍帶獲取氧氣和營養,醫生們精心分離出臍帶動、靜脈,並與母體建立了並體迴圈,這樣胎羊就能繼續依賴母體維持其生命體征,從而替代了ECMO的功能。

經過一個小時的緊張觀察和監測,胎羊的生命體征始終保持穩定。於是,臍帶剪斷,自此之後,胎羊將是一個獨立的生命。

最終,胎羊在母體外存活達90分鐘,為世界首例成功案例 ,驗證了「去ECMO」這一方式完全可行。

03

亟待革新

在四川省某人民醫院,一位懷孕9個月的產婦因突然腹痛、大出血被緊急送醫。這種情況可能是胎盤早剝,導致胎兒在子宮內窘迫,急性缺血、缺氧,情況十分危急。

南寧一名高齡產婦王女士在待產過程中突發羊水栓塞,出現大出血、抽搐、意識障礙等癥狀。而羊水栓塞的死亡率非常高,根據不同來源的數據,其死亡率在70%-85%之間,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高達86%或接近90%

這只是萬千孕婦中的兩例,宏觀而言,這兩人的痛苦只是世界中的兩粒沙, 但於個體,於她們自己而言,是難以承受的重山 。誕下生命的喜悅往往與痛苦交織,但希望明明擺在眼前,只能看著它進入虛無,更令人揪心。

新生命的背後,危險、疼痛才是常態。

目前乃至可預見的未來,人造子宮都很難完全代替母體子宮, 但成熟的這項技術肯定能夠為剛才筆者提到的病例提供新的選擇 ,降低女性生產的痛苦,也提高胎兒的存活率。

而除了解決現實的醫學難題,人造子宮或許還能夠緩解很多孕婦心理上的問題。

羊水栓塞可怕嗎?很可怕,一旦發生,基本代表孕婦的生命處於懸崖邊緣。雖然這個疾病的發生率很低,但它足以讓孕婦在生產前就陷入焦慮。再加上生育帶來的難以避免的損傷,盆底肌松弛、妊娠紋、長胖……這些都可能成為女性拒絕生育的原因。

身體的損害在一定程度上讓女性從心裏抗拒生育,而就算能接受這些損傷,生育過後的抑郁癥、職場發展瓶頸等問題又會接踵而來。

很多人覺得,人造子宮或許能將女性從生育中「解放」出來, 達成生育層面的男女平等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結論, 生殖醫學領域亟待革新。

04

福祉或魔盒

但人工子宮帶來的真的全是好處嗎?就跟「複制技術」,類似的醫療活動肯定會面臨著各種倫理問題的拷打。

往好的想,如果技術允許,男性「懷孕」或許將成為可能。重新定義懷孕,如果人工子宮未來定義為:在器皿中培育生命,那麽實驗已經初步展示,胎兒與父親之間可以直接「連線」。

想象一個場景:胎兒在一個人造子宮——「袋子」中安全成長,透過血管與父親相連,獲取生命所需。甚至,任何血型相合的個體都能成為生命的供養者。父親可以背著這個「袋子」,自由地工作與旅行,疲憊時,只需簡單地透過插管與母親連線,兩人可以交替承擔這一責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分擔母親的身體負擔。

那麽,倘若這項技術往壞的地方滑落呢?如果這項技術成熟,人類是否將步入「批次生產」的時代?當生命的孕育過程脫離母體,被置於冰冷的機械之中,我們的人性是否會因此變得淡漠?母親與孩子之間那份天然的紐帶,又是否會因此變得脆弱?

以上的以上,都只是設想,還太過遙遠。探索人造子宮的初衷,並非為了改變人類的繁衍方式,而是為了解救那些掙紮在生存邊緣的胎兒。 這一技術並非將胚胎直接置於培養皿中,而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將其從母體移至人造子宮,延續生命。

每項科技在初次面世時都會引發爭議,就連現在很成熟的輔助生殖技術—試管嬰兒也不例外。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爭議終會平息。人造子宮的成熟之路也需要科學家門一步步去走。從全球範圍內的ECMO人造子宮研究,到去ECMO階段的穩步前行,人類能否實作終極目標—胎盤化的人造子宮呢?

End

寫在文末

心懷希望,並等待吧。